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好人的结局是这样的?!——推荐两部老片

(2009-11-14 22:49:45)
标签:

影片

绿色奇迹

窃听风暴

杂谈

分类: 光影心情·movie&music

    都以为海外工作的,应该会有大把时间看大堆影片以打发大段无聊时光,而我在海外这段时间,看片量却锐减,反倒回来后看了一些,以下推荐两部老片:《The Lives of Others》和《The Green Mile》

为什么好人的结局是这样的?!——推荐两部老片

    《Das Leben der Anderen》,中文《窃听风暴》,英文名《The Lives of Others》,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原本是部很有深度的影片,片名却定为商业片风格的“窃听风暴”,实在是败笔,总觉得英文名翻译得更贴切些。

    时间是1984年,地点是东德柏林。当时全东德都充斥着史塔西军官(秘密警察),他们利用各种手段监控着舆论,以维护政局的稳定。戈德·维斯勒(Ulrich·Mühe饰演)是其中专业和忠诚兼备的一个。他可以在千里之外嗅到意见不同者的味道,除了工作之外没有自己的任何私生活。

    在一次监事作家吉欧·德瑞曼的行动中,维斯勒开始被德瑞曼和女演员克里斯塔·西兰(Martina·Gedeck饰演)的生活吸引。他亲见了克里斯塔被文化部部长汉普胁迫而不得不委身于他,德瑞曼在作家好友自杀后的悲伤和政治信念的动摇。在德瑞曼动摇的同时,维斯勒也渐渐被感染了……最后,他帮助德瑞曼消灭的撰写激进文稿的证据,但却因此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1990年,柏林墙倒塌后,维斯勒才得以走出拆信的地下室,开始以送报为生。无意中获知真相的吉欧·德瑞曼为维斯勒写了一本书《献给好人的奏鸣曲》。

  复杂的剧本在许多戏剧性的和感情上的线索中得到铺展和平衡,演员的表演同样镇静而干脆。贯穿全片的都是大段的对话和近景镜头,几乎没有任何的肢体动作,它从电影一开始就能够深深吸引住观众,仅仅通过演员强大的表演能力,尤其是维斯勒的扮演者Ulrich·Mühe。冷峻的眼神将主人公内敛的情绪表达的恰到好处。这样一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故事,男主角用最安静的方式释放了最震撼的能量。
  故事中,冷静、冷酷的秘密警察维斯勒有三次感人至深的情感流露。
  第一次,女演员克里斯塔·西兰在被文化部长占便宜后,回家痛苦地蜷缩在床上,要求吉欧·德瑞曼抱着她。维斯勒幻想着那个可以给克里斯塔温暖的人是他,于是深情地抱着椅背……

    第二次,在窃听中,听到吉欧·德瑞曼为自杀身亡的好友弹奏钢琴曲《给好人的鸣奏曲》,他流泪了。是感动?是同情?还是共鸣?而这些恰恰都不应该是他应该拥有的情感。
  第三次,目睹克里斯塔自杀,他冲动的冲上前,是震撼?是内疚?还是遗憾?无论如何,这样的举动对他来说是不理智的。
    为了吉欧·德瑞曼和克里斯塔的安危,维斯勒牺牲了自己的前程,最终被上司发配到地下室拆信,这就是他做一个好人的结局。有人说他最终保护的是自己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善良,那本写给他的书也许是他唯一可以觉得欣慰的,但谁会知道HGWXX/7就是他呢,他最终也不过是个潦倒的送报纸的。而那个文化部长显然在柏林墙倒后仍然身居要位,这就是老话说的“坏人活千年”?难怪那么多人愿意做坏人。当然,影片的深度并不在于好坏之间,而在于人们对政治和社会体制的信念的探讨,这个就有些敏感了,呵呵

为什么好人的结局是这样的?!——推荐两部老片

    另一部老片《The Green Mile》,改编自斯蒂芬·金Stephen King的小说,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 Frank Darabont曾执导《肖申克的救赎》:

    保罗(汤姆·汉克斯饰)在一座专门囚禁死囚的监狱中担任监狱长。他见尽不少囚犯被送往坐电椅受刑,而他和一部份同僚及囚犯都相处融洽,善待这班濒死的囚犯。

  某天来了一个身型魁梧的黑人死囚,据说他奸杀了一对挛生小女孩,手段凶残,因而被判死刑。但在狱中的一日子,他却表现非常平和、单纯和善良,甚至用其超能力救人,并跟保罗建立起友谊。他叫约翰·科菲,能看到人们的内心,他没赶上救孪生姐妹,却被当做的凶手。他没有为自己辩护,而是选择了死亡。因为他不愿意再看到世间人们的痛苦,他需要解脱。

    在约翰行刑前夕,保罗和约翰有这样一段对话:

    保罗:告诉我,你希望我做什么?放你走,有多远走多远?

    约翰:为什么要做这种傻事?

    保罗:在我大限之日站在上帝面前接受审判时,当他问我,为什么毁了他的神迹时,我该怎么说?说那是我的工作?

    约翰:你告诉上帝,你这是在行善。我不想活了,我累了。我不想再像孤雁一样,我不想再过没有朋友的日子,我希望能有人告诉我何去何从。我不想再看到丑陋的人性,我不想再每日承担全世界的痛苦,世界上的痛苦实在太多……

    片中或许有这样的象征:约翰·科菲象征了伟大的神,包容世人的误解,惩罚人间的罪恶,拯救好人;保罗是人类的代表,让人们相信有爱就有奇迹,善良就会发生奇迹;小老鼠金格先生则代表了除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灵和人类享有平等的福泽;佩西和华顿象征了人间的罪恶,佩西是执法者的罪恶,华顿是犯法者的罪恶。误解约翰·科菲的大众象征着我们芸芸不明就里的众生,有激情却看不到事情的本质,总犯错,错了改得还不快的人。
   the green mile应该与宗教有关,说人从生到死只要穿越“the green mile”就可以了。影片探讨的也就是生和死的问题。获得约翰部分超能力的老鼠金格和保罗寿命很长,保罗108岁的时候那只老鼠还没有死,保罗认为那是上帝对他的惩罚,因为他毁灭了“神迹”,所以他的“green mile”就变得很长,上帝让他眼睁睁地看着周围的亲朋好友离他而去,而他却还在这世上穿越那无线漫长的“green mile”。也许那时候,他会更理解约翰的选择——活得太久了累了,看了太多的痛苦,善良的他已然无法承受了,那时,走完the green mile应该已经成为一种解脱了吧。所谓“生亦何欢,死亦何哀”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