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祈蒲酒话升平

标签:
端午节屈原端午节的诗句杂谈 |
分类: 散文杂谈 |
本图片来自网络
文/虎伯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这段时间,在体味这陆陆续续的“芒种雨”之时,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起端午节转眼又要到了。一想到端午节,头脑中浮现的就是爱国诗人屈原,就是香喷喷的粽子,就是热闹非凡的赛龙舟,就是艾草、菖蒲、雄黄酒、洗午时水......
长期以来,端午节一直是人们纪念战国时期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重要节日。
其实这个节日中只有包粽子和赛龙舟与纪念屈原比较有直接关联,而象挂艾草、菖蒲,喝雄黄酒,戴五色带等等习俗却都具有驱邪和解毒意义,由此让许多人对这个节日的由来提出了种种其他联想和猜测。有说是起源于南方人图腾的;有说是起源于恶月恶日驱避的;有说起源于夏至节的;也有说是为纪念曹娥或伍子胥的等等。
但尽管如此,大多数人们却宁愿确信这个节日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的。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普通人不愿意钻牛角尖去考究一个节日的来源,更因为人们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由此,这个节日才显得更富有传奇色彩,更有其深层的思想意义。也正因为如此,端午节这个节日才得以几千年来长盛不衰,而且节日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规模越来越大。
端午节的活动规模历来都很盛大,也是因为有了这一层带有政治、民族色彩的原因。不仅民间百姓举行大型活动,上层阶级也都热衷于此。历代文人墨客更是为此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
唐朝诗人文秀在他的《端午》诗中写道: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作者在诗中说的“堪笑”,并非是一般的嘲笑之义,而是一种无奈的叹息,实际是为屈大夫的溺水而死感到可惜,更为屈大夫的主张未能得到当时的统治者重视而感到悲哀。虽然人们也都知道人死不能复生,现在当然也无法为这位敢于犯颜直谏的贤者洗冤,但人们为这种爱国精神深深折服,自然禁不住会对这个爱国主义者举行各种悼念仪式。目的在于品吊,在于怀念先贤,在于表达敬仰之情。乱世之时百姓在怀念中还寄托了能有此等贤臣再世的希望,而盛世之民丰富多彩的品吊仪式,更在于告诉先灵,历史给予了公正评价,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的丰功伟绩。因为,正是有无数忠贞不屈的英雄们不计个人得失为民族、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换来今天的升平盛世。
同样生活于唐朝的诗人殷尧藩在《七律 端午》这样写道: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所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其挂艾叶、喝雄黄酒等,尽管也有驱邪和卫生意义,但是我们不妨如诗人所说,“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不必拘泥于悬挂多少艾草或菖蒲,只要心中有那份情,聚三五好友,哪怕就着几杯茶、几杯酒,同商事业,共话盛世,也足于告慰那曾经为国为民忠贞殉节的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