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文为《德国统一史(第二卷)》 代序
作者朱民
这是一段动荡的历史,这是一个非常的时刻,这是一场危机,这又是一个历史的机遇。“柏林墙”的突然倒塌,在骤然间把两德重新统一的可能性和两德是否要重新统一提到了两德政府、政治家和人民面前。人民在议论和猜测,市场在动荡,两德的货币汇率不断波动,政治家在激辩,各种政治方案层出不穷,各样的政治团体纷纷发声,各种集会或示威游行此起彼伏……
在西德,激辩集中在理性的分析:政治和经济的条件具备了吗?能承受财政和金融的成本吗?对物价稳定和就业有什么影响?最为关键的是对长期竞争力有何影响?先支持东德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改革,等双方劳动生产率接近一致时再考虑合并?松散的联邦?
各种不同的方案在讨论,各种匡算在模拟。政府内部和政党之间,舆论和民众之间,在咖啡馆和议会厅,热议纷纷。
在东德,政府和政治家面临巨大的压力,维持生产和经济的正常运转,维持社会和治安的稳定,已经非常困难。经济运转几乎停滞,工厂停工,居民出走。
更大的挑战是政治方向:朝哪个方向走?继续留在苏联阵营?保持相对独立?和西德合并?如果合并,采取分散的还是紧密的联邦制?或完全合并?
当政府在激烈争辩时,各种政治团体纷纷成立,街头巷尾各种集会或示威游行此起彼伏。
国际上,欧盟、法国、英国、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以及苏联的政治态度时明时暗。他们的利益如何兼顾?
历史和现实、经济和政治、国内和国际,就这样以猝不及防的方式出现在世人面前。变化只在转眼之间,两德的政府和政治家面临巨大的压力,这是一个能抓住的历史机遇吗?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精彩的叙述,从宏大的背景到艰难的谈判,从框架思路到具体的个案细节,把这段历史的经济侧面栩栩展现在我们面前。
两德统一是个政治事件,作为其间的经济篇,本书化了很大的篇幅揭示这个政治事件背后的经济必然性。本书先回顾了1989年以前的东德与西德经济形势,揭示两德最终统一的内在经济逻辑。
在东德,面对全球化背景下愈来愈激烈的国际竞争,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创新与经济转型的阻碍日益凸显。
1960年代,乌布利希引入“计划与领导的新经济体制”,希冀通过分权与价格改革来提高经济效益,从而缩短与联邦德国经济水平的差距。
但是,一方面,改革在党内和经济调控部门遭到巨大阻力,基本上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在缺乏真正价格调节的市场竞争下,部分取消中央计划的体制同样问题重重,甚至比中央调控体制更加脆弱,民主德国竞争力不断下降,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联邦德国的差距持续扩大。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昂纳克全盘否定了乌布利希经济政策,提出了“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相统一”的口号,重新集中经济调控权限,并将改善消费品供应和促进民用住宅建设作为政策重点。
昂纳克时期,阻碍创新的经济体制以及对生产设备与基础建设投资的忽略,导致民主德国劳动生产率停滞不前;同时,为迎合民众改善生活条件的愿望而加大住房建设,加大食品和社会福利补贴,迫使东德不断举债,并因此背上沉重的西方债务。
在西德,科尔上台后,重新回归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推行缩减政府收支、稳定价格、控制社会保障规模、放松劳动力市场管制和削减补贴等改革措施。尽管在两德统一之前,改革并未得到充分彻底的完全落实,但结构改革的成绩已经开始逐渐显现,西德货币政策稳健,物价稳定,财政坚实,经济增长和就业强劲,为两德最终合并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探讨两德统一的过程中,当谈判陷入各种原则、理念,制度框架之争时,经济又一次承担了突破口。这次,是先统一货币。这既符合经济理论,也适合当时动乱的形势。但这远远不是简单和抽象的货币发行。本书对这一谈判过程中汇率的折算,包括对工资、储蓄、债务等不同的汇率折算,以及最后货币现钞的运送解递都做了详实的描述,是生动的政治经济学的案例。统一时对财产的处理,特别是对历史遗留问题的财产权界定的描述同样生动,而成立托管公司的谈判过程,再一次昭示经济和政治的不可分割性。
弹指一挥间,25年过去了。正如当年在两德统一中,经济和政治的争议不断,此后25年间,关于当时决策、测算、条件等是否最优的评议也从未停止。我在过去几年里多次造访德国,重新回顾这段历史,每每总听到不同的声音,不禁令人唏嘘。
延伸阅读:《德国统一史》的第二卷(经济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