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近些年来,中国的男性过剩和婚姻挤压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采用宏观统计数据,对我国过剩男性的数量进行了计算和预测。如Hesketh(2009)对2005年1%抽样数据的计算发现,20岁以下过剩男性人口达3300万,这就意味着在今后20多年里,婚姻市场上将有超过3300万的男性难以找到结婚对象。Hundson和Bore(2004)估计至2020年中国将有2900万~3300万的15~34岁过剩男性找不到媳妇。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也并非唯一的性别失衡国家。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男孩偏好和性别选择的存在使得这些国家和地区也面临严重的女性缺失现象。1998~2001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缺失女性数量就超过千万,亚洲也因此成为人口性别比最高的洲。
——摘自《婚姻挤压下的中国农村男性》
刘利鸽 靳小怡 费尔德曼/著
他不愿称大龄未婚男青年为”光棍”,不断向记者强调”不要标签化、污名化这个群体”。
“性别失衡之下,受害者不止是大龄未婚男青年,从女性到社会都是受害方,它所带来的伤痛远比想象得要多。”西安交通大学人口学者李树茁说。迄今,他已经关注和呼吁解决性别失衡问题近20年,是国内最早一批展开性别失衡后果调查的学者。
经他的团队研究预测,2013年之后,每年的男性过剩人口在10%以上,2015年至2045年将达到15%以上,平均每年约有120万男性在婚姻市场上找不到初婚对象。
“由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造成的男性婚姻挤压所引发的人口社会后果,已成为中国人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患。”过去十年间,他不止一次提出,”最危险的时候还没到来。”
婚姻挤压(Marriage squeeze)概念是对婚姻市场中供需关系失衡的反映,是指由于婚姻市场中可婚配男性和女性数量差异较大而导致的婚姻市场中男女比例失衡,过剩方和短缺方的择偶偏好和行为也因此发生较大的改变。
由于婚姻市场供需关系包括数量和质量特征,因此婚姻挤压概念同时强调婚姻市场供需关系的数量特征和质量特征。数量特征反映了两性供求的数量关系,当一方的数量显著超过另一方时,我们称过剩的一方处于婚姻挤压中。就质量特征来看,由于婚姻市场是高度隔离的,人们总是在特定的社会阶层、文化背景、空间范围内进行择偶,因此在特定婚姻市场里,与个人相匹配的潜在配偶的供给情况决定了婚姻市场的挤压状况。当具有一定教育、职业、文化特征的潜在配偶的供给明显较少时,则称过剩一方处于婚姻挤压中。
——摘自《婚姻挤压下的中国农村男性》
性别失衡并非危言耸听
让李树茁担心的是从1982年到2000年一路走高的出生性别比——从108.47直线上升至120左右的高位,意味着每出生100个女孩相应地有120个男孩出生。近两年,出生性别比缓慢下降至115左右。
在李树茁看来,性别失衡是累计的过程。在出生性别比未恢复正常之前,即使是缓慢下降的出生性别比也依然会不断加剧性别失衡的程度——每年出生的女性数量依然少于男性,总的女性缺失数量仍在不断地上升。
由于男性偏好传统根深蒂固,性别失衡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存在已久。据李树茁分析,1950年以前,大量失踪女性主要由战乱、饥荒、营养不良、溺弃女婴等导致;1980年以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限制,生育数量和群众生育意愿产生巨大冲突,B超又让人们把性别选择方式从溺弃女婴转变为性别选择性流产。流产的便捷和道德负罪感的减轻导致更多的女性在出生前就已经“失踪”了。
数十年一路走高的出生性别比彻底压歪了性别天平。
恶果正在不断显现。“性别失衡问题对婚姻市场中的男性婚姻挤压愈发严重。婚姻挤压使得不能成婚的男性越来越多,终身未婚的比例增加,2044年之后,每年50岁的男性会有超过10%的比例未婚,2050年超过13%。”李树茁说。
2014年,仅跨省流动的农民工数量就高达7867万人,比上年增加129万人。城镇化和愈发频繁的人口流动也成了性别失衡的“助推器”。“出生性别比高的地区并不代表当地就会性别失衡,其后果可能由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承担;出生性别比相对低的地方反而可能会‘无辜’地承担性别失衡后果,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贫困地区的女性往往通过婚姻梯度差,外嫁到稍富裕区域,流动加剧了贫困地区的性别失衡问题。”李树茁提醒,落后地区的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往往成了受婚姻挤压最重的群体。“但受影响的远远不限于他们。”
谁是受害者
“在我们的调查中,近80%的被调查大龄未婚男性的身体健康没有残疾,主要属于被迫失婚。”李树茁团队针对全国28个省(区、市)的300多个行政村的大龄未婚男性情况进行了田野调查。
调查发现,平均每村的大龄未婚男性数量达9.03人。“社会网络缺乏、社会经济条件明显较差、性格内向、兄弟较多、交通不便等因素往往更易导致‘失婚’。”李树茁说。
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有2.74亿农民工,男性占了近70%。众多男青年怀揣着婚姻和改善现状的希望走进城市,却发现自己仍要承受婚姻挤压。
“他们权利缺失,地位被动,是贫困的、流动的、散居的、失能的,教育水平低的。关于‘光棍’问题,很多人是在看笑话或污名化,少有人真正关心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他们其实是中国社会人口转型期规模不断扩大中的新生弱势群体。”李树茁说。
在他看来,性别失衡所带来的影响远非一部分男人被挤出婚姻这么简单。失衡背后是更严峻的社会风险问题。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靳小怡和李树茁等人所撰写的《中国的性别失衡与公共安全:百村调查及主要发现》报告中,大量失婚男性的存在,客观上激发了买婚、骗婚、买卖妇女等犯罪行为。被调查的300多个村庄中,约有30%曾发生过骗婚现象,39.7%的村近3年发生过外来媳妇失踪或逃跑事件。发生频率最高的169个西部村庄中,新娘失踪和逃跑事件达136起。事件中,男女双方都是受害者。
无形中女性也被进一步地物化。有近半数的被调查大龄未婚男性对“买婚”持理解态度。“女性被当作一种稀缺商品,本质上是对女性的歧视。”
不仅如此,李树茁还强调,在城市转型过程中性别失衡的受害者群体还在不断扩大,给社会的公共健康安全、养老问题等带来更多隐忧。
他们在调查中发现秦岭某山村因女性缺失导致当地近亲结婚盛行,引起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升高,加剧了健康风险。
“如今老龄化问题备受瞩目,而大部分‘光棍’自己无法‘养老’,更别提养他们的父母了。”李树茁说。此外,大量失婚男性的出现让农村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也变得严重。“这场危机里,大家都是弱势群体。”
如何治疗
对于性别失衡的治理,李树茁并不乐观。“仅仅放开全面二胎政策还不够,考虑到目前较高的生养成本和已经很低的生育率,它对于缓解性别失衡的帮助还有限。况且长期积累而来的性别失衡已是既定事实,和老龄化一样,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会持续很长时间。”
李树茁认为性别失衡的本质在于权力问题,出生性别比偏高正是性别不平等的表现,重男轻女观念是症结。
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他和其团队一起从1999年开始在安徽巢湖建立“巢湖改善女孩生活环境实验区”,试图改善女孩生活环境。经3年推广,当地女婴死亡率下降了9.5%。该实验后逐渐发展为用于治理全国性别失衡问题的“关爱女孩行动”。
在李树茁看来,出生性别比问题是许多国家都面临的问题,尤其在亚洲比较普遍,韩国等国的治理经验可为中国提供借鉴。
上世纪90年代出生性别比一度比中国还高的韩国,花了约20年调整至接近正常的状态。韩国在性别平等政策领域的力度很大——废除了家庭的长子继承制,还专门设立了性别平等促进部,并把“两非”定为犯罪。印度专门出台了法律,规定为性别选择做胎儿鉴定的医生都是犯罪。“最关键的仍是观念的转变,目前韩国已可以自由地做产前性别鉴定,并未导致出生性别比反弹”。
李树茁曾在其书中提议,中国应从制度、文化、经济、政策等四个方面展开综合治理,包括改变单从父姓制、推广招赘婚姻、适当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等。
他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强调,应当关注性别失衡中的弱势人群,不标签化和污名化的同时,尝试去降低他们的风险,保证他们的福利,比如将失婚人群的养老问题纳入社保制度予以解决。
“最危险的时候还没到来,政府固然是主导,但借鉴国际经验,我希望社会上能有NGO、媒体等更多的力量参与到性别失衡的综合治理当中来。”李树茁呼吁。
上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一直致力于社会性别歧视与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在儿童、妇女、老年人、失地农民、城乡流动人口和城镇企业困难职工等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发展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
2006年至今,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学术文库已出版以上相关主题图书28种,在弱势群体、人口与社会发展战略、公共政策研究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附已出版图书目录(按时间顺序倒序排列)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a82e7436935f6f29a7d84c41e11e2950.jpg|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9cbe041135c02febc7fc06783608b83c.jpg|
-
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性现状、性风险和性安全
-
农村家庭代际支持的年龄模式
-
微观视角下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
-
艾滋病的跨区域扩散与统筹治理
-
大龄未婚男性的性福利与性安全:基于性别失衡背景的研究
-
员工社会网络与个人绩效研究:以中小企业为例
-
中国农村可持续生计和发展研究:基于微观经济学的视角
-
婚姻挤压下的中国农村男性
-
农民工社会网络与观念行为变迁
-
性别平等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
中国性别失衡治理:战略和模式
-
农民工的社会融合研究:现状、影响因素与后果
-
中国农户贫困脆弱性的测度研究
-
中国低生育水平研究
-
农民工社会网络结构
-
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社会支持网络
-
农村家庭养老的变迁和老年人的健康
-
当代农村家庭养老性别分工
-
社会性别与服务对象满意:中国生殖健康服务领域意识研究
-
国际视野下的性别失衡与治理
-
女性缺失与社会安全
-
社会性别公平分析:中国农村生殖健康领域行为研究
-
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生育
-
社会性别量表的开发与应用:中国农村生殖健康领域研究
-
中国儿童出生登记:探索与实践
-
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
-
性别歧视与人口发展
-
当代中国农村的招赘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