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研究
(2023-12-07 14:46:06)
标签:
365 |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研究
成果完成人:
辛华;杨志伟;王琳;马雷;李升;刘君星;于海东;李光植;姚伟妍;李树民
第一完成单位: 佳木斯大学
关键词:
前列腺癌; 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中图分类号: R737.25
专辑:
医药卫生科技
专题:
泌尿科学;肿瘤学
学科分类号: 320.67
成果简介:
癌症是世界最难以攻克的疑难杂症之一,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是治疗癌症的最有效方法[1]。前列腺癌是泌尿、男性生殖系常见的恶性肿瘤,居世界男性癌症中第三位[2]。在全球范围内,有9.7%的男性癌症是前列腺癌,其发病率在美国已位居男性恶性肿瘤首位,2008年美国约有186320例新发病例和28660例死亡病例[3]。在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虽较美国低,但近年来呈显著增加的趋势,而中国人移民美国后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且和在美国生活时间长短和生活方式的西化程度呈正相关。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除年龄、种族、家庭等确定因素外,其他因素尚未被完全认识,如超重、久坐及高能量饮食摄入等,这些不确定因素又恰恰是西方生活方式的一大体现。前列腺癌显著增高的发病率,一方面是由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的应用使其检出率升高,但另一方面又对新的病因学研究提出紧迫要求。
代谢组学的技术在临床检测和诊断中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前景,可以帮助医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诊断疾病[4]。代谢组学是一门新兴的组学技术,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之后,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领域,也是目前组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主要研究生物体对病理生理刺激或基因修饰所产生代谢物。这种整体的研究模式可全面了解代谢物质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对发病机制研究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代谢组学作为一种新型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从1993年开始,Howells等[5]便利用核磁共振(31P-NMR)联合模式识别技术对脑的肿瘤组织进行检测和分析,之后又有很多研究者利用该技术对肿瘤的代谢改变进行了研究。但有关于前列腺癌的代谢组学很少有人研究,本课题的研究拟从细胞、动物、人体三个层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前列腺癌的代谢物变化,将为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探索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成果类别:
基础理论
研究起止时间: 2013-01~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