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科学小品文阅读指导

(2010-04-07 16:24:22)
标签:

教育

分类: 阅读欣赏

高考科学小品文阅读指导

【真题透析】

典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08年高考广东卷〕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DNA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一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

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大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文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DNA的真正奇迹。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DNA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

不管怎样,只要DNA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有删改)

 

1、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4分)

 

2、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5分)

 

3、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答案解析

 

1、“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指的是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指的是我们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抓住语句在段中的前后文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2、“惨淡经营”移用手法,把用于人的词语用到细胞的演变上,生动形象。“让进”一词把分子演进过程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出来,形象生动。“白搭”是口语化的语言,明白自然地把某些科学家的不出错误的研究加以讽刺。“玩意儿”也是口语化的语言,同样清楚明白地说明了“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的分子。(抓住科普小品的语言特点进行说明,可分为生动形象、口语化。)

 

3、“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不同的生物。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比如“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这些错误。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考点对接】

 

综观前几年高考,科学小品文都在第一卷必考内容部分,以客观题形式出现,一般3-4题,9-12分。2008年广东卷首先进行了改变,把科普文章阅读放在第二卷选考部分,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设题3个,赋分15分。

 

广东考试说明“二、选考内容”的“(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第一段第二句话,原来是这么表述的:“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08年新考纲说明把五种文本变成了四种,原因恐怕在于原来那五种的说法分类不科学,比如,“访谈”属于“新闻”体裁。现在是这么表述的:“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这样,更加明确了“实用类文本”只考“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四种。“传记”没变,并放在首位。新闻包括访谈,报告包括调查报告,“报告”的考查范围有所扩大。第四种实用类文本叫做科普文章,这个地方的变化考生应该注意,前面说的“说明类文章”就并入了此处。“科普文章”比“社科论文”的提法,是否意味着文本的深度难度降低了,但范围更大了?以往让考生(尤其是文科生)头痛的科技专业文章,看来应该退出舞台了,但对于涉及科技的“科普”文章,选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同学还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知识整合】

 

科学小品是科普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的门类,科学性是科学小品文的基石。所谓科学性,不仅是指科学小品中要传播科学知识,还要“宏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 。

 

科学小品具有文学性。它充分利用各种文学手段,使科学变成一种“易为公众接受”的兴味盈然的东西。它用故事形式、对话形式、闲适淡雅类散文小品的形式来谈科学,将科学内容、对象人格化、故事化,通过各种拟人化手段赋予无生命意义的物或无人性价值的动物、植物以人性、人情,从而将原本刻板、深奥的科学原理用故事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来。

 

文学性是科学小品的灵魂。一位科普作家说过,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枯燥的叙述。很多科普作家善于运用民谚、俗语或历史典故,旁征博引,借题感兴,烘托情趣,比附象形,渲染文采。他们的科学小品往往从一个具体的可感的质点出发,给人以动态的概念,而这种生动灵巧的机智源于科学论证的雄辩性、逻辑力量的延伸性以及知识的准确性、引用文字的规范性。

 

科学小品运用形象思维方式生动、形象地阐述科学道理。在词汇用语方面科学小品努力用形象的、动态的感受性强的词语来取代抽象的词汇。它也像文学体裁一样无拘束地使用叹词、语气词等虚词和迭音词、象声词、儿化词等,以获取摹拟神态、加重语气、强化感情的语言效果。它也利用词语转义和连用同义词等使表达更加活泼、变动而富有感情色彩。在句式选用方面,科学小品更继承了散文潇洒自如、灵活多变的特点,偶句、奇句、长句、短句、复句、单句等变幻多姿、自然天成,大大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此外在修辞手段方面科学小品几乎能运用文学体裁中能见的所有的方式,这无疑会给语体带来许多生动和优美。

 

科学小品以精致的文章立意张扬科学精神讴歌人间至美至情。科学小品的多重价值取向虽苛求着取材但也给语体送来清新和亮色。由于选材的故事化、情节化、人格化要求和运思对联想、想象、幻想的依赖,科学小品的语言在准确表达科学内容的前提下有着十分广阔的自由空间。

 

阅读方法

 

1、提取科技信息

 

提取科技信息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组合重点段落。有些科学小品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只要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就可以了。二是分散摘录信息。有一些文章,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在文中,这就要分散摘录。摘录时要做到六不:不摘录穿插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不摘录抒发的感受;不摘录作者的设想;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首尾与过渡。

 

2、揣摩写作技巧

 

揣摩写作技巧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整体揣摩。科学小品的整体布局一般有漫话式、设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漫话式布局行文流畅,设问式布局条理清晰,穿插式布局内容丰厚,拟人式布局情趣盎然,问答式布局生动活泼……这些布局各有其妙,应细细体会。二是局部揣摩。这类文章的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等。

 

3、品析文章语言

 

品析科学小品的语言可从两方面展开。一要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同是科学小品,语言也会有所差异,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我们要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整体感受这些语言风格。二要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这就应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句子,从语言的形象、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等各方面进行涵泳鉴赏。

 

【仙人指路】

 

1、通读原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一步主要是为了了解大意,包括说明对象和特征,说明的方法和顺序,各段之间的联系,这是形成正确完整答案的前提。在阅读的时候给段落标上序号,并给重要的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尤其是各段中心句,在读的时候要有“寻找”意识,基本做到心中有数,无非就是为了方便答题时提供更快捷更多的信息源。

2、审清题干,发掘和把握试题中有效的提示性信息

找准解题的定向,即确认命题的角度,阅读范围和答题方式。如“阅读第一自然段,概括说明造成黄河成为‘悬河’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题干告诉你答题范围:第一段;命题角度:科学地解释原因,而且是两个;答题方式:语言要概括精练。

3、定位阅读,强化对应意识

绝大部分的阅读题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答案基本上都能从选段中直接和间接找到依据甚至是原本答案,尤其是那些在题目中就带有选文词句用双引号的方式告诉你的题目,更是要将这个词语或者句子代入到原文中去,往往在它的前后边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因此强化文本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提取题干的主力信息之后,对应到相应的语段,进行定位阅读,寻找答案。根据要求准确地确定相关的语句,理解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截取关键性文字,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否则就会抑制阅读功效。

4、原文利用和自我加工相结合

答题时要尽可能利用原文中关键文字,很多题目的答案可以使用原文的现成词句,但是有一些是要你根据答题的要求跨段落、大幅度地对原文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才能形助概括性的答案,以避免断章取义甚至文不对题,违背了说明文尤其强调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这两大原则。

【拓展演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悠然把酒对西山

①“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西山”,明米万钟在他北京西郊的园林里,写了这两句诗。一望而知是从晋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脱胎而来的。不管“对”也好,“见”也好,所指的都是远处的山。这就是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把远景纳为园中的一景,增加了该园的景色变化。这在中国古代的造园中早已应用,明计成在他所著《园冶》一书中总结出来,有了定名。他说:“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无拘远近。”已阐述得很明白了。北京的西郊,西山蜿蜒若屏,清泉汇为湖沼,最宜建园,历史上曾为北京园林集中之地,明清两代,蔚为大观,其中圆明园更被称为“万园之园”。

②这座在历史上驰名中外的名园——圆明园,其造园之术,可用“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八字来概括。圆明园的成功,在于“因”“借”二字,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主要手法的具体表现。圆明园在1860年英法联军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已被烧毁,今仅存断垣残基。如今,只能用另一个大园颐和园来谈借景。

③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部10公里,万寿山耸翠园北,昆明湖弥漫山前,玉泉山蜿蜒其西,风景绚美。它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精心模拟故西堤、水岛、烟柳画桥,移江南的淡妆,现北地之胭脂,景虽相同,趣则各异。

④园面积达三四平方公里,水面占四分之三,北国江南因水而成。入东宫门,见仁寿殿,峻宇飞峙,峰石罗前。绕其南豁然开朗,明湖在望。

⑤万寿山面临昆明湖,佛香阁踞其巅,八角四层,俨然为全园之中心。登阁则西山如黛,湖光似镜,跃然眼帘;俯视则亭馆扑地,长廊萦带,景色全囿于一园之内,其所以得无尽之趣,在于借景。小坐湖畔的湖山真意亭,玉泉山山色塔影,移入槛前,而西山不语,直走京畿,明秀中又富雄伟,为他园所不及。

⑧廊在中国园林中极尽变化之能事,颐和园长廊可算显例,其予游者之兴味最浓,印象特深,廊引人随,中国画山水手卷,于此舒展,移步换景,上苑别馆,有别宫禁,宜其清代帝王赏作园居。

⑦谐趣图独自成区,倚万寿山之东麓,积水以成池,周以亭榭,小桥浮水,游廊随径,适宜静观,此大园中之小园,自有天地。园仿江南无锡寄畅园,以同属山麓园,故有积水,皆有景可借。

⑧水曲由岸,水隔围堤,故颐和园以长堤分隔,斯景始出,而桥式之多,构图之美,处处画本,若玉带桥之莹洁柔和,十七孔桥之仿佛垂虹,每当山横春霭,新柳拂水,游人泛舟,所得之景与陆上得之景,分明异趣。而处处皆能映西山入园,足证“借景”为妙。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引用米万钟的诗句?

 

2“圆明园的成功,在于‘因”借’二字,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主要手法的具体表现”中的“主要”为什么不能删掉?

 

3“它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一句中的“蓝本”是什么意思?

 

4阅读本文,说说什么是园林艺术中的“借景”。第五自然段所描写的景物,哪些是借来之景?

 

5这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答出两点即可)

 

参考答案:

 

1.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借景。 2.去掉了“主要”,这句话就不能表明“因水成景,借景西山”是重要的造园艺术手法,而实际上它是重要的造园艺术手法,所以不能去掉。

 

3.造图所依据的样本。

 

4.①把远景纳为园中一景,增加该园的景色变化,园虽别内外,得景无拘远近。②A西山如黛,(湖光似镜)B  玉泉山山色塔影,移入槛前,而西山不语,直走京微

 

5.答案提示:①骈散结合(或长短勾结合) ,如:水曲由岸,水隔围堤,故颐和园以长堤分隔  ②句式工整 ,如:桥式之多,构图之美,处处画本②运用比喻 ,如:十七孔桥之仿佛垂虹  ④运用对偶,如:移江南的淡妆,现北地之朋脂  ’⑤描写形象 ,如:山横春密,新柳拂水,游人泛舟  ⑥语言准确 ,如:园面积达三四平方公里,水面占四分之三  ⑦语言简洁  如:水曲由岸,水隔围堤

 

(二)阅读下文,完成6-8题

 

世界上最早的鸟类化石,迄今已发现了六个个体,而且保存完美,这些鸟化石,即“始祖鸟”,是世界上最早的鸟,出现于晚侏罗纪,距今1亿多年了。自1861年发现第一个化石标本,至今只发现于德国巴伐利亚索伦霍芬附近的印板石灰岩中。当时,这里是一个热带浅水珊瑚礁泻湖,偶然的机会,始祖鸟跌落在水中,保存为化石。由于这里的石灰岩质地致密细腻,适于石印材料,因此成为一个采矿坑。第一个标本在1861年与坑深20米处采到,骨架完全,羽毛秀丽,形象逼真,前翼有爪的残留,尾椎骨很长,嘴内长有牙齿,因此显示了爬行类向鸟类进化的过渡性质,成为生物进化史的难得的实例。

世界上最早的鸟到底长什么样?即使在博物馆见过化石的人们,似乎也无法将这些冷冰冰的石头,与活泼的鸟儿联系在一起。2008年6月17日,随着复原图的公之于众,亿万年前的鸟在中国专家的手中“复活”了。

赵成文,中国刑警学院的首席教授。在成功复原过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楼兰美女、清代香妃等古人的相貌后,赵成文将目光投向了远古的动物,这也是他第一次将古人复原技术“移植”到古代生灵上。

今年4月份,赵成文带领研究生窦秋波、卢青山,开始对“第一只鸟”进行多方考证、研究。

“和复原人像相比,复原动物要简单一些,但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赵成文说。地球上第一只能飞翔的鸟,是1996年发现的中华孔子鸟化石,距今1.3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分布于中国辽宁省北票市上圆乡。

孔子鸟的形态与德国的始祖鸟有许多相近的特征,例如,头骨没有完全愈合,肱骨比桡骨长,手上长有3个带爪的指,等等。孔子鸟的个体与鸡的大小相近,上下颌没有牙齿,有一个发育的角质喙嘴;它的脊椎骨退化,胸骨发育,尾巴很短。从进化角度来看,孔子鸟的形态特征比始祖鸟显得进步,生活时代也应该比始祖鸟晚。不过孔子鸟的研究者认为孔子鸟口中牙齿已经消失退化,咀嚼功能已被角质喙和体内肌胃的消化功能所代替。这一点与鸟类十分相似,表明孔子鸟是真正的鸟,是至今世界上最早具有角质喙的鸟类。

从化石图像上看,中华孔子鸟化石的羽鳞残损得非常厉害,现在只能看到两个杆。如何将化石上扁平的孔子鸟变得立体呢?赵成文说:“首先要根据化石的情况,画出孔子鸟的平面图。”

赵成文分析,孔子鸟为进化初期的鸟,头部应该还比较大;由于还需要在地面上奔跑,关注周围的情况,眼睛也应该比较大;体型比一般鸟要健硕;由于退化还不完全,应该有退化的前爪;而由于后爪要起到支撑作用,比较健壮和粗大,已经有了可以翱翔的翅膀。另外,孔子鸟生活在侏罗纪向白垩纪过渡的时期,不仅有亿万年的跨度,同时要关注冰河期气温骤降的影响。

“接着通过仪器,测量出孔子鸟身体各部位比例关系,进一步画出骨骼结构图。”赵成文说。“大量的文字分析也必不可少,文字分析不仅要描绘现象,说明哪些是孔子鸟固有的身体结构,哪些是在化石形成中造成的变形,还要阐述导致现象的原因。”

最后利用警星CCK软件,将中华孔子鸟复原基础图形进一步精细化。“警星CCK-Ⅲ人像摹拟组合系统”是一个在公安部获奖的软件,也是赵成文进行人像、化石复原主要依靠的工具之一。

从复原结果看,中华孔子鸟的外形比较近似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凤”。让人们自然联想到“丹凤朝阳”的典故。

凤,即凤凰,“雄曰为凤,雌曰皇”。它是历史中确曾有过的一种动物吗?学术界过去的观点多倾向于否定。但无论甲骨文、金文、都有材料确切无误地表明,直到商周之际,凤凰还是一种虽然稀见、但却并非不存在的鸟类。战国秦汉以后,凤凰方完全被神化成一种灵异之鸟。凤凰到底是我们所知道的什么鸟?有专家考证,实际上,凤凰就是中国三皇五帝时代灭绝的大鸵鸟,但学界一直没有定论。

(《北京科技报》,   2008-06-22,有改动)

 

6、作者在第一段里说德国的“‘始祖鸟’是世界上最早的鸟”,但在第四、五段里又说“中华孔子鸟是‘第一只鸟’”,你如何理解?

 

7、请为这篇文章拟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

 

8、赵成文教授和他的研究们是怎样“复活” 中华孔子鸟的?请结合全文分析。

 

参考答案:

 

6、德国的“始祖鸟”嘴内长有牙齿,是爬行类向鸟类进化的过渡性质的鸟,已经具备了鸟的许多特征,所以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鸟”;孔子鸟的形态与德国的始祖鸟有许多相近的特征,但比始祖鸟显得进步,没有牙齿,只有一个发育的角质喙嘴,尽管孔子鸟还是进化初期的鸟,但是真正的鸟,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早具有角质喙的鸟类,是第一只能飞翔的鸟。

 

7、中国专家“复活” 世界上最早的鸟。这个标题贴切、醒目、有新鲜感,比较直接全面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可以使读者从标题获得一个概括的认识,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帮助读者认识和理解的文章内容,给人以启发,加强对文章的印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8、赵成文教授和他的研究们对中华孔子鸟进行多方考证、研究,然后第一次将古人复原技术“移植”到古代生灵上,复原了孔子鸟图形。

 

①根据孔子鸟化石的情况,画出孔子鸟的平面图。

 

②通过仪器,测量出孔子鸟身体各部位比例关系,进一步画出骨骼结构图。

 

③大量的文字分析,不仅要描绘现象,说明哪些是孔子鸟固有的身体结构,哪些是在化石形成中造成的变形,还要阐述导致现象的原因。

 

④利用警星CCK软件,将中华孔子鸟复原基础图形进一步精细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