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什么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设计中有什么指导意义?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育科研 |
学习感悟:最近在培训学习过程中,多位老师提到了“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那么,什么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什么指导意义?
一、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二、理论的指导作用
维果斯基认为,明确两种水平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的前提条件,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够因材施教式的给予孩子更有意义的知识,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见,了解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向他们提出稍高而又力所能及的任务,使他们跳一跳就能到到新的发展水平,进而提高儿童学习过程中的自信息以及兴趣水平。
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需要根据学生发展区的特点,实施针对性教学,平时所说的因材施教其实也是这个理论的指导下的原因。只要教师多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必定能让学生各有发展,这样才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开展研究最近发展区,新课改提倡的分层教学也就会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