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补嘴空
(2011-11-08 13:37:46)
标签:
闽南立冬交冬饮食调养补嘴空杂谈 |
分类: 散文杂谈 |
闽南俗语说:“立冬补嘴空。”有时老人家会更正说,立冬,我们这叫“交冬”,所以应该是“交冬补嘴空。”
中国人历来就有药膳进补的习惯,特别是咱们南方人更是如此。当然,北方也有其不同的进补方式。为什么这个时节要进补呢?中医学认为,立冬一到,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每逢这天,各地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说是只有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那么在实际生活中,立冬日我们到底该注意些什么?怎样调养才科学呢?
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这段文字论述了立冬时节精神调养、起居调养和饮食调养的方法,我们不多做引申,在此仅就饮食调养方面(补嘴空)做些说明。
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按照闽南习俗,药膳是“吃补”的重要方面。民间食俗认为,“吃补”要因时因人,不能乱补。认为节令来临之际“吃补”比平时“吃补”药效更强。一般认为,夏热之时,应以“清补”为主,即以虎尾轮、石橄榄、金针根等泄火利水;而冬冷之时,则应“温补”,方式方法也因地区之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共同的,民间都有“四神汤”的食俗。(台湾省同俗也,据《台湾风物志》:“台湾人很重视食补,有饮四神汤等俗。”)所谓“四神”,即莲子、芡实、茯苓、淮山四种中药。“四神”炖猪肚、鸡、鸭、鸽等,味道鲜美,有助消化、健脾胃之神效。“四神”之外有“四君子”,即党参、甘草、茯苓、白术;有“四物”,即当归、熟地、川芎、白芍。有些人(或地方)把“四物”加“四君子”合起来称为“八珍”,也是味道和补效皆佳。若再加黄芪、肉桂,即“十全大补”。买这些药不需医生派药方,只消说:“四神”、“四物”、“四君子”、“十全”,中药店就会按照通常剂量抓药。炖药的补物,以鸡、鸭为多,漳州人认为鸡以自家养的本地鸡,鸭以正番鸭为佳。至于鳗鱼、猪排骨炖汤,用当归一味药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