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率达23%—25%,我国不到1%。这是正常的吗?如果说这不正常,那么我们就不能用昨天的思维和观念来解决今天的问题,不能再延续昨天的标准和要求。不换脑,大学生创业永远是个梦。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这不容置疑。但有多少人想过:何为知识?当代知识理论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前者就是通常所说的书本知识;而后者指的是不可编纂的知识,隐藏在大脑中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显性知识在实践中虽必然被应用,但支配实践行为、对实践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默会知识,只有借助于默会知识力量,人类所有显性知识作用的发挥才有可能。美国国家创业指导基金会创办者史蒂夫.马若提列出了12种被普遍认为是创业者需具备的能力、素质:适应能力、竞争性、自信、纪律、动力、诚实、组织、毅力、说服力、冒险、理解和视野。这些能力、素质可以说基本上属于默会知识。显性知识,可以在课堂中由教师传授;而默会知识常常是不可言传的,是不能以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加以传授的,很难在教师说教中获得,主要靠个体的实践、感悟。
我们每所高校都设有创业理论课程,但为什么见效甚微?原因之一就是仅有理论没有实践。如此教育,就似在教室而非在泳池中培养游泳运动员,所培养的人也许满腹经伦,但望水却步、涉水即死。创业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练出来的。
我们现行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注重知识重现的死记硬背的教育,以显性知识掌握多寡为标准的应试教育,它只是简单进行书本知识传承的工具,只是一种刻板固定培养工薪阶层的价值体系。由此,我们明白了为什么“高分低能”和“低分高能”的现象会同时存在,我们也应该清楚了我们的大学生为什么不会创业。
有了这样的知识观后,我们的学业观也要作调整。既然不同知识的形成机制是不一样的,那么,获得知识的途径、方式也不应一样。上课读书是学业,实践训练是更重要的学业。现实中,注重学生实践锻炼的教育经常会被指责为荒废学业,其实不注重学生默会知识获得的教育才是不务正业、不重学业,才是误人子弟、碍人发展。
有了正确的知识观、学业观后,我们原有的对质量、学生、教师、学校的评判标准也要作相应的改变。特别是有话语权和资源支配权的人,当首先换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