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磁共振波谱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尿液生物标记物与前列腺癌危险度的相关性研究
(2023-12-07 14:40:25)
标签:
365 |
基于核磁共振波谱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尿液生物标记物与前列腺癌危险度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完成单位: 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
关键词:
核磁共振波谱; 代谢组学技术; 尿液生物标志物; 前列腺癌危险度
中图分类号: R737.25;R445.2
专辑:
医药卫生科技
专题:
泌尿科学;肿瘤学
学科分类号: 320.67;320.11
成果简介: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生命健康的重大威胁之一。前列腺癌是美国男性最好发癌症,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于过往二十年间增长超10倍,年发病人数达330万。因此,尽早发现并确诊是提高前列腺癌患者生存率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前列腺癌领域当之无愧的研究热点。
当前的前列腺癌临床检查方法主要有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直肠指检(DRE)、经直肠超声、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查以及穿刺活检。但是一种易操作且对早期癌变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新型诊断方法意义非凡。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研究显示,多种肿瘤病变的发生发展,为前列腺癌的早期准确诊断指引了光明道路。当前最常用通过基于NMR代谢组学技术来检测尿液中的各种代谢物,建立优于PSA检测的前列腺癌新型诊断方法提升早期前列腺癌的诊断率,实现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及复发监测。
本研究通过对前列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尿液的NMR代谢组学检测,一共从1H-NMR图谱中指认出30种内源性代谢物,并成功定量到其中的18种代谢物。在这18种代谢物之中,有11种代谢物在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于此我们完成了包含3个代谢标志物的诊断效能更优秀的组合诊断模型——3
M
model诊断模型,其曲线下面积高达0.96,灵敏度达92%,特异度达91.3%,似然比为10.58,此条件下该模型的约登指数达0.833。
结果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清PSA、Gleason评分、TNM分期等临床数据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与现有认知完全相符;组合诊断模型与临床数据则有一定的正相关,提示该模型不仅能够协助前列腺癌诊断,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预后判断和复发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