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指导一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率的课堂学具操作

(2013-03-16 18:03:18)
                  指导一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率的课堂学具操作

 

   我们经常在一年级课堂上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上面甚至还未开讲,学生已经在下面将小棒或是立体图形等学具玩得不亦乐乎,要求开始时半天开始不了,要求听讲时又停不下来。学生整堂课的注意力只停留在学具上,根本已经忘记了老师的存在。一场准备充分的以操作带动学生思维的探究活动,变成了玩学具的娱乐时间。很多老师此时都会责备学生不遵守纪律甚至大发雷霆,但是往往效果不佳。因此虽然很多教师都明白操作活动对一年级学生的重要性,还是因此有很多教师通常都是选择自己演示或是尽力避免课堂上学生的学具操作。
  但是一年级小学生的认识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感知、触摸和操作进行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如果在教学中只为学生提供教师的示范甚至仅仅提供概念、公式和方法,而不给学生提供可供操作的东西,学生很难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构建正确的知识结构。但是让学生摆一摆学具,让他们的多种感观参与感知活动,就可以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学具的正确使用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可以使学生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知识建构体系。
  所以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小学数学的抽象性,决定了动手操作是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的矛盾的重要手段。学具可以使学生手、口、脑等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为学生创设探究、思考和创造的情境,使学生成为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那如何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效率地运用学具进行学习活动呢?这就需要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掌握一定的技巧,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和训练。
  一、 顺应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建立正确的学具使用的指导模式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的水平还有部分停留在幼儿时期的水平。他们不善于使自己的思维活动专注于一定的目的任务,在操作中往往被一些更具刺激性的事物所吸引,以致离开了原有的目的任务。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上进心,但是由于年龄小,极易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注意力的稳定性很差。学具大多数颜色鲜艳,可操作性强,许多孩子自觉不自觉的会把学具当做玩具。还有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探索欲,他们一见到没见过的学具,便已经忘记周遭的一切,一门心思想把手上的东西研究清楚。而一年级学生注意力的广度不够,一般只能把注意力集中于一件事物上,而对于其它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所以单单从课堂纪律入手,显然是不够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建立一套课堂使用学具的模式。建议可以遵循以下程序。
  1、 课前认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俗话说的好,“得不到的是最好的。”一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未知或没见过的事物有着一种不弄清楚誓不罢休的执着,各种学具不但颜色鲜艳,方便操作,而且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的。老师越是不让他们动,他们越是想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以至于无心听课,一心想去探究一下这些新鲜东西到底是什么。所以老师在上课前教师应该让学生适当接触一下学具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图形的拼组》一课需要大量的正方体、长方体学具,在课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拿出今天要用的学具,带领学生数一数每种有几个。一是让学生知道今天需要要用哪几种学具,免得有所缺漏,第二让学生摸一摸,接触一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将心思放回到教学这个原有目的上来。
  2、 把握操作活动的节奏,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一年级的儿童注意范围狭窄,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他们只能单一的集中注意力与一件事情,而不能像成人那样同时兼顾到几件事情。如果要求他们同时注意几件事情,往往做不到。比方说不能让学生边听要求,边操作学具,或是边操作边回答问题。学生一次只能将注意力集中于一件事,要么听要求,要么操作,要么回答问题。所以教师在学生操作之前,应将复杂的操作分割成单一而连续性的活动,将听要求、操作学具和回答问题分割开来一步一步地进行。而且教师应准备好单一而明确的要求,必须先让学生听清要求,然后再开始操作,操作完了,再回答问题。而每次教师要提出新的要求或提出需要思考的新问题时,必须让学生先停下来,听清要求,回答完问题,再开始继续操作。比如我在执教《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课时,当时我要求学生依此用小棒摆出11、15、19、20各数,摆一个说一个它的组成。在学生摆出11后,我并没有要求学生马上回答11的组成,而是先让学生停下操作,将小棒放在桌面不要动,眼睛看向老师,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自己身上,然后在开始提问,学生思考回答。回答完毕,再提要求摆出15。15摆完之后再次要求学生不动小棒,眼睛看向老师,将学生注意力又集中到自己身上,然后再提问。如此反复,将一个复杂的操作分割成若干小块,每次只让学生完成一件事,要么听要求,要么操作,要么思考,要么回答问题。有条不紊,一环套一环。学生既没出现没听清要求的情况,也没出现只管操作不听老师讲解的情况,也没出现老师或学生一个人讲,其他学生不听的情况。整个操作十分有序而有效。
  3、 及时评价学生操作行为,激励学生掌握使用学具的方法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意志力薄弱,明明知道该怎么做,很多时候却往往靠自己无法做到。但同时一年级学生却有着极强的好胜心和上进心。他们凡事不甘落后,表现欲很强,总是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赞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利用学生力求上进,不甘人后的特点,开展得红花、夺红旗等奖励机制,大力表扬操作习惯好的孩子,以他们为榜样,引导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同时对尚不如人意的孩子进行提醒和帮助。比如说,哪一组的学生操作习惯好,就给他们小组画上一面小红旗作为奖励,下课后哪一组得到的红旗多,就评为操作小能手等。得红旗少的小组指导他们到底是哪方面不足。做的不好的学生会找到榜样,就会模仿和学习做得好的学生,这样以点带面,学生就会慢慢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提高课堂效率。这种评价不需花很长的时间,往往课堂的只言片语的表扬和激励,课后一两句的点评,黑板上,红花榜上的一两朵小红花,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一年级孩子这种评价和激励必须及时,学生做好了马上当时给予表扬,做得不好马上提醒。这才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保证他良好行为的延续,否则时间一长,他早忘了是怎么一回事了,就算再补上,效果也会差上很多。
  二、 培养学生操作习惯,指导学生规范使用学具的方法
  一年级学生在思维上还存在很多的模仿性和依赖性,操作学具的能力和技巧都很差,jin经常使用学具的孩子还强一点,如果偶尔接触学具,那么他对学具的操作技能几乎是一张白纸。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什么时候该操作,对着学具该怎么做,操作完了该怎么做,别人发言该如何,老师讲解该如何……。这些事情对于高年级学生也许很简单,但是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讲,是几乎完全陌生的事情,必须依靠教师的指导。所以建议老师在一年级学生开始操作学具之前,可以单独抽点时间出来进行这方面的指导。总的来说,就是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不该动。记得在我第一次上《1~5的认识》的时候,让没有经过指导的孩子用小棒来摆图形。结果就像本文开头出现的情况一样,整堂课别说是探索,就连正常的讲解都无法完成,一节课就听见小棒落到桌面和地面的声音,后来再上《1~5的认识》的时候,我首先利用一节数学活动课,让学生提前带小棒来,重点训练学生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学具该怎么摆放和收捡等操作技能。等我再上这一课时,终于达成了课前定下的目标。虽说还需老师多方引导,但是学生已经不把学具当玩具,也知道什么时候该跟着老师做什么,而不是只顾自己玩了。
  当然,仅仅凭一次的操作技能指导是肯定不够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持续性不强,这种操作技能的训练一定要持之以恒,而且随时注意要将良好的学具使用的指导模式一直坚持下去,让学生由老师指导完成,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良好习惯。
  三、 注重学具放置细节,提高学具操作效率
  学具的放置位置,看上去是一个很不起眼的问题。很多教师习惯于让学生将学具放在桌角,方便使用。却不知一年级学生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学生眼见“玩具”(他们心目中的)放在面前,却不能去动,心中的煎熬可想而知。所以很多学生要么心不在焉,要么甚至忍不住拿着玩一把。这就是为什么老师还没开讲,学生先玩得不亦乐乎的原因了。俗话说得好:“眼不见为净。”我通常的做法是,在操作没开始之前,或是暂时不需要使用学具的时候,让学生将学具放入抽屉等学生看不见的地方,等需要时在拿出来。这样做虽然当时看上去比较麻烦,但去除掉会给学生注意力带来负迁移的事物,学生的注意力就更容易集中,省去很多调整学生注意力的时间。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关注于教学活动本身,就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一年级孩子爱玩爱动,容易被刺激性强的事物所吸引。要引导他们不把学具当玩具,克服自身自制力差和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弱点,在课堂上有效率的使用学具进行学习,就需要我们教师多多掌握相应的指导技巧,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相信我们一年级的孩子能很快养成良好的学具使用习惯,在课堂上利用学具跟随老师快乐地进行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