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标签:
创新历史哲学策略 |
分类: 飞刀十二策 |
军事指挥上,古今没有一成不变的计策,但有些用兵的要领则是必须遵从的。这也是《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主旨思想的根本区别。同样,思虑运筹亦是如此。对于谋略的学习,必须来源于大量翔实的案例,脱离案例的纯粹理论研究没有任何意义,只会让研究者陷入一个又一个的逻辑死循环;但同时又不可以只局限于案例本身,或者只局限于案例的时空特性,机械地照搬照抄案例的表象则是一种变相的“纸上谈兵”,同样毫无实用价值可言。
先秦儒家强调“吾道一以贯之”,认为天下至理只是一源,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君臣父子、礼乐器数,皆为天理流行。然而,世间理气合凝,汇聚于一事一物,现实中又不可否认事物之间的殊别,为此宋代理学家们提出了“理一分殊”这一重要命题,该命题认为具体事物是天理在某一条件集合下的映射,既存在“月印万川”般的同一性,又包含了其所处条件集合导致的差别性,此二性同殊相济,相反相成。
就人类思维而言,条件决定策略。对条件没有详实了解和准确界定,一切策略的合理性都无从谈起,也无法产生;一切合理的策略,只是针对一个特定条件集合而言的,集合中任一条件的改变,决策者都必须对新的条件集合进行重新审视,形成新的策略,而不应该根据某一改变的条件进行肤浅地改变。人们对真理的体会在于刹那间顿现的永恒,而不是刹那本身。世上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一样的成功。因此,运筹的诀窍就在于:通过对以往案例的理解和现实情况的剖析,从最为抽象的原则中派生出最为灵活的策略,而不是直接从案例而派生出策略来。
在行事中时刻体现“直、简、速、力”的精神实质。正是由于目的直接而形式简洁的特性,既保证了我方行动的快捷迅速和结果的瞬间获得,又保证了我方行动组合的灵活性,令现有行动不为先有行动所羁绊,从而更好地适应不断改变的条件集合。故而,我方借助迅捷灵活的行动或行动组合,或同时、或次第,将对手所进行的行动节节肢解,对其行动过程形成有效制约,抑制其行动预期结果的达成;而己方行动却不为对方所斩断,以低消耗换取高回报,切实提高我们的处事效率。事实上,我们在思维上制定的迂回策略只能通过一组行动组合来最终实现,而不应寄希望于某一次的单一行动。
使用谋略时,还有一个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即在商业运作中,春秋博弈和孙子谋略的过度使用会使对方产生巨大的压迫感,有的时候也未必都是好事。此时的控制力更应表现为一种限制,而不是压制,保持好适当的力度和节奏、选择有利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兵法终究是兵法,虽然对人生困局的解决有所裨益,但是其包含的非此即彼的元素过多,最为适用的地方还是在战场上,不能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处事的水平并不取决于行事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大小、发力的先后,而是取决于行事的节奏是否适宜、力道是否恰当、切入点和发力点是否准确和恰逢时机。故而,竞争成败不在于态势上的攻守,而决定于主动权的控制与被控制。若想获得真正的控制力,不应一味地快速压制对手,而是使之为我意愿的张弛。
单篇着实难尽其意,特作此十二策以佐之。
又见飞刀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