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要满意 高校要承诺
(2009-05-20 22:12:15)
标签:
高校
培养目标
承诺
杂谈
|
分类:
教育时评
|
近来碰到一些本科和高职大学生的家长,在对自己子女的前途表达担忧的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他们说在孩子上小学、中学时,学校领导、老师都会向家长表态,孩子能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将有多少学生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读书,等等。而孩子上了大学后,孩子能获得什么本事、有什么竞争力,家长不清楚。孩子快要毕业了,家长真不知道、也看不出来孩子获得了什么。他们特别表示,是花钱让孩子上大学,理应知道能“买”到什么。他们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愿望:孩子上了大学有什么收获、能获得怎样的本事,大学应给社会、家长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交待与承诺。
我国的大学,不是没有承诺。看看每所高校的招生简章,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的承诺随处可见,但都是不用兑现的“承诺”,也是无法考核评定的承诺。当“承诺”可以不兑现,当“承诺”无法认定,这“承诺”与“忽悠”又有什么两样?如此“忽悠”,导致高校责任心的逐渐丧失,学生素质的逐渐下降,社会、民众对高校的逐渐不满。“忽悠”久了,人们也会觉醒。现在,我们的高校就在不断被责疑:毕业等于失业,怎么还是“高素质”呢?用人单位老不满意,怎么还是“全面发展”呢?
承诺,是自讨苦吃,是自我加压,是负重前行。对办学者来说,能不承诺当然不承诺。我国的高校也曾有过一些刚性的承诺,如,学生英语要到达怎样的等级,计算机考试要过什么级,要有多少学生考上研究生,多少学生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率不能低于多少,等等。在此,我们姑且不论这些承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就承诺而言,简单明了,便于操作,容易评价,也调动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当下招生简章中的“承诺”,表述得滴水不漏、天衣无缝,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谁也不要为此而承担责任。学生毕业时,是不是“高素质”,谁也不会追究,谁也无法认定。社会的不满、家长的抱怨,高校都能以扩招自然降低素质、金融危机减少就业岗位等冠冕堂皇理由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而且还会以“你的孩子没出息”这样一句话,让家长无言以对。
对于百姓的不满,高校能够充耳不闻,从容应对;对于社会对高校“承诺”的指责,高校会迅速地顺势而为。当法院裁决,英语是否过级与是否毕业不能挂勾时,众多的高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消了英语等级考试的规定,让自己金蝉脱壳,变成自由身。这让人不得不怀疑,法院与高校是不是里应外合,串通而为。
许多高校对于自己责任的表述太习惯也太擅长于采用语焉不详、模凌两可的外交辞令和方式了。对于高校稍加明确的评价,许多人就会觉得不舒服,甚至不能忍受。最近对高校排行榜的指责,看似理直气壮,实乃对“排行”“名次”的恐惧和反感。
要让人民满意,高校还是应有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承诺。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