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神秘
(2009-04-06 13:33:37)
标签:
高校就业创业杂谈 |
分类: 教育时评 |
“创业是一种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更通俗地说,创业是“一个人开始经营一个小企业的过程”。在我们对义乌创业者调查时,发现创业是一项大众化、平常化的活动。创业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神秘,多数创业者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或专门训练。在接受调查的1617位创业者中,只有276人接受过高中后教育或培训。是创业活动本身让人有了创业的能力,而不是有了创业能力才从事创业。调查发现:人们往往不能就业才创业。创业者也告诉我们:创业比学理论容易,创业比考试容易。很多指导创业的书籍对创业者素质的描述都是不切合实际的主观臆测,似乎要求越高,学生就会准备得越充分,事实上很多学生就是因为读了指导创业的书才不敢创业的。
我们还发现,创业是一项始于模仿的活动。为什么会有“制笔村”、“服装镇”、“箱包街”,都是模仿的结果。我们走访120位袜子生产、销售的经营户,可以说不是跟着邻居、亲戚、朋友学的,就是打工时学来本领自办企业的。当然,他们中的一些人目前已不仅仅做袜子的生意,还转向房地产、酒店服务等产业。
从上述创业活动的特点看,就大学生而言,经营一个小企业,并没有理论上、知识上、技术上的障碍,应该说没有理由不能成为成功的创业者。但事实上,大学生创业者是少之又少,创业能力也没有随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不能说高校不重视,创业思想教育的开展、创业课程的设立在很多学校都是不遗余力的。但为什么不见效?关键是学生书本知识的接受机制和创业能力的获得机制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还是按照学生书本知识的接受机制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那么效果的不尽人意也就在所难免。
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迁移能力形成机制的理论,要让学生具有创业能力,恰恰不是从全方位的训练和培养入手,而应从某一点突破开始,即让学生具备某方面的能力,“建立起附着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相关工作原理和临近岗位的工作技能,并且按照上述两个变量的要求,这一附着点本身越稳定和清晰,就越有吸纳能力,也就越有利于学习”。对学生创业的引导,必须遵循这样的规律。
创业必备的能力,主要从学生亲身实践中获得;创业所不可或缺的客户关系、商业网络更是从课堂上、考试中、教师传授中无法获得。创业能力来自实践,社会资本同样来自实践。缺乏创业实践机制的任何创业教育必然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勤工俭学、创业尝试是一个人通向创业成功的桥梁,但要真正实现创业的成功,还需要来自内外因素的支撑。国家的扶持政策,就是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外部因素,就不再赘述。我认为,创业大学生成长模式的支撑系统主要由以下因素构成。
学校鼓励。这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支持、道义上的声援,关键是扶持制度的跟进、行动的落实。为了保证学生的创业、学业的双赢,除了弹性学制、替代学分、个别辅导、网上交作业、单独考试、创业孵化园建设外,还应把学生的创业实践作为必修课,凡达到一定要求即给学分。“叶公好龙”式的创业扶持,是大学生创业成长的大碍。
氛围感染。根据我们的调查访谈,对于大学生走上创业道路并坚持创业的原因分析显示,来自同学间的影响要大于学校和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大学生创业存在着明显的班级、寝室的差异性。要让学生创业,营造氛围、以点带面,应当是一个基本策略。
生态适宜。任何一项创业活动,除了受到学校、家庭、同学等因素的影响外,也必定受制于产业、市场、政策,甚至人们的消费习惯等因素。创业者要善于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寻找到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创业生态环境。例如,从事电子商务,除了要掌握技术外,最重要的是要考虑是否有充足的货源和发达的物流。
前一篇:创业教育 先换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