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2020-11-25 08:36:00)
分类: 感想

此讲稿是在白城一中全体教师大会的讲话提纲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不是考试大纲,也不是界定考试范围的规范性文件。

  高考评价体系是综合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而形成的考试评价理论框架。

一、构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意义

 第一,高考评价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科学体系。

创造性地将立德树人融入考试评价过程,以实现高考评价目标与素质教育目标的内在统一,切实将高考打造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第二,高考评价体系是发挥正向积极导向作用的坚实基础。

它将国家和高校的选才需求与素质教育育人目标有机联通,是实现招---学全流程各个环节无缝衔接、良性互动的关键。

第三,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内容改革持续深化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纵深推进的重要保障。

高考评价体系高度契合高中课程改革理念,可以积极促进素质教育正向导向作用的发挥,为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总体特征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包括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明确了“一核”“四层”“四翼”的概念及其在素质教育发展中的内涵:

“一核”:高考的核心功能“一核”为考查目的,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

(一)、高考评价体系是以价值为引领的评价体系

第一,高考评价体系整体上遵循明确的价值取向。高考评价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首先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高考的根本任务,进而围绕立德树人确立了高考其他两项核心功能,即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

第二,核心价值在“四层”考查内容中居于首要地位,对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具有引领作用。

(二)、高考评价体系是系统的评价体系

 第一,整体性。“一核”“四层”“四翼”是一个整体。三者彼此关联、协调一致。“一核”作为总体目标,体现在“四层”“四翼”中;“四层”围绕“一核”目标并遵循“四翼”要求进行设计;“四翼”对“四层”内容和呈现方式提出具体要求,从而确保“一核”目标的实现。高考评价体系并非三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强调三者共同发挥作用。

 第二,层次性。首先,“一核”“四层”“四翼”都是相对独立的系统:“一核”是考查目的,包括“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四层”是考查内容,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翼”是考查要求,包括“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其次,三者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核”规定了高考的核心功能,而“四层”“四翼”是实现“一核”的具体路径。

第三,稳定性。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党的相关政策要求、国家选才需求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诉求,充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借鉴国内外先进测量理论和实践成果,既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又经过实践的检验。这些因素具有持续性,在短时期内不会产生大的变动,从根本上保证了高考评价体系功能、结构、内容的相对稳定。这对保持人才选拔的有序性和维护基础教育教学的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适应性。高考评价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虽然其整体架构具有稳定性,但具体内容将会根据外界影响因素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灵活的策略应对现实中的新问题,更好地实现高考的功能。

(新教材、新理念、新高考)

(三)、高考评价体系是创新的评价体系

 第一,在教育功能上,实现了高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

第二,在评价理念上,实现了高考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

第三,在评价模式上,实现了高考从主要基于“考查内容”的一维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转变。

三、一核:高考的核心功能

 (一)立德树人——高考的根本任务

1. 落实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考性质定位的决定要素

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才者、德知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突出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考甄选功能的核心标准

合格新生的选拔标准,不仅包括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包括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不仅包括智育的要求,更包括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要求。其中,又特别强调德育的重要性。

3. 坚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考导向作用的集中体现

高考的指导思想、考试内容、考查要求和形式,都将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进产生重要影响。根本目的是通过考试的导向作用,促使基础教育在教与学的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高考评价与基础教育教学一起形成德育合力。

(二)服务选才——高考的基本功能

1. 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的高利害性与选拔性使其成为国家政策与教育活动之间的传导器,不同的考试取向会带来不同的教育行为与教育结果。

2. 推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加速

根据国家总体战略布局,高考必须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主题,确保选拔出高质量的人才。

3. 助力社会公平公正秩序的维护

高考不仅要保障国家人才选拔的质量,而且应助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推进。高考不仅是一种教育机制,也是一种社会机制,高考公平是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也因其在公平性方面的优势而成为一种长期稳定的制度,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三)引导教学——基础教育对高考的现实要求

 1. 助力素质教育发展,促进核心素养落实

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携手共进,注重选拔人才和培育人才的对接。进而推动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落实和扎根。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回答了在课堂上如何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 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部分高中教学中还存在着“满堂灌”、机械重复训练、实验教学和实践教育不足、忽视高阶能力发展等问题。因此,新时代高考在助力课程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等方面大有可为。形成覆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考试内容体系,促进教、学、考的有机统一,助力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一核:高考的核心功能

3. 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促进人的持续发展

终身学习理念的核心,就是所有社会成员在一生中的任何时候都能进行自我提高。因此,高考不仅要着眼于基础教育的变革,更要适应终身学习这一新的时代要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四层:高考的考查内容

(一)“四层”:高考的考查内容

1、核心价值在高考考查中的引领作用

核心价值是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考查中体现的正确方向、正确价值观、正确方法论、健康的情感态度。

2、学科素养在高考考查中的导向作用

学科素养反映核心价值、是在复杂情境中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综合运用。

3、关键能力是高考考查中的重点内容

   以必备知识的学习探究为载体培养出来的、表现出对必备知识的运用,是形成学科素养的必备前提。

4、关键能力是高考考查中的重点内容

   必备知识的积累是形成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基础,必备知识是高考考查中的重要基础,在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进行考查时,必然涉及对必备知识的考查。

以司机开车类比,司机必须要了解道路安全法规、基本驾驶理论、车辆基本构造等基本内容,这些属于必备知识;一个合格的司机,能够熟练开车上路,安全驾驶,遵守交规,即具备了关键能力;一个高水平的司机,能够在复杂的路况中灵活应对棘手问题,完成较为困难的驾驶任务,作出令乘车人舒心、其他人放心的驾驶判断,则具备了学科素养。


五、“四翼”:高考的考查要求

根据国家发展所需人才的特质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了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分别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角度对素质教育的目标进行评价。

1、基础性:高考强调基础扎实

高考要求学生对基础部分内容的掌握必须扎实牢靠。高考试卷中应包含一定比例的基础性试题,引导学生打牢知识基础。

2、综合性:高考强调融会贯通

高考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既包括同一层面、横向的交互融合,也包括不同层面之间、纵向的融会贯通。

3、应用性:高考强调学以致用

在命题时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匡素材,选取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所学内容中蕴含的应用价值。

4、创新性:高考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高考试题应合理呈现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善于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

六、情境: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查载体

高考评价体系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即通过“四层”考查内容将学科能力考查与思想道德渗透有机结合,利用“学科素养”这一关键连接层实现了融合知识、能力、价值的综合测评,从而使“立德树人”真正在高考评价实践中落地:情境正是实现这种“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的载体。

高考评价体系中所谓的“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德是一个人对祖国的情怀、对社会的情怀、对自然的情怀,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者对祖国情怀应有的表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