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PK《住房绿皮书》
(2009-12-21 16:33:08)
标签:
房产住房绿皮书红线pk土地中国杂谈 |
分类: 社会经济 |
转载我的一位朋友的随笔!
在《住房绿皮书》中,“18亿亩耕地红线”被认为是金科玉律,是理所当然的。这样以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的可开发土地越来越少,土地价值自然越来越高,房价高涨自然也就理所当然。事实如此吗?在这里我们不妨假定一下:假如中国需要转为城市居住的农民为6亿(在可预见的将来,这应该是最高限),需要城市提供的住房为2亿户,每户100平方米,则共需要200亿平方米。按照容积率为3计算,需要200/3亿方米土地,即0.1亿亩。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有以下结论。
第一,不能忽视转移到城市居住的农民原来的宅基地。据笔者对北方农村的了解,一个农户在农村平均用0.25亩以上,2亿农户可以转出土地0.5亿。也就是说,在土地流转舒畅的情况下,因居住地的转移,可以为全国节省出0.4亩土地。这样,“18亿亩耕地红线”要和城市化扯上关系,显得很滑稽。所谓可用土地的量越来越少,当然也就不攻自破。
第二,中国现有土地为18.26亿亩。在合理规划、集约使用的情况下,在可预见的快速城市化的未来20年内,0.26亿亩土地足够城市化使用,中国土地不存在越来越稀缺的命题。
第三,前面测算了,我国城市化所需土地是0.1亿亩。这个量基本上是固定的,这也是我国居民改善生活和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根本目的。如果根本目的都没有了,守着“18亿亩耕地红线”还有什么意义?再说,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18亿亩耕地红线”本来就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科学性本身就值得怀疑。也就是说,18亿亩与17.9亿亩本身并无太大区别,但却事关6亿人的居住福祉,何去可从,不言自明。
房价的涨与跌,高与低,归根结底,是有供求决定的。短期的供求关系会受到“炒房者”的影响,从而使房价显得不那么理性。但是,不要拿“18亿亩耕地红线”糊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