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孔子的择友观
(2014-09-25 09:26:49)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心语天使治疗青少年心理问题 |
一.何之谓友
首先,鉴于君子对自身的德行举止的要求,君子所交之友,也必须是礼仪精英,儒学模范。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只有这样的朋友,才能让我们自己见贤思齐,有道而正,才能成为一个空子眼中的合格的朋友。
其次,在满足了德行举止上的要求后,孔子又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宽容的人交朋友,同知识渊博的人交朋友,便是有益的。同性格怪僻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的人交朋友,同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这便要有害了。同样在《论语·公治长》篇里有相似的论述: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这两条,划清了仁人与不仁之人的界限,可以看作是孔子交友的道德底线。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空子眼中的好朋友,至少是必须具有“直,谅,多闻”等有点的。我觉得以上这两条标准非常符合孔子对“仁”的追求。从“恭、宽、信、敏、惠”这些“仁”的细目来看,“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道德品质的高度概括。孔子一生努力实践“仁”德,在交友方面也渗入了他的这一标准。直、谅和多闻分别从立身、对人和学识三个方面对选择朋友提出了一个简明而又完备的要求。
最后,出于儒家文化的独特秉性,孔子又要求他的朋友们行事要符合中庸之道。“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孟子尽心下》有一段话可以作为这里的理解:“孟子曰:‘空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想要在孔子眼中成为一个符合中庸之道的人,可知难度之大非常人所能及也,我们要尽可能地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可这毕竟非常理想化,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孔子才退而求其次。反映在现实中我们既要结交激进者,也要结交狷介者,优势互补。这样,我们就可避免偏执。
另外,《论语》中还有另两处相关的记载,我觉得更为重要。一处是: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这里的兄弟可以做“朋友”理解。我觉得,这一段语录对我们自身提出了要求。友谊是需要双方共同建立的,我们不能只要求对方符合自己的要求,还要使自己能群,能让人接受。要做到这一点,恭敬有礼是基本的条件。此外,这段话还扩大了选择朋友的范围,提出了与人交往应有的气度。我觉得子夏是相当有胸襟的。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容我成为他的朋友?同样,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成为我的朋友?只要不超越道德底线,“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一点可以和另一处对读:子夏之门人问交友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
既然我们可以有这么多朋友,那么朋友有没有种类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可视为开放与包容,“同”可视为封闭与单一。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不同类型指得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朋友”这个词事实上很难定义,在很多场合,“朋友”只是“有用的熟人”的代名词。勉强加以分类,可以以一个个体为中心,从他的主观角度出发,以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或情感认同性目的各自所占比例为尺度,画圈。围绕个体最紧的是主要以纯粹价值认同为纽带的朋友,越外围的朋友,工具性越重。当然,所谓工具性和认同性只是为了划分方便,在实际中,两者搀杂在一起,很难一刀切。不过,也会有极端情况,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人毫无感情可言,与他相交只剩利用价值了,我想我们即使称之为朋友,其内涵也变味儿了。这还仅仅是主观的划分,客观的现实生活常常让我们与工具性朋友保持最密切的关系,而认同性朋友可能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但两个人的心还是相通的,客观不能,主观也无须见面。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能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但是这种划分仍不严密,只考虑了常态、共时的情况。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结交上述两种朋友。有的朋友相伴一生,有的朋友只解燃眉之急,有的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路一段。最值得珍惜的是老朋友,最难忘的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又不能永远在一起的朋友。这虽然是人生憾事,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必刻意去保持联系。因为情感的相投、价值的认同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机缘下才产生。执着地追求全面的了解可能会使刹那的美感烟消云散。所谓距离产生美,我和他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取得一种和谐,该散就散,回忆有时更加美好。所以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能欣赏他人异于己的地方,那和他们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难的事。这一点与认同感并不矛盾。接受甚至欣赏异己,便意味着从反面认同了对方的“异”,从“异”中求得了“同”,达到“和合”的境界。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基础。如果说俞伯牙之于钟子期是一种同质的认同,那么庄子之于惠施就是一种异质的认同。好比矛盾的双方,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二.何以待友
曾子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又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从他们的话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显然,在孔子及其门徒的观念中,对待朋友,首当其冲的就是一个“信”字。
信者,信任、讲信用之谓也。只有先信之,两人之间没有芥蒂、没有隔阂,而后才能爱之,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做到对待朋友宽容,同时能帮则帮,不论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过,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微子)“君子周急不继富。”(雍也)
一对彼此相“信”的朋友,不论对方境遇如何,永远不会抛弃对方。
除此之外,孔子又告诉我们,“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乡党)。也就是说,朋友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真正交心的朋友无需车马鱼肉之馈,不必太过亲密。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里仁)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把握好朋友之间的距离,是孔子的交友之道中的关键一环。
前一篇:精分12月-性心理发育的评估
后一篇:人生有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