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2
(2009-10-03 15:58: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研究 |
④新的评价理念:变“甄别与选拔”为“激励成功”
评价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它对语文课程的实施起到直接的制约作用。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存在的最大的弊端在于: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用一张试卷、按照统一的“标准答案”对有差异的学生群体进行测试,最后以分数的高低来判断学生发展的好坏。这种评价的方式严重挫伤了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每评价一次,就会产生一批失败者。这有悖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
为了突破评价这一“瓶颈”,必须确立新的评价理念,变“甄别与选拔”为“激励成功”,让不同个体的学生在评价中受到激励,并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此,我们在进行语文课程的评价时,必须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变“功利性评价”为“问题诊断性评价”。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评价具有极其功利性的色彩:通过评价给学生打等级,为“评价而评价”。这种功利性评价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语文教学评价必须从这种功利性评价向问题诊断性评价转化。通过问题诊断性评价,教师从中捕捉教学反馈信息,并据此诊断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调整和改进教学,最终让所有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二,实施差异性评价。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例如,可以在一张试卷中设置有梯度的题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充分体现评价满足不同个体发展的需要。还可以针对特殊个体采用特别的办法进行评价。通过差异性评价,让全体学生得到激励,从而增强他们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第三,弘扬特长评价。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有自己的特长之处,有的擅长写字,有的擅长朗读,有的擅长演讲,还有的擅长书面作文。因此,我们在注意全面评价的同时,要注重弘扬学生的特长评价。通过特长评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力。
⑵把握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不少老师这么说:“新课程,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要说爱你很容易,那就是必须“洗心革面”,洗心,就是要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关于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重复。革面,代之以新的面貌,就是塑造自我,以新的面貌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
那么,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①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必须转变。教师的任务主要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和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今社会开放,信息资源极为丰富,学习渠道多样,是以往任何时候都不能比拟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计算机等多种途径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学到多方面的知识。有些新东西可能老师不一定知道,而学生却知道了。所以,在拥有知识方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具有“知识垄断”的优势。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和学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同时学习。这样,与传授知识相比,学习方法的获得和寻求知识的态度更重要。教师就再也不能搞“知识本位”,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学习;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教学生学会学习,把学生从知识灌输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语文教材为平台,教师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 指点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元认知能力。
△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去探究,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 建立一个学生自由接纳的、宽容的课堂气氛,特别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师是学生最值得信赖的心理咨询者。
△ 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探索规律,能够主动地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总而言之,教师角色主要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讲授者和组织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
②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的交流者。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 信息交流方式也不同。例如:
△以讲授为主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教师施教,学生受教。
△以对话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一般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问,学生答。
△以讨论为主的多向交流方式,一般在课堂上表现为小组讨论,大组交流。
△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一般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讨论、研究。
显而易见,后两种交流方式优于前两种方式,尤其是第四种交流方式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这种交流方式的好处在于:
——把学生个体的自我思考、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反馈及时地加以沟通与联系,形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信息交流网络。
——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
——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组成网络,使信息交流呈现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
——能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者”的角色,转而以学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的角色参与课堂讨论。
③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
语文教师要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必须实现以下三转变:
第一、由文本课程转变为多元课程。现在的“课程”有着新的不同的内涵:就课程构成的因素来看,课程不再只是一本书,而是由教材(包括教科书、作业形式、语文符号、教学资源等)、学生(包括态度、兴趣、能力、个人特质、先前经验、家庭背景等)、教师(包括动机、信念、能力技巧、个人特质、专业训练、家庭背景等)、环境(包括教室、班级人数、硬件设备、教学多媒体、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等)四个方面所组成的一个内容繁多的“生态系统”。教材、学生、教师和环境这四个方面给课程提供了具体而新鲜的内容,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而是“多元课程”“生态课程”。这就给课堂注入了生命意义。教师在多种课程因素的联系中,要不断激活教学状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义,促进学生个体生命充分自由的发展。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人生经历中一段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第二、由抽象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就课程的教学来看,课程不再只是“抽象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师生交流体验,互动互惠,在教学中,这是被学生、教学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具有亲和力的课程。教学过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体验,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努力实现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多向信息交流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社会活动的主体。
第三、由他人课程转变为自己课程。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其课程的确定性十分明显。全国统一教材、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标准,等等,全国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学几乎如出一辙。教师唯教育行政指令是听,唯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是从,是完全的“遵命教学”,教师一门心思依赖教科书和参考书,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也掩盖了教师的教学个性。语文新课程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
△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教师与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有多元表现。
△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更新或增添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可针对不同学生的个别特点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可灵活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因素增多。
△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考试得分点大大减少和淡化,不再直支配作用 。
如此等等,新课程的教学不确定性,带来的教学多样性和变动性。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查找教学资料和补充教学内容。要求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建设者。教师具有更多的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创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班级气氛和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教学表达自己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念。
④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灵魂的导游者。
作为传统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知识的惟一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单独拥有权力,学生要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很少受教师的关注。有一位教育家针对这种教育状况作了逼真的描述,他说:“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地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的站着、甚至是跪着的灵魂。”
从中可以想到,要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培养目标只是形同虚设。我们的传统教学是重认知轻情感,只见学科不见人,在教学实际中体现为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其实,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但现阶段的学生没有那种被摇动、被推动、更没有灵魂被唤醒的感觉,却感到越来越像工厂、流水线生产的同样的产品,生产力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学生的生存空间却越来越小。现在的教师大多没有承担起灵魂导游者的责任,更多的充当的是知识的灌输者。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担当起引导学生灵魂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