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的两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转)
(2011-06-11 12:21:44)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漳圣王慈济宫漳州八宝印泥杂谈 |
分类: 散文杂谈 |
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18项,分别是漳州芗剧(歌仔戏)、漳州木版年画、漳州布袋木偶戏、漳州木偶头雕刻、漳州锦歌、东山歌册、漳浦剪纸、白礁慈济宫吴真人诞辰祭典仪式、云霄纪念开漳圣王巡安民俗活动、东山关帝文化、诏安铁枝戏、华安玉雕、南靖土楼客家山歌、芗城浦南古傩、南靖四平锣鼓乐、漳浦竹马戏、龙海林前伽蓝药王巡社、漳州南词。
2005年起,漳州市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漳州市文化与出版局组织人员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经过专家咨询论证,并面向社会公示60天后,将18个项目作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向市政府提出申报。其中,漳州芗剧(歌仔戏)、漳州木版年画、漳州布袋木偶戏、漳州木偶头雕刻、漳州锦歌、东山歌册荣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链接
云霄纪念开漳圣王巡安民俗活动:每年 农历正月十三至元宵节,凡立有圣王庙的城镇或村社,民众必入庙焚香礼拜,并约请戏班演戏“娱神”,以表达对陈元光及其将佐的尊敬和怀念。活动形式包括“巡城”、“鉴王”、“走王”,形式古朴典雅,队形壮观,民间信仰氛围浓厚。
白礁慈济宫吴真人诞辰祭典仪式:白礁慈济宫供奉的是保生大帝,是闽台最有影响的民间信仰之一。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保生大帝圣诞日,海峡两岸保生大帝庙隆重庆典,万民共祭。从三月十一至十七,闽台各地分灵寺庙必来白礁慈济宫(或青礁慈济宫)谒祖进香。
东山关帝文化:一年一度的东山关帝文化节,集地方传统文化于一炉,精彩纷呈,台湾同胞纷至沓来,成为联系海峡两岸亲情和乡情的重要纽带,对增强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
诏安铁枝戏:被称为“中国原始文化瑰宝”,是诏安独特的民间木偶剧种,以保持古板、原始的“以俑作乐”面貌而独树一格,对研究原始文化和人类文明的演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华安玉雕:华安民间的一种特殊工艺,以国石候选石、中国九大名石之一的华安玉为材料,经艺术加工而成的特种造型艺术,其材质独特、雕刻精湛、品位高雅、种类齐全,独具审美价值与收藏价值。
漳浦剪纸:漳浦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最初只是作为刺绣的底样,后应用于各种结婚、祭拜活动,剪各种猪脚花、饼花贴于礼品、祭品上,寄托美好的心愿。漳浦剪纸以阳剪为主、阴剪为辅,其“排剪”在羽毛、花瓣的运用,丝丝入扣,栩栩如生。
南靖土楼客家山歌:地处闽南山区腹地的南靖县,是客家先民的主要聚居地,现有客家人近6万人。田螺坑自然村的客家山歌,自600多年前皇室先民到此开基后就延续下来。南靖县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田螺坑自然村的客家山歌进行发掘、整理,使之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芗城浦南古傩:浦南的古傩有其独特之处———面具格外巨大,不是直接戴在表演者的头上,而是顶在竹筐顶上,傩显得体形庞大,迥异于人。表演者随着歌仔戏的打击乐,且行且舞,做出夸张滑稽的动作。浦南的古傩提供了远古人类生活、思维方式的摹本。
南靖四平锣鼓乐:源于古代的四平戏,是早期的南戏弋阳诸腔之一。四平锣鼓乐的演奏都是遵循戏剧节目按套进行的,如头音吹排、大破对阵等。演奏中吹音曲调、锣鼓节拍与吹音旋律紧密配合,锣鼓声喧,优美动听。
漳浦竹马戏:主要流行于漳浦县的六鳌、古雷等沿海地区,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分为本戏与弄仔戏两大类。唱腔以南曲为主,保留一些民间小调,吸收某些四平腔、京腔昆曲曲调。竹马戏充分体现了早期戏曲简单粗犷、诙谐纯朴的特色。
龙海林前伽蓝药王巡社:林前伽蓝药王巡社集汉族广泛流行的“抬神像巡游”和闽南的“崇水”于一体,极为独特罕见。它的历史悠久,直接与唐代开漳历史相关,是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活见证,是古老的闽南土著文化的遗存。整个活动前后持续三天,村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许多闽南民间艺术经由这一载体得到保存。
漳州南词:南词音乐始于唐初,唐明皇时盛行于宫廷,为历朝宫廷雅乐。清朝时,南词从江苏传入江西,再由江西传入漳州。漳州南词包括“南词正韵”、“南词北调”、“南词小调”和器乐曲牌“十全腔”等形式。
漳州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手工艺5项:漳州八宝印泥、漳州"蔡福美"传统制鼓、黄金漆画、剪瓷雕、"庆源号"彩绸;
民俗6项:高山族(排湾族落)服饰、洋西山北"拾福份"、檀林(威惠庙)请祖、山格(慈惠宫)戚家军祭祀仪式、宋代爱国名臣陆秀夫祭祀仪式、玉二妈;传统医药1项:宋金枣;
传统戏剧1项:铁枝木偶;
曲艺1项:南音;
民间舞蹈1项:高山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