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练习答案7
(2011-05-07 11:03:00)
标签:
转载 |
一、名 词 解 释
1.社会方言
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人们平常说的“官腔”“干部腔”“学生腔”“娃娃腔”等等的“腔”,都是对某一言语社团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共同特点的概括,表明这种“腔”就是一种社会方言。工农群众称自己说的为“大白话”,称知识分子说的为“字儿话”,这实际上也是对社会方言的一种通俗的说法。
2.阶级方言
不同的阶级也有自己特殊的社会方言,一般称之为阶级方言。它主要表现在各阶级所用的一些特殊用语以及对一些词语的特殊理解上。旧社会我国的封建统治者所用的阶级方言在描绘当时社会情貌的文艺作品中可以找到很多生动的实例,特别是专门反映清末吏治的种种腐败现象的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可以说是集官吏语言之大成。法国的贵族曾经有所谓“沙龙语言”和“闺秀语言”,它们的样品通过莫里哀的喜剧一直保留到现在。
3.风格变体
一个生活在某一言语社团中的人还要因交际环境的不同、交际对象的差异而在语言的使用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就是一般所说的语言的风格变体。比方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上,在正式外交谈判的场合,在和同志们欢聚的节日晚会,在日常的家庭生活里,各有适应该场合的语言表达特点;对长者,对朋友,对陌生人,对子女的说话也不可能一样。
4.地域方言
由一种语言分化而来的地域变体称为地域方言,简称方言。“方言”是一个总的概念,在它下面还可以分出各种“次方言”,在“次方言”下面又可以分出各种“土语”。
5.亲属语言
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例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6.历史比较法
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可推测一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原始面貌。有了这个起点,整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分化、发展的过程也就能得到说明。所以历史比较法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曾经系统地应用于印欧系语言的研究,拟测出各个语族乃至整个语系的原始母语,使印欧系语言的演变过程大致得到了说明。这种方法同样也可以用来研究其他语系的语言。应用这种方法研究汉语的中古音系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7.谱系分类
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在谱系分类中,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一个语系。同一语系中的语言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等。世界上的各种语言按其亲属关系大致可以分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昆荼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以及其他一些语群和语言。有些语言,如朝鲜语、日语等,至今还没有弄清它们的亲属关系。
8.共同语
在有语言或方言分歧的社会里,人们往往选择一种语言或方言作为“通用语”,用作不同语言区或同一方言区之间交际的工具。我们把这样的交际工具称为共同语。共同语是社会打破地域隔阂、走向统一时出现的语言形式。在多数情况下,共同语就是过去的通用语。虽然这样,由于社会条件的改变,它们所处的地位不同,性质也不一样。共同语对方言来说是一种高级形式,它引导方言的发展,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准备最后取代方言。
9.基础方言
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英吉利共同语是伦敦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意大利共同语是在多斯岗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共同语形成基础的方言就是所谓的“基础方言”。究竟哪一种方言成为基础方言,这并不决定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决定于客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
10.语言规范化
规范指的是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某种标准,规范化指的则是合于某种标准的行为。 从语言的角度说,“语言规范”指的便是语言系统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中所提供的,能正确表达意思,而又为绝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某种语言形式的标准。“语言规范化”指的则是人们为谋求信息传递的规范,并保证信息传递效果的一种主动的行为;是人们对语言的使用情况和发展情况进行干预,以使语言这个重要交际工具能按照人们的愿望来发挥其最大作用的一种积极的行为。
二、填 空 题
1. 社会的发展 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
2.
3.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是语言发展的 内部因素
,决定着每一语言发展的特殊方向。
4.语言的发展中, 词汇 的变化速度最快, 语音 次之,而 语法
的演变最为缓慢。
5.语言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是语言的 分化 和语言的 统一 。
6.语言的分化相对于社会的分化要 慢 ,而社会的统一却 快
于语言的统一。
7.社会方言包括 阶层方言 、 行业方言 等, 科学技术用语
是一种特殊的行业用语。
8.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具有强烈的 排他性 。
9.社会方言及其 风格变体 是语言的支流。
10. 社会的分化 是产生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的社会原因,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是产生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语言内部的原因。
11.一种语言的几种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别是不断扩大还是逐渐缩小,取决于它们所服务的社会是进一步
分化 还是逐渐走向 统一 。
12.地域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 语音 上,划分地域方言的主要依据也是
语音 。
13.地域方言间的词汇差别主要表现为 名异实同 。
14.地域方言的进一步分化就会发展为 亲属语言
。分化出几种亲属语言的原始语言叫 母语
15.语言学家把若干种有 亲属关系 的语言叫亲属语言。
16. 汉藏语系 和 印欧语系 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
17.按谱系分类,英语属于 印欧 语系 日尔曼 语族。
18.我国诸民族语言主要分属 汉藏语系 、 阿尔泰语系 、 南亚语系 、
马来-玻利尼西亚 、 印欧语系 等五个语系。
19.我国最大的语系是 汉藏语系
。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一般认为它除汉语外,还包括 壮侗语族 、
藏缅语族 、 苗瑶 三个语族。
20.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满语等语言都属于 阿尔泰 语系。
21.语言的统一,主要指 共同语 的形成。
22.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这主要是 政治
的原因。伦敦方言成为英吉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由于 经济
的原因。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是由于 文化
的原因。
23.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往往还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这就是所谓的
国语 ,我国的 普通话 就是这样的一种共同语。
24.语言规范化的对象主要是 语言运用 。
25. 循序渐进
的原则在规范化的工作中有重要作用,它本身就是规范化的一个原则和标准。
26.汉语的普通话,根据规范化的要求,确定为以 北京语音 为标准音,以
北方方言 为基础方言,以 现代白话文著作 为语法规范。
三、单 项 选 择
1.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是 c 。
2.下列都属于行业用语的是 a 。
3.在一种语言内部划分地域方言时的依据主要是 d 。
4.同一语系中的语言可根据它们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 a 。
5.下列语言都属于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的是 c 。
6.至今语系系属不明的语言是 b 。
7.从谱系分类看,我国台湾的高山语属于 b 。
8.汉藏语系包括我国的 a 。
四、辨 析 题
1.语言的发展都具有渐变性。
正确。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它。与人们生活关系如此密切的语言没有老是花样翻新的必要,同时作为社会成员共同的交际工具,它也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不允许它一下子发生大的变化。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促使语言发生变化以满足社会成员新的交际需要。这种稳固和变化的对立就导致了语言的发展变化只能是渐变的方式而不能是突变的方式,哪怕是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语言也不会马上产生巨变,如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都是逐渐实现的,语言中的旧词并不是一夜之间就消失掉了的。
2.语言里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是齐头并进的。
不对。
语言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发展变化的速度不一样,有的发展变化快,有的发展变化慢,即使是同一组成部分各要素之间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在语言的三个要素中,词汇发展变化最快,而语音和语法发展变化则相对较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是因为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是不一样的,这其中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对社会的反应也最为灵敏。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失,人们观念的改变,随时都在词汇中反映出来,表现为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义的发展变化等。如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产生了诸如“网络、网友、网吧、网页、网恋、上网、网民、网管、网关、黑客”等大量新的词语。
3.同一言语社团的人总是固定地使用一种语言形式。
不对。
一个人可以属于两个言语社团,因此可以使用两种不同的言语方式。
属于一个言语社团的人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下使用另一个言语社团的言语方式。
4.听得懂、听不懂是划分地域方言的标准。
不对。语言系统尤其是语音系统的差异才是地域方言划分的标准。
5.何种方言能够成为某种共同语的基本方言的条件都是由文化的原因决定的。
不对。因为有些共同语的形成是政治原因决定的,比如汉语普通话;有的则是经济原因决定的,比如标准英语。
6.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是汉语。
对的。
五、问 答 题
1.为什么说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主要表现在: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如我国的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分裂的时期,诸侯割据,形成了社会的分化,因而形成了“言语异声”的局面。而两汉时期是中国社会对外交往较多时期,汉语中的外来词也是吸收最多时期之一。再如,捷克斯洛伐克,原来讲捷克语,后来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捷克仍然讲捷克语,而斯洛伐克则讲斯洛伐克语。其实斯洛伐克语只是捷克语的一种方言而已。由此可见,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2)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些都要求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如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汉语中增添了很多新的词语。如“电脑、彩电、股票、网络、手机、网友、网迷、网吧、黑客、电子邮件、沙发、巧克力、特区、抢滩、VCD、DVD”等一大批新词以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
由此可见,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和交际工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动力。
2.举例说明语言发展中语言内部各种因素是怎样相互影响的。
语言作为由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构成的一个符号系统,其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各自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某一因素发生了变化,就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其它因素也要相应地变化以达到新的平衡,这样就引起了语言的变化。
例如,语言作为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符号和符号之间必须保持有效的区别,如果语言符号的区别性受到破坏,就会引起语言系统的变化。如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那是因为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比较复杂,音位和音位的组合方式比较多,因而单音节词能保持有效的区别,但后来由于浊音清化以及辅音韵尾[m]、[p]、[t]、[k]消失等,使语音趋向于简化,语言中同音词大量增加,同时新词又不断产生,这就使语言符号的区别性受到影响,给交际带来困难,因此就需要有新的方式来解决由于语音简化所带来的矛盾。于是人们就用加长词的长度的办法来解决同音问题,用双音节词格局代替单音节词的格局。原来的单音节词变成了构词语素,如“想”变成了“想念、思想、想法”等,“袖”变成了“领袖、衣袖、袖珍”等。随着双音节词的产生,一个词内部两个成分之间在语音、语义上又产生了轻重、主次的区分,于是又出现了轻声、儿化、变调等语音上的变化。某些实词也词缀化了。如“子、儿、头”等,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但由于汉语构词的双音化,这些词逐渐虚化,变成了词缀,不但语音上发生了变化,而且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盖子、看头”等词中的“子、头”语音上只读轻声,意义上也只作为名词的标志,只具有语法意义而不具有词汇意义了。由此可见,语言系统内部某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正是由于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这种彼此对立、彼此联系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促进了整个语言系统的发展。
3.语言中词汇的变化速度比较快,但并不影响人们的社会交际。这是为什么?
(1)语言词汇的变化虽然灵敏,但它的基础仍然非常稳固。这表现在两方面:第一,词汇中的基本词汇部分反映交际中最常用的基本概念,它是很不容易起变化的。第二,构造新词所用的材料除了从外语借入的成分以外,几乎都是语言中古已有之的成分,构成新词的格式也是语言中现成的格式,所以绝大部分新词都是原有材料按原有格式的重新组合,是大家似曾相识的东西。词汇发展的这些既灵敏又稳固的特点是语言发展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的一种表现。
(2)语言中成千上万的词都是通过有限的语音形式表达出来的。在一种语言里,几十个音位的排列组合完全能够满足语言表达的需要。即使词汇发生急剧的演变,也不会对语音系统产生明显的影响,或者说不会很快地带来影响。所以语音不会随着词汇的迅速发展而发生系统的变
4.扼要说明语言发展中分化和统一的基本过程。
答题要点:
(1)一个生产不发达的统一的社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疆域的日益扩大,经济上、政治上都不能保持统一的局面,这就会在地域上形成社会的不完全的分化。这时候,在一个地区中出现的语言新成分一般不大容易传播到其他地区去;在这个地区内,语言中某些固有成分的改变或消失一般也不大容易波及其他地区。这样,各地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共同点不断减少,不同点不断增加,逐渐形成各地区语言的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于是共同语就在各个地区形成了变体,也就是说,出现了地域方言。
(2)方言形成以后,如果社会仍然处于不充分统一(或分化)的状态中,方言就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又服从自己所从属的语言的发展趋势,继续作为该语言的方言。几千年封建社会中的汉语方言就是这种情况。如果社会完全分裂成几个各自独立的社会,那么各方言就可能失去约束,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特点,并进一步发展成独立的语言。
(3)语言是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一个地方割据的,不很统一的社会可以完全统一起来;原来几个独立的社会也可以统一为一个社会。这时候,原来的地域方言或语言间的分歧就会妨碍人们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交际,这种状况不利于社会的完全统一和统一的巩固,于是语言也会适应社会统一的要求而逐步向减少分歧、趋向一致的统一方向发展。语言的统一主要表现为地域方言统一为民族共同语和不同语言的融合两种情况。
5.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不是都叫方言吗?二者是否相同?
答题要点:
(1)不同。
(2)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社会方言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成员聚集为不同的言语社团而产生的。
(3)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地域方言是同一种语言分化而产生的,是社会不完全分化的结果。
(4)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虽然都是方言,但是它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社会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主要是由于职业、性别、年龄等方面因素而造成了某些词语的不一致,而语音、语法方面的差别则比较小。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但它在词汇、语法上也存在一系列差别,所以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别往往是系统的,因而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地域方言就有可能分化为不同的语言,变成一种独立的语言,和原来同一共同语下面的其它方言之间形成亲属语言的关系,而社会方言由于其差别主要是在词汇系统方面,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6.简述汉藏语系在结构类型上的共同特点。
答题要点:
(1)一般都有声调而没有词的重音;
(2)多用词序、虚词表示语法关系,而不像印欧语那样用词的内部形态变化;
(3)虚词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类别词(即量词)。
汉藏语系各语言的谱系分类较多地参考了这种结构类型上的共同性。
7.语言发展有什么样的特点?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特点。
(1)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发展速度不一样,其中词汇变化最快,二是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
(2)语言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中,词汇的变化最迅速,这是因为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紧密,最直接,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反应了最灵敏,社会的变化,现实现象的产生与消失,随时都能在词汇中反映出来。
(3)由于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往往导致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出不平衡性的特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