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甫——"民胞物与"成就千秋诗圣

(2014-05-13 15:27:17)
标签:

唐诗之旅

文化

分类: 古代诗文

http://s7/mw690/001Kb7sngy6IQsC80SOe6&690

(参观大成殿——2012年11月摄于始兴中学)

-------------------------------------------------------------------------------------------------------------------

 

 

杜甫——"民胞物与"成就千秋诗圣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京兆杜陵人,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的特权。杜甫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1.35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期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35岁到44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二个时期。人生已进入中年,可是科举失意,功名未遂。十年困守长安,过的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

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关注自身,关注民生,忧国忧民,创作走向了现实主义道路。

 

3.45岁至48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深重,诗人也历尽艰险。长安城破,诗人陷落贼手,后又只身逃脱,投奔肃宗,被任为左拾遗,不久因言事触怒肃宗而遭贬斥。这一时期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诗,记录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杜甫的诗歌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4.48岁以后是杜甫生活的第四期。

这一时期,杜甫弃官到成都,躲避战乱,漂泊西南,居无定所,直到去世。这期间,他曾被严武表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曾度过6个月的幕府生活。这一时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繁盛期,现存杜甫的大多数诗歌都写于这一时期,杜甫对各种诗体都进行了尝试和创新,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戏为六绝句》等,都写于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歌同他的生活道路密切相关。杜甫经历了唐代的由盛转衰,目睹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他用诗歌艺术地记录了他的感受,再现了唐代社会的历史。研究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道路,可以更确深入地认识杜甫各个埋藏作品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和各个时期不同创作风格的内在联系。

 

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现存诗歌1400余首,这些诗的内容博大精深,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民胞物与”来概括。“民胞物与”一词出自宋儒张载的《西铭》北宋张载的伦理思想。他认为“气”为世界的本源。人为物中一物,人同天地万物一样都源于“气”,人的本性也同于天地万物的本性,从而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抽象命题。要求爱一切人如同爱同胞手足一样,并进一步扩大到“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后人用他来概括杜甫的思想。民胞指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物与指的是一切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体都是我的朋友。我们先来看看杜甫的民胞精神。

  一、杜甫的“民胞”精神:大致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同胞生命的关怀。

杜甫的对同胞的生命的关怀即是以人为本,关心他人的生命安危。杜甫在关心他人的生命时,表现出了他深沉的情感。

  如《悲陈陶》写道:“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水中。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对四万良家子作了荒魂野鬼表示出无比的痛惜之情。再如我们熟悉的《石壕吏》和《新婚别》也是对人们个体生命的关切与担忧,对个体情感的惨遭不幸而表示惋惜和哀叹。

  2.对民众生活苦难的关切。

  对民众生活苦难的关切。这与当时之政治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对人民生存权利的关心,这种关心集中地体现为反战争、反奢华和反诛求三个方面。

  ①反战争。杜甫反战争,主要是反对不义战争。整个杜诗,没有一首为战争欢呼的篇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欢呼的是战争之后的安定。他说:“天下鼓角何时休?”(《暮秋枉裴道州手札……》)“只见农器陈,何当甲兵休?”(《晦日寻崔戢李封》),“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洗兵马》)

  ②反奢华:如我们讲过的《丽人行》;再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段,也集中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奢侈。

  ③反诛求:诛求指的是官府的横征暴敛,而横征暴敛往往是一个王朝衰败的象征。杜甫对横征暴敛的腐败政治的批判可谓是不遗余力。如他在夔州时所写的《遣遇》描写了一个采蕨女的悲惨遭遇,苛捐杂税的“刻薄及锥刀”已使其丈夫悲惨死去,然而她还不得不承担起害死他丈夫的各种劳役。再如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白帝》)、“征戍诛求寡妻哭,远客中宵泪沾臆”(《虎牙行》)等等皆是。

  3.对无助弱者的同情和帮助。

大历二年(767),杜甫漂泊到了夔州,暂住在瀼溪的一所草堂。草堂前有几棵枣树,邻近的一个寡妇无以谋生,常来扑枣,杜甫从不干涉。当时杜甫也穷,也只好借此表示一点帮助。后杜甫迁居,将瀼西草堂让给了一个亲戚吴郎居住。吴郎来后,便将枣树围上了篱笆,此举显然是针对的是老寡妇。杜甫知道后,立即以诗代简,劝阻吴郎。诗题名《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死?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遍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中。

  杜甫是经常这样,自己非常穷,还在尽力帮助穷人。他说:“枣熟从人打”(秋野五首之一),“药许邻人斫”(归溪上简院内诸公),“拾穗许村童”(《暂住白帝复述东屯》),“时危赋敛急,脱粟为尔挥”(《甘林》),他总是这样,尽力地帮助别人。

  4.对上层人士的悲性处境表示宽恕和同情。

  杜甫在王公贵族骄奢淫佚之时,对他们的揭露批判是毫不留情的;而他们一旦遭难,杜甫又寄予了他们深切的同情。比如杨贵妃。《哀江头》一诗正能说明这一点。

  杜甫对待李隆基杨贵妃的态度,随着他们的角色改变而改变,当他们身为国君贵妃,其身不正时,杜甫大胆批判;而当他们率先尝到苦果,生离死别“去住彼此无消息时”,杜甫又哀其不幸。这并非杜甫放弃批判,而是面对不幸者而产生悲悯。

二、杜甫的“物与”思想

  杜甫的物与思想表现为对大自然的歌咏与热爱,主要指的是他那些歌咏自然界的诗歌。大致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1.对自然界"病物"的同情。

和诗人关心民瘼的情怀相似,他对那些弱小的、病态的、衰微的物体寄与了更多的关注同情,寄托了无限的哀伤和怜悯。杜甫写有一组病柏、病橘、枯棕、枯楠、病马、瘦马等一组诗,值得注意。如《病柏》、《枯棕》、《病橘》、《瘦马行》等。

《病马》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这些诗在哀物怜物的咏叹中,流露出的是爱民的情怀。

  

2.对自然美的歌咏

  杜甫有着一颗博爱的心,他不光能体会到人世间,自然界的苦难,他也能品味到自然的美与真。如他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就是一个例子。

其中一首写道: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底。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