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阻截食品致病菌 从“不得检出”到“限量检出”不是放宽标准

(2013-05-23 16:47:49)
标签:

杂谈

【财经网:阻截食品致病菌 从“不得检出”到“限量检出”不是放宽标准】2013年5月7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了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其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人数最多,主要由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埃希氏菌等引起。随着气温逐渐升高,食物污染和变质导致的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更易发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算原则,保守估计中国平均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约数十万起,发病人数约千万人次,诸如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微生物造成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20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时,就确立了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包括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但有别于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等基础标准,微生物标准此前没有可供参考的文本。
由于缺乏基础数据,包括致病菌感染的风险控制到什么程度,每个环节如何操作等,都使标准修订格外困难,因此,历时三年、20多名专家参与编制的《致病菌标准》,完成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拟定中的《致病菌标准》覆盖肉制品、水产品、饮料等多类食品,这些产品的行业标准不能与其相违,鉴于现行行业标准为不科学的“零致病菌”,新标准有望减少企业违规。
不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是进步,但不能杜绝食品安全问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部副主任郭云昌认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能只依靠食品标准对终端产品作出限制,根本途径还是转变监管模式,依靠企业自控,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就拦截住致病菌。
中国食品行业长期执行的是“致病菌不得检出”。事实上每种产品都有一套卫生标准,如饼干参照《饼干卫生标准》(GB7100-2003),面包参照《糕点、面包卫生标准》(GB7099-2003),与食品致病菌相关的标准多达170余项。但是,这170多项标准对于致病菌的规定基本均为“致病菌不得检出”。业内人士的共识是,这种“一刀切”的规定存在极大的不合理性,基本无法实现,即便在发达国家也难以做到100%不含致病菌。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介绍,速冻水饺这类食品,其原材料中不可避免地会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生产加工工艺中没有高温加热环节,要求其100%不含菌不现实。而且,根据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委员会的评估,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人体健康属于一般性危害,因为该菌本身并不会引起食物中毒,而是大量金黄色葡萄球菌聚集后产生的肠毒素才会引发食物中毒。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公布的研究数据显示,当每克食物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达到10万量级,才有可能产生肠毒素。因此,合理的做法是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可能产生健康危害的范围之内。
《致病菌标准》沿用《速冻面米制品》思路,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不得检出”,修改为“限量检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刘秀梅研究员强调,这不是放宽标准,而是让标准更为合理——正是因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与细菌量存在密切关系,且检测方法可以从定性检测转为定量检测,因此修订为“限量检出”。业内人士认为,消除食源性疾病的主战场,应该前移至食品的加工过程,即在生产车间、运输环节等控制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和污染水平。《致病菌标准》的出台也许会成为一种动力,促使企业自发地关注致病菌的控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