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与其皇后
1.富察氏
http://s9/mw690/001K94g6zy6JnSnYZx608乾隆和富察氏大婚之时,弘历只有16岁,富察氏只有15岁——看起来似乎还很小,但在当时这正是初婚的平均年龄。他们两人的婚姻生活非常美满,直到23年后富察氏离世。两人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看起来简直就是天作之合。无论弘历前往哪里,富察氏都会陪伴左右;弘历生病时,她会尽心服侍直至弘历痊愈。弘历也曾先后秘密地立富察氏所生的两个儿子为储,只不过这两个孩子早早就因病而夭折。她对待婆婆非常尽职尽责,而且也能够维持乾隆后宫的和睦,这些都为其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乾隆一样,富察氏似乎也特别重视满洲传统中的简朴观念。她不崇尚奢侈的生活,而喜欢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发生在1747年的一个故事生动地描绘了她的节俭。在一次木兰围猎中,皇后亲手为乾隆缝制了一个盛放打火石的荷包,因为乾隆曾告诉她,在祖父生活的时代,男人总是在荷包中盛放用来取火的打火石和铁。乾隆还提到,早期的荷包(满文称为 fadu)非常简单,通常由鹿羔沴绒制成,而不似乾隆时期那些由锦缎制成并饰以金、银、象牙、犀牛角等珍贵材料的荷包般奢华。皇后随后便采用关东传统技艺,“以鹿羔绒制为荷包”,亲手绣上简单的花纹,然后献给乾隆。六个月后,富察氏突然离世,乾隆遂命人制作了一个特殊的盒子专门盛放皇后最后进献的这件礼物。他解释了这件礼物的来龙去脉(所以我们就知晓了这个故事),并以满语赋诗一首,其中有这样的语句:“睹旧物兮心悲恸,忆音容兮泪朦胧。”
对于乾隆的统治而言,第一位皇后富察氏的去世是一个重要转折点,但是富察氏究竟缘何突然离世,则并不完全清楚。她离世时年仅36岁。之前,他们的第二个儿子虽然已经做了预防措施,却还是不幸染上天花并在除夕之夜夭折,这可能给皇后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打击。正如世界上很多地区一样,天花在中国也非常流行,其死亡率之高一直为人所担心。为了保证皇家成员的健康,1680年代,出痘后得以幸存的康熙皇帝命令对皇子实行强制隔离,他们都被刻意种痘防疫。在乾隆统治时期,这一做法扩展到了京城大部分的满洲儿童,使得婴幼儿的死亡率急剧下降。但是,依然有一些儿童甚至包括皇帝之子在内无法幸免。在这一不幸事件发生之后,钦天监官员提醒乾隆,天空出现不祥征兆,预示皇后的身体可能会出现不适(“客星见离宫,占属中宫有眚”),而破解之法是让皇后不要总是待在宫中。因此在1748年2月,在适量随从的陪伴下,乾隆带着皇后和皇太后前往山东的孔子故里和雄伟的泰山,期望借助此行能够让皇后重新焕发光彩。确实,这种变化似乎真的让皇后的精神有所好转,她甚至可以登山并在山上的娘娘庙祭拜。但是回程中,情形则急转直下。4月1日(农历三月初四),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将皇家队伍阻拦在山东省会济南,皇后因此而感染风寒,不得不卧床休息。皇后的病情似乎并无大碍,所以乾隆还是按原计划在济南举行了祭祀仪式。一周后,皇家队伍在德州(德州位于大运河和大路的交会处)改乘船返京,这已经是回京的最后一段行程,然而,皇后的病情突然恶化。聚集在岸边为皇家队伍送行的几百位官员于是下跪祈求上天保佑皇后能够早日康复。但是,当天深夜,皇后还是在皇上身边不幸离世。
皇后的突然离世让乾隆极为悲痛,甚至似乎有点儿失去理智,最终导致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他的第一道旨意是下令皇后的遗体连同整艘船必须立刻运回京城。将船通过大运河运回北京当然没有问题,问题是如何把船拖出水面并穿越门洞狭窄的城门。乾隆曾想把城门楼拆掉,后来礼部尚书海望想出一个方法,他命人搭起木架从城墙垛口通过,上设木轨,木轨上以鲜菜叶铺垫,使之润滑,经千余名人工推扶拉拽,终于将船运进城内。这艘船一直被运到紫禁城的东门,随后,已经装棺入殓的皇后被安放在了她的寝宫长春宫中,在那里停放了一个多星期。皇后的棺椁用稀有且坚韧的梓木制成,此后,她的棺椁被移置到了宫中一处专门的建筑内停放。1752年冬,皇后的陵墓建成,其棺椁方得以下葬。
同时,乾隆宣布为皇后举行盛况空前的国恤,此时她已被封为孝贤(忠诚和聪慧之意)皇后。乾隆宣布罢朝9日,在京王公百官皆着素服斋戒27日。同时,乾隆下令京城一律不得嫁娶,各省虽不禁嫁娶,然而不得作乐。各省文武官员从奉到谕旨之日始,摘除冠上红缨,齐集公所,哭临三日。此外,乾隆还颁布了严格的剃发规定。皇室男性必须截发辫,他们的太太则需要剪头。所有满、汉男性,依据满洲祖制,百日内不得剃头。满洲妇女则不得盘头,要把头发放开或是剪断若干。另外,满洲妇女有一耳带三钳的习俗,此时则要摘去一个耳钳。乾隆不断为此颁布谕旨,只不过其批示并非常见的朱批,而改用表示哀悼的蓝笔。
多数官员对此都予以了适当的回应,并谨遵谕旨行事,其中一些机敏的官员还立即上奏乾隆,表达了他们对皇后去世的悼念和悲痛之情。乾隆当然知道其中一些奏折只是一种形式,而非真情实意,但是,他仍然对那些没有上奏的官员尤其是满洲官员深为不满。他认为,这些满洲官员所受皇恩较汉人官员尤为深重,“义当号痛奔赴”。所以乾隆迅速惩戒了53位没有上奏悼念的忘恩负义之人,每人各降两级。皇后去世一个月后,他进一步公开指责两位皇子哀悼之心不诚,谴责他们身犯不孝之重罪,因而剥夺了他们的皇位继承资格。此后不久,乾隆又发现负责皇后葬礼的官员犯了许多低级失误,比如在皇后册文的满文翻译中出现错误,译者因而被判斩监候。
不过,在乾隆发现大量官员藐视其百日内不得剃头的规定时,上述错误就不值一提了。随后,皇帝的怒气、怨恨和痛楚彻底爆发了出来。这些官员不仅藐视他所深爱的皇后,而且还辱没皇帝,漠视满洲祖制。那些本应对此更为了解的满洲官员再一次成为了乾隆迁怒的对象。汉人官员只要向皇帝承认错误便可得到赦免,八旗官员则无此运气。1748年夏,许多官员因此而被革职、罚俸和褫夺爵位,有人还因此而丢了性命,朝廷气氛变得格外紧张起来。谁应该告发谁?后果又会如何?乾隆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冷酷,甚至那些和皇帝颇为亲近的官员也很困惑,不得不格外谨慎行事。这种无可预料的报复行为,虽然并非乾隆的典型特征,但是与他的父亲雍正颇为相似,而这种行为在乾隆此后40年的统治中也将反复出现。
【乾隆怀念富察氏所赋诗歌】
济南四度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
春三月兮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
——作于1765年自杭州返京路过山东时
本欲驱车过,矫情亦未安。
三杯不防酹,四岁又云寒。
松种老鳞长,云开碧宇宽。
齐手帅归室,乔寿有何欢。
——作于1795年乾隆85岁时前往富察氏陵墓祭奠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