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年级学生的变化管窥教育内卷的困局
(2023-09-25 14:20:38)
标签:
教育时评 |
分类: 工作随笔 |
“学着用马拉松的心态去过完这一生,不要在意一时的先后。”
——董宇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初衷,有没有得以实现,尤其本学年度我教六年级的新生,自己的孩子也在本年级就读,自然有更为直接和深刻的体会。如果从一个教师家长的角度看,我觉得本学年度没有达到理想效果,个人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也有了些许退化。
一年的辛劳谈不上功劳,有时候看六年级学生的变化,直怀疑自己的工作是一种过错,虽然只算是从犯,迫从于当前教育内卷的形势下,陷入一种困局。
每年暑假后,就有一批小学毕业生,脸上满是蓬勃的朝气和天真的稚气,带着无数的憧憬来到初中,结果一年下来,他们都变得老气横秋,满脸戚容,让人看了心疼。都是十二岁左右的小孩子,刚从小学里出来,暑假时还生活在童话世界里,来到初中马上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沉重的压力,他们的心理是经历如何的激荡,才不得不接受这种近乎残酷的现实。老师也许觉得是人生的正常经历,以前我也是这样想的,窃以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但我通过与很多家长的交流,却听多了孩子的叹息抱怨甚至哭泣声。
剧场效应下,内卷化越来越严重,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必须通过某种捷径来减少投入,在短时间内尽快获取最大化的收效,于是考试成绩便成为抓手。而其他长期才见效的教育因素,因难以考量,常常流于形式,比如良好的品德、坚强的意志、主动创新、团队合作、勇于挑战、敢于质疑……诸如此类。
四年的初中学习生活,是一场长跑,是马拉松,需要循序渐进,不应该拔苗助长,不应该刚离开起跑线就用冲刺的速度来对待,因为起跑太用力,往往坚持不到最后。
如今的家长多是曾经尝过考试甜头或苦头的70后80后,当他们登上了家长舞台,就对孩子提高了期待。但他们的推波助澜,不是科学地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而是催逼着学校老师多卖力。舆情引导了教育,社会对学校抬高了要求,压力之下教育工作者撕掉遮羞布,工作也变得简单粗暴,就是抓分数。因为大多数家长只懂得分数,社会只关注升学率。于是老师的工作重点就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抓住分数就抓住了一切,纲举目张,简单易操作。只要考核成绩好,哪怕采用了什么非正当方法,统统可以“一白遮百丑”。
但一味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不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不用科学的方法使其循序渐进地成长,不再用心钻研业务理论,创造性使用教材,将专业知识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只是根据考试重点,每天钻研应试技巧如何提高分数,没有顾及学生的情绪和兴趣,大量占用孩子的成长空间,不给他们留下一点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这种教育方式就是不科学不正常的,不应该成为主流。2022年东营市中考语文的试题,形式有了些许变化,很多考生就无所适从,因为平日的训练停留于固定的技巧,一旦不按套路出招就乱了阵脚。
学生在这样粗放型的管理下,不能得到科学的、健康的、正常的发展;老师在疲于应付的状态下,如何能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如今的老师以考核优秀为目标,日常谈论的不是学生的身心健康思想状态,而是平均分、优秀率,并为此斤斤计较;以前课余时间老师们还能到操场上散散步,打打球,如今和学生一样,也天天忙得不可开交,即使有空也憋在办公室里不愿意活动,因为人的心态变了,缺少了积极、热情、主动、奉献等情怀,自然体现在外在行为上,难免变得消极被动。
虽然是迫于当前的教育形式,教师个人和学校实属无奈,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有自己的主见和立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只有大格局的教育模式,学生们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精致的利己主义难以培养出胸怀博大的学生。
在这种困局下,老师和学生不待扬鞭自奋蹄,这似乎也是社会和教育管理者喜闻乐见的。而老师们疲于奔命,内耗严重,学生们也成为透支式教学的牺牲品,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因为这样的教育并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的办学理念是“为学生储存跑得更远的能量”,现在就透支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精力,怎么跑的更远?过于看重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就会忽视其他的东西,又怎能真正提升大多数孩子们的综合素质?
且看学生的常态学习生活:每天早上七点半到教室,硬挤出课前二十分钟上早读。课间若有拖堂、提前候课,也没剩几分钟,于是连上厕所、接水都要提速。课间操时间较长,但下课马上集合,统一活动后再带回班级,汗水尚未擦干就要上下一节课了,同学之间缺少自主活动彼此交流的机会。下午上学也要提前到校,挤出几十分钟的时间,美名其曰“午练”,这就导致走读的同学丧失了关键的午休机会。课外活动也是自习课,待在教室做作业或由老师占用。放学回家后要应对各科作业,稍一磨蹭,拖到很晚才能睡觉。以前的周末,学生忙着上辅导班,如今即使没有“双减”,很多人也忙得连上辅导班都没有时间了。总之,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拓展兴趣的时间,甭说玩耍,连睡足九小时都是奢想了。
这样无缝隙教学管理模式下,看似充分利用了学习机会,但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他们被动学习,缺少热情和主见,所谓的刻苦努力,也多是为提高分数而机械学习。为了提高分数,疲于应付,靠高投入来保证高产出,那学生似乎只是没有感情的学习机器。当班主任天天盯在班里,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很多班干部都形同虚设,以前老师的小助手,如今没有了用武之地,也丧失了锻炼发展自己的机会。
过于关注学生成绩,即使教学效率很高,也谈不上是高质量教学。鸡娃式教育,只能暂时性取得成功,提高考试成绩,但并不能赋予学生持久的创造力,甚至无法保证学生最基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三观。
我观察过很多落后生,里面不乏聪颖者。他们的学习不是因为兴趣,不是为了发展,只是因为家长拿未来胁迫他,老师用责任来管制他,才不得不硬着头皮疲于应付,直到破罐子破摔。如果我们降低一些要求,减缓一下节奏,容许他们犯一些小错误,也许会是另一种结果。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犯错,这是教育最正常不过的事情,有时不再苛求,反而峰回路转。如果成长过程中被扼杀了勇气,不敢越雷池一步,那我们的教育就出了问题。
改革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目前这种教育模式不变,学生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培养,很难成为有作为的人才;老师只能称为教书匠,很难成为有影响的名师;学校也只靠升学率来维持名声,很难成为一流的优质名校。
教育要有马拉松的心态,如何为学生储存跑得更远的能量?董宇辉说:“健康的心态,持续的学习,丰富的阅读,这些才是重要的。”所以破落到直播卖菜,他也能成为顶流。今年与几名已成家立业的老学生聚会,他们的事业发展并不是与当年的考试分数成正比的。
每当有一批小学毕业生来到我的面前,看着他们脸上的神情气质,像是带着露珠的娇嫩花儿一样,呵护和关爱还来不及,我们却用苛求和一次次考试去击垮他们,争先恐后将他们纳入应试教育的范畴,驯化成力争高下的鸡娃,谁曾考虑过他们的身心感受和挣扎?曾经,他们有多少无奈,多少痛苦,多少失落?当这批小学毕业生,遭到当头棒喝后,对世界的认识,对未来的观念,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其间,我又做了多少事情,曾让他们失望,让他们焦虑,让他们痛苦?当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难免有一些恐慌。
九月,又一批小学毕业生来到了我们学校,看着那满是稚气,满是好奇的脸,我不想他们会不会重蹈上一级的路子,几个月后褪尽了天真。
我认为所有的教育者,应该不忘初心,甘守淡泊,心怀大爱,有大局观。在专业方面,应该使得本学科知识更有创新性,保持趣味性,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应试技巧,毕业后就忘记。希望家长目光长远,减少焦虑,毕竟决定孩子未来的不是考试成绩,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
希望孩子们能够正常发展,健康成长,眼睛里永远保持一份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