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贾少华
贾少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036
  • 关注人气:2,3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季老走了,知识分子的精神担当何以存续?

(2009-07-22 22:14:37)
标签:

季羡林

精神担当

杂谈

分类: 灯下闲谈

    季羡林先生去世前一天,我与朋友在讨论大学教师的为人处事、精神品格、治学态度时,我们时不时拿季先生作比较。特别是谈及世风日下、精神溃败的种种事实的时候,我们共同的感觉是,像季先生这样的学者太少太少了。第二天在网上看到季先生过世的消息,让我老半天回不过神来——季老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担当何以存续?

    我们不可能都成为季先生,我们也不能以季先生作为标准来要求每一位大学教师。但我们今天有的老师与人们所理解的老师有太大的距离,他们的行为特点更像马戏团的动物。其行为举止是随着刺激的强度和频数而变化的,给食物刺激做一个动作,不给或少给食物刺激即消极怠工甚至罢工。上课要给课时工作量,写论文要给科研分,当班主任要给补贴,工作突击要给加班费,辅导员进驻公寓要给入住费,做社会服务要给课时,等等。不给钱不做事,少给钱少做事,行为反应完全决定于金钱的刺激。马戏团的动物表演是有严格的动作规范和评价标准的,凡达到规定的“量”与“质”的要求,才能得到食物的奖励。糟糕的是,教师的工作大多是良心饭,完全可以“不做动作”、“少做动作”、或者“做不合格动作”来骗取“食物”。从这点上讲,人可以不如动物,事实上有的人真的不如动物。

    有人也许会说,是学校的考评机制让人堕落到了动物或者不如动物的地步。现在的考评是有些弊端,但也要知道古往今来并没有十全十美的考评办法。考评往往是对工作底线的要求,但并没有限定人的追求和发展。关键是很多人放弃了大学的精神,背离了学术的传统。亚里士多德说过:全部事业中最高尚的、最自由的或最文雅的是理论的沉思和探索。今天有多少人能把“培养学生”、“探索理论”、“贡献思想”看成是自己最高价值追求?有多少人能为此“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甘于奉献”?上世纪末,曾有学者撰文指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渴望堕落而痞子化。今天看来,痞子化正在发扬光大,并呈势不可挡之势,让人忧,让人怕。这位学者尖锐地指出,痞子化是知识分子在社会潮流裹挟下心甘情愿地自我改造,逃离神圣,摈弃价值,否定道德,追求所谓“我是俗人”。

    作为教育,就是真诚地追求知识;作为学术,就是真诚地献身知识的进步。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大学应是世俗社会最后的精英保留地。据此,大学教师理所当然是社会精英。季羡林先生是我们的标杆,我们无法超越,但可以不断接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