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与其父雍正
http://s13/mw690/001K94g6zy6Jbf0hSOgdc乾隆与雍正的复杂关系或许并没有乾隆与康熙的关系那么为人所熟知,然而,雍正对乾隆的影响却丝毫不逊色于康熙,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雍正对弘历也寄予了厚望,否则他也不会选择弘历作为继承人,或是煞费苦心地在1722年春将弘历引见给康熙。有证据表明乾隆确实可谓雍正的掌上明珠。例如,1723年,雍正作为皇帝首次主持祈谷大典(每年最重要的礼仪,正月举行,以祈获丰收),曾赐乾隆胙肉分享。这一姿态象征着雍正对乾隆的信任,也预示着皇上的抉择。当年晚些时候,雍正决定秘密立乾隆为皇储。乾隆之弟弘昼对此也有记载:“吾兄随皇父在藩邸时,朝夕共处,寝食相同。及皇祖见爱,养育宫中,恪慎温恭。皇父见之,未尝不喜,皇父闻之,未尝不乐。”
http://s16/mw690/001K94g6zy6Jbf3m5FZ1f 乾隆与雍正有一个人见证了乾隆和其父亲之间的亲密关系,这个人就是服务于清朝的意大利耶稣会士、著名的宫廷画家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大概在1730年,郎世宁为雍正和乾隆两人绘制了一幅非常之作(有关乾隆和郎世宁之事,详见第八章)。在这幅画中有两个人物,左边的长者是雍正,右边的年轻人是乾隆。他们似乎是在花园中摆好了造型,在前面盛开的小梅花树(树的一部分隐藏于一块怪石之后)、草丛和二人身后高挑的竹子映衬之下,效果极为突出。而且,深蓝色的背景将整个场景置于抽象境界中,使其脱离了真实的景观。这幅画像也颇为理想化,尤其是乾隆的形象看上去略带女性之特征。这是一幅私人画像,纵68.8厘米,横40.8厘米,显然是为个人而非官方所用。
这幅著名的画作给我们了解乾隆及其父亲提供了更多的线索。这幅画像体现出的完全是汉人的话语。在画像中,当今和未来的皇帝的衣着类似以前的汉人士绅。这种刻画不仅是要强调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而且,还要强调一种未来承继关系的预演,类似于近代早期欧洲统治者身着罗马服饰的绘画所展现出的效果。这种对正统和古典主义的强调还可以在雍正伸向乾隆的枝杈上看到,它象征着合法统治的延续,将由父亲传递给儿子。皇位和继承人之间的这种等级制度是进一步的证明,在画中,乾隆身形比雍正要小很多,而他弯曲的身姿就像是他屈服于父亲的权威。1782年,当乾隆在多年后再次看到这幅画时,在画作上方题写了这样一首诗:“写真世宁擅,缋我少年时。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谁。”
为了让乾隆做好日后登基的准备,雍正在乾隆成年后又采取了进一步的行动。如前所指,1733年,他封弘历为宝亲王。在谕旨中他是这么说的:“皇四子素为皇考钟爱,今年岁已二十外,学识增长,朕心嘉悦。”通过赐予弘历亲王头衔,就使得他有机会获得亲手掌管国家的经历。一方面,雍正让乾隆直接参加了当年两场军事战役的策划:一场是在西北对准噶尔的战争,另一场是西南苗疆的改土归流。乾隆登基后,采取了进一步的行动,结束了这两场战役。在这一过程中,乾隆不仅熟悉了权力的应用,知道要倾听能臣干吏的建议以及要拥有可靠的信息,而且,对于后勤在战争中的至关重要性以及如何掌控那些将帅都有了了解。同时,他也熟悉了军机处和“奏折”制度,这是以前那些帝王为了更加有效地经营帝国而推行的制度上的变革(见第二章)。
另一方面,在祭祖、祭先农坛、祭孔和祭关帝等至少十种不同的场合中,雍正委托乾隆参与主持了一些重要的礼仪活动。主持这种礼仪并不同于现代女王或王子参加对船舶的命名典礼或是对医院的奉献仪式。作为皇上的替身,弘历主持了两千年来代表着沟通天地的仪式,而这一仪式一般只能由皇帝主持。
通过对经典的阅读,乾隆了解了孔子对于古代舜帝的评价:“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作为宝亲王,正是这样的崇礼让弘历必须要证明他可以履行父亲给予他的责任。如果国家遇到如歉收、叛乱和在边疆遭到军事失败这样的挫折,那么人们就会认为,国家在执行这些维持天下正常秩序的礼仪时不够真诚。作为一个年轻人,弘历可能已经感受到了尘世所施加于他身上的重压。而且,很快他就会感受到它的全部重量。相比历代其他帝王,弘历已经为登基做好了较为全面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