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常在掌中看--朱文公的易学修养
(2009-03-25 09:05:33)
标签:
易经漳州朱熹白云岩杂谈 |
分类: 易行漳州 |
文/虎伯
“若向乾坤识易,便信行藏无间,处处总圆成。记取渊水冰语,莫错定盘星。”这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在他的《水调歌头·联句问讯罗汉同张敬夫》中的句子。
大家知道,朱子治学,广博精深,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南宋“闽学”的创始人。但是,朱熹显然同时是一位在历史上极具影响的易学大师。他一生时时“向乾坤识易”,处处精推细演,以至达到了洞明天机的境界。这里的“便信行藏无间”,正如易经中所说的“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事实上,在学术方面,朱熹一直把《易经》作为主要哲学基础。他在《朱子语类》中说“上古之书莫尊于《易》,中古后书莫大于《春秋》。”他在《大学章句序》和《中庸章句序》等四书学主要作品里,将伏羲、神农和黄帝引入道统,置于尧舜之上,并将道统心传之原上溯至太极。在儒家经典中,羲、农、黄三位圣王见于《周易·系辞传》,而太极范畴亦出于《系辞传》,故朱子的新道统说乃是根植于易学的。朱熹在其四书学代表作品中推举伏羲,又将太极观念作为道统之原,说明其四书之学乃是以易学为依据的。
朱熹对易经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在易学方面的著作甚多,有《周易本义》、《易启蒙学》、《蓍卦考误》、《易传》、《古易音训》、《损益象说》、《易答问》、《朱文公易说》、《阴符经考异》、《太极图说解》等;其《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朱熹真正确立了先天之学在学界的地位而为后世大多易学家所认可。
朱熹又发挥了程颐关于“理一分殊”的思想,他把“理”之全体称为“太极”,这个太极就是一,是宇宙的本体;就每一事物来看,它们都完整地禀受了这个理(太极)作为自己的本性。
民间流传的有关朱熹在风水、术数等方面的轶事不在少数。事实上,朱熹确实不仅在以上易理方面有其精深的学术见解,其于易卦的具体推演方面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堪称一代宗师。他认为:“《易》本卜筮之书,后人以为止于卜筮。至王弼用老庄解,后人便只以为理,而不以为卜筮,亦非。”(《朱子语类》)他还认为:“《易》之为用,无所不该,无所不遍,但看人如何用之耳。”(同上)他在《周易本义》等书里,对八卦的推演和解释,几可通神,成为其后演卦者的必读之书。在他看来,易卦中包含着无穷无尽的天理,只要“玩之久熟,浃洽于心”,则天地变化之神、阴阳消长之妙将“了于心目之间”,甚至于宇宙间的至奥至秘,也“必有不自知其所以然而然者矣。”(《文集·答袁机仲》)
朱熹不仅认为易之无所不该,实际也已达到天地变化了然于心目之间、阴阳消长尽归于一掌之中的化境。作为一名千古难逢的贤者,其忧国忧民之心在所难免。他时时刻刻运用自己的所学,为国为民排忧解难,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
时至今日,在漳州的白云岩紫阳书院,还留有一幅其手书的书院柱联: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
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上看。
读着这幅对联,我们仿佛看到,在白云缭绕的岩峰之上,一位神态肃然的长者,凝眉蹙目,左手掐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为国家和人民的未来而正在严肃的思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