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听到有个爸爸对亲生儿子怒吼:“你最好出去给车辗死!”我真的是震惊莫名。究竟儿子做了什么事,让爸爸如此失望、如此愤怒?而且这样的言语,真的就可以振奋儿子的心志,鼓舞他上进的动力了吗?
这位爸爸的话语每回跳进我的心头,都让我胆战心惊半天。我有疑惑,也有不忍。我想象那个小学四年级的男孩躲在生命的角落,是暗自哭泣?是生气?还是麻痹了?
小男孩的妈妈诉说这样的亲子冲突时,一方面有种夹在权威丈夫和儿子之间的无奈;另一方面也非常自责,怪自己为何在那一刻无法挺身保护儿子?
后来我请教了一些演说现场的爸妈:“请问你们听过对孩子伤害最大的话语是什么?”
这一问,让我大开“耳”界。“你这种孩子,早知道一出生就把你捏死。”“你连条狗都不如,狗还会对我摇尾巴。”“最好不要回来,否则一棒把你打死。”……不管是对人格的羞辱,还是对生命的恐吓,这些都已经是“暴力”言词了。做爸妈的一定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孩子表现再不理想,成绩再不如期待,这都和我们的教养方式有关,怎能一昧责怪,还用最狠毒的话语来诅咒呢?
孩子不听话?
有个爸爸告诉我他的儿子如何的不听话。他说:“他写起功课慢吞吞的,任凭怎么大声吼或鞋子打,他还是可以拖上个三小时。”
看着这个提起儿子就咬牙切齿的爸爸,我忍不住想象他们家那个小学一年级的儿子躲在角落,满脸无助、失意的表情。
“请问你儿子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爸爸想了一下,回答:“有时候下棋会赢我。”
可见他不是智能发展有问题的孩子,那么,为什么一到写功课的时候,就缺乏动力了呢?
“你有没有想过,孩子是在消极的对抗你?因为比力气、比体格、比年龄,他都赢不过你,加上他实在没有能力改善自己,只好一天拖过一天了。”
年轻爸爸听得愣住了,他只认为儿子不听话,却没想到儿子可能有困难,甚至是以“慢慢写功课”来发出警讯。
情绪勒索者三型
一、都是你的错(他罚型):像前述的爸爸用拳头、用声音来威吓孩子,是在向孩子“勒索”立即改进的承诺。有可能在爸爸自己是小婴儿的时候,已经养成“暴怒”的情绪方式来要东西。“他罚型”的人最常讲的话是:“你再不听话,我就不理你了。”“如果你不爱我,我就死给你看。”
二、都是我的错(自罚型):有的年长父母对要外出的儿女说:“孩子大了,一个一个都往外跑。我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要怪也只能怪自己命不好……”像这种先自责,然后再制造别人内疚感的情形,往往就是“自罚型”情绪勒索者。
三、大家都没有错(无罚型):像前述小男孩就是以“否认”的方式来“消极对抗”爸爸。他否认爸爸不爱他,他否认自己有问题,像这类型的人害怕面对自己的感觉,也不知道如何表达,于是粉饰太平,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然后得过且过。周遭有些人往往口中说:“没事”、“没关系”,其实他的言行举止已经明显让你坐立难安,这也是情绪勒索的方式之一。
对情绪勒索者说NO
小时候当听到有人说:“如果不是你,我早就……”让我们以为可能自己真的做错什么,需要为对方的遭遇负责。长大以后,当我们厘清原来我们是“情绪勒索者”的受害人,我们需要脱离那种困顿的感觉,否则长期掉入那种情绪陷阱,久了,就不知道谁是谁非了。
对那些说出让你产生内疚、自责、自贬语言的人(有的人是用眼神、叹气、掉头离去的方式),让我们勇敢说NO吧!例如:
一、如果有人说:“你再不帮我,我就完了。”时,请回应:“我正好有事,很抱歉!相信你可以找到别人帮忙。”
二、如果有人说:“都是你,害我……”时,请回应:“哈!少来了,好汉做事好汉当。”
总之,弄清楚自己是不是碰到“情绪勒索者”,同时立即用“硬”或“软”的方式响应,拒绝对方持续勒索你的情绪。
至于亲子关系中,爸爸千万不要再做情绪勒索者。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接纳和肯定,那是种对生命共鸣的呼唤,一种成长中被认同的喜悦,若得不到祝福,还被骂或受挫,可以想象,这孩子的人格将是如何被扭曲。
有位爸爸伸出一只手,问他五岁的小男孩:“这里有几根手指头?”小男孩脱口而出:“三根!”爸爸这时一点也不生气,接着说:“好棒!儿子,你几乎全部答对了,来!再仔细看——
1、2、3、4、5,有五根咧!”
只见那充满信心、充满乐趣的小男孩继续抓爸爸的手指头从头数数:“1、2、3、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