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方名士冯子愚的联对故事

(2023-07-26 16:23:39)
标签:

回忆

散文

原创


及饱读诗书又“觉醒”较早的冯子愚先生,当今岳阳知晓者估计寥少。这很自然,毕竟上世纪六零年代出生的人都要尊他为“爷爷”。他可是一方知名人士,解放前当岳阳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为了新中国建立,自己左眼失明,家中两位至亲壮烈牺牲解放后,冯先生获任湖南省政府参事,名重一时。〈岳阳市志 人物卷〉有他专门篇章,更有甚者,将他比作“山中宰相”。关于他的红色故事留待专文分述这里只撷取他的”花,与君分享。

子愚先生祖父创下的家业,交托到他手上时虽不能说富甲一方,那也是响当当的殷实人家“革命重担挑肩上,党的教导记心头”的他在渭洞山区闹革命,家财被他散尽。冯子愚先生妻子兰夫人知书达理,家境艰难时,拿出自己的细软换成银钱,贴补家用。兰夫人于抗战年代因贫病交加辞世。冯先生思前想后,她每天悬着一颗心操持日子没有安稳睡过一个觉,内心十分悲痛,写下副平淡朴、耐读耐想的联:

相骂打架,在生常结冤仇,与我本来都有气;

国难家贫,丧事故宜简约,劝君此去莫心焦。

这联著一个“情”字,咋一看还甚是”。生死两茫茫冯先生仍在数落妻子,“到底意难平”。仔细琢磨才知冯先生心中所有口中,把情感和泪水压进字里行间。冯先生“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所以正话反说。“与我本来都有气”,其意是大千世界有几对夫妻能做到相敬如宾,大都逃不离"不是冤家不聚头"的命。而妻子骂归骂吵归吵,依旧以她嬴弱的身子为这个家撑着遮风挡雨的伞,始终相濡以沫共患难,“顾我衣搜”。哪怕到了办后事,还在亏欠她,无法象唐朝元稹说的“与君营奠复营斋”。冯先生表达在联中之意:今生有你夫复何求。“劝君此去莫心焦”,一咏三叹,道尽他兰夫人的深愧疚和深内敛的情爱。希望操一生的她一了百了,彻底放宽心,莫为他们这些生人的好也罢也罢挂念了。同时更寄托着他对亡妻的心愿:今生受气受苦,往生能安心开心。读罢令人潸然泪下,半晌回不过神

“大革命”失败后,冯子愚先生逃到外地躲避国民党追杀。他听闻家乡非常尊敬的一位长者逝世,自己又不能赶回来磕头祭拜,只好急就一副挽联托人带回,长歌当哭:

六五龄谪贬尘寰,既阨以贫复阨以病更阨以儿女分离,将后果前因问天天不语,论理理无凭,可怜万事劳形厌世仍回仙岛去;

二百里飞来噩耗,始闻而骇继闻而疑终闻而肝肠寸裂,曾左思右想替死死也迟,欲归归未得,只有两行哀泪招魂寄向故园流。

    被挽者是谁,因手头资料有限,无从查考。但这幅百字长联在岳阳流传甚广。既哀叹逝者的苦难厄运,为其鞠一把伤心的泪又托说逝者本为仙人,只以为天宫岁月凄清,来到人间想感受一番普罗大众欢乐,谁知碰上这乱世受尽折磨,这一死反而得了大解脱,借以鞭挞这个恶浊的社会。同时还表达出痛失师友、不能亲扶灵的惋惜,对“大革命”失败的忧伤话里话外暗含他革命到底以慰在天之灵的意思。

这两联均抒情写意,下面这副则属趣对。公田东淇洞有位老先生喜吟诗作对,曾以岳阳县东乡几个地名嵌联,出句求对:

双石抱姑桥,免得诸(朱)公下白水

双石、姑桥、朱公、白水,是公田至渭洞一带的四个地名。四个地名缀在一起,既趣味十足,其义又不言自明,石桥也好,木桥也好,有桥就免了人们涉水过河之苦,有劝人建桥行善之意。这联看上去易对,仔细一琢磨,要对工整颇难,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答。冯子愚先生获悉后,头脑里把这些年走过路过的地名一检索,巧对出下联:

沙坪挖大塅,车取小港荫干(甘)田。

沙坪、大塅、小港、甘田,同样是公田附近几个地名,人们耳熟能详。其联一出,大家如梦中惊醒。干旱年,沙滩往下挖,便有水浸,用水车车上来可灌田保收告人水利是农业命脉,可见冯先生知稼穑。地名对地名,意境对意境,巧为天成!

冯先生口语联张口就来。用我们当地夸人聪明的话说,冯先生“化学脑壳”。旧时秋收后农事闲了,年成好时村庄有接戏班子唱几本的习搭起大戏台,邀请邻村的父老乡亲看,一同乐嗬乐嗬。山里坡耕田,下村挨上村,耕时少不得要上村帮衬水利这样一来,下村的人尤其想接上村的人免费看戏,表达感激之情。芭蕉下有个村落叫刘氏堂,打算把戏台搭在芭蕉坳塅上唱,方便上村人观看乡下红白喜事对联不可缺,便派人去找冯先生,请其写副戏台联。见面说明来意:“三嗲三嗲,我哩打算在芭蕉塅上唱戏,由我哩刘氏堂屋里包场,不要芭蕉塅上的人出一分钱。硬要劳驾嗯那嗄(您老人家)写幅对子贴在戏台上。”冯先生望着来人呵呵一笑:“你刚才讲的就是一副对联,对得蛮好的。”说完走到桌案旁提笔挥

芭蕉坳塅上唱戏

刘氏堂屋里包场

这副对联口语里拈来直白,有文化没文化的人一听都懂。可想而知,戏一开锣,场子里肯定热热闹闹。

当地有两个妇女合伙开一爿店铺。开张前冯先生恰巧路过,两人一把扯住,左一声三嗲右一声三嗲地喊,要他写副对子,借他的声望壮壮胆,也产生些“名人效应”。

一条大路通南北

两个妇女卖东西

冯先生历来呼吁妇女解放,勇敢走向社会。二话不说,马上写下一副口语联,并且着意突出她们的性别,以示支持与鼓励。

下笔便一两千言,推陈出新,纵教易老冯唐,都道是本色书生,风流才子;    

浪迹遍四十八洞,消愁遣兴,慢说多情杜牧,恂无愧山中宰相,陆地神仙。

上述这联,读上去文辞语气毫无哀挽伤掉之感,一点也不像挽联。当真没错,被挽者恰是冯先生。冯先生“自挽”吗?非也,他挽。咋回事呢,这里有一个“生挽”故事。

冯先生与小他八岁的张谷英第19代孙张渥潜先生相交甚厚。张先生亦为地方名士,他的父亲曾随左宗棠收复新疆,赏戴蓝翎。张先生出生在外,长成14岁翩翩少年,才回到张谷英村。两人一见如故更兼都有家国情怀,支持和投身革命。正常情况下,年长的冯子愚先生会先作古,偏偏张渥潜先生天不假年。在其病重期间,冯先生去探视,两个好友天南地北一侃大半天两人生性豁达,不避死。冯先生说:我俩不公平,你竟先我而去。你死我少不得为你写挽联,我死的那一天,却了你的挽联。你必须得写一副放在这里,这样才扯平了。张先生说:亏你想得出。张先生拖着病体,为他这副“生”。要不是冯先生当面讨要,张先生哪敢写,这无异于咒人早死。曾国藩好作会作挽联,可哪有这么多对象让他来写,于是偷偷摸摸写过不少“一时用不上”的联对。《南亭笔记》载:道光二十四年春节,曾国藩正在模写乡友、清道光年间思想家汤鹏“千古”联,不期汤鹏来拜年,未等通报直接到了书房,曾国藩急忙卷上藏掖,偏偏汤鹏奇怪他大过年的不用红纸用白纸在写啥,强夺过来。不看则矣,一看气怒交加,拂袖而去。后来与曾国藩割袍断义,至死不原谅他的“一语不能”。

回过头来,再说张先生这副“生挽”,因是模拟“盖棺论定”,所以没有悲恸。冯先生才华横溢,性情旷达,革命意志坚毅却淡泊名利。对冯先生的刻画、评价,如何公允、到位,张先生迭用“易老冯唐”、“多情杜牧”、“山中宰相”多个典故。“冯唐易老”典出《史记 冯唐列传》,冯唐一生虽为汉朝小吏,正直无私;王勃《滕王阁序》言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句。杜牧创造晚唐诗歌高峰,虽为“长安公子”,却有“英雄情怀”,他以平定藩镇之乱,澄清天下为己任。“山中宰相”说的是南朝梁时陶弘景,读书破万卷,以不知为耻,屡聘不出。梁武帝常请教他国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南京李鸿章祠堂里有一幅李本人手书对联:“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祈大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即为地上神仙。”张渥潜先生借用几个历史人物,以其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评价和赞扬冯先生的“德、才、望”,倒也没有溢美。

冯子愚先生有许多对联故事散落民间,诚望有人续补,以存纪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