功利是兴趣的杀手
(2009-09-06 21:21:04)
标签:
兴趣考级等级证书功利钢琴杂谈 |
分类: 家庭教育 |
今天的父母也真不容易,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业外,还送孩子到培训机构或老师家里学习英语、钢琴等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今天的孩子同样也很不容易,除了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还整天为父母安排的各种训练而四处奔波。如果孩子心甘情愿并乐此不疲,这不能说是个坏事。但事实上,很多孩子是被迫的、不情愿的、无可奈何的。在学校时,被“分数”、“名次”压得喘不过气来;在家时,又被钢琴、舞蹈等多种多样等级证书逼得精神紧张。家长的出发点不能说不好,但实际效果除了肥了社会上各种考级机构人员的腰包外就是让孩子再也没有继续学习的兴趣。
社会上许多孩子手头都有多本技能证书,什么钢琴、舞蹈、作文、书法、运动等等证书。持有证书的孩子,可能是有某方面的一定的技能,但多数孩子随着证书的获得相应的学习、练习的行为也就终止了。得到了证书,怎么会失去了兴趣呢?
第一,错把手段当目的。各种各样的技能等级考试是手段,是通过考试或者说通过追求获得等级证书去调动孩子学习相应技能的积极性并培养孩子相应的学习兴趣,以最终让孩子有某方面的特长和优势。但我们的家长、孩子都把考级当成了目的,一旦获得预期的等级证书,似乎是船到了码头车到了站。“目的”既然达到了,追求“目的”达成的行为理所当然可以终止。大家都会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事实上很多人只要证书不要兴趣。
第二,训练的单调失去了乐趣。既然以考级为目的,训练的安排或者说应试的教育往往过于单一。这种单一,不仅体现在训练形式上的单一,也体现在训练内容上的单一。为了钢琴考级,始终练同样一首曲子;为了绘画等级,连续重复画同一幅画。这种训练,能让孩子有兴趣吗?能让孩子自觉自愿地学吗?能提升孩子专业素质和艺术品位吗?古今中外的大家,哪一位是通过考级成名成家的?
第三,被动的训练导致心理逆反。每个人的兴趣是不一样的,但许多家长无视孩子的兴趣愿望,一味地让孩子去学某项技能。父母的出发点应该说是好的,往往是为了让孩子有某方面的特长和素质,也并不是一定要让孩子成名成家。但父母的一厢情愿和强权政策,孩子就会出现父母所希望的训练行为吗?我用真实的故事来回答这一问题。有一小女孩被父母“绑架”学钢琴,小女孩的小伙伴经常来看她弹琴,若干年后,小女孩与钢琴“决裂”,小伙伴却成了舞台上钢琴高手。这就是兴趣、愿望的不一样所导致的截然不同的行为后果。孩子不是胶泥,不是父母想捏成什么就能捏成什么的。
被功利包围的孩子往往是“仲永”。如果证书不能带来兴趣,那么宁可不要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