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北戎之战”体会“利害三境界”

(2009-09-09 07:23:59)
标签:

原创

历史

春秋

文化

军事

分类: 飞刀评春秋

北戎,又称山戎,是中国古代北方戎族的一支,春秋时期常与相邻的诸侯国发生冲突。周桓王六年,北戎乘周室王业衰微,中原纷争不断之际,南下入侵郑国。郑庄公遂率众迎击。北戎部队以步兵为主,机动性强,地形适应能力强;郑国部队则以车兵为主,冲击力强,但受地形限制较大。郑庄公担忧北戎军实施突袭,陷郑军于困境,于是向众臣僚征求抗敌意见。公子突认为,北戎军机动性虽强,但军制不整,兵士贪婪,胜不向让,败不向救,故建议庄公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伏击歼敌。庄公接受了公子突的建议,以一部偏师佯败诱敌,并将郑军主力分为三部,埋伏于北戎军追击的必经之路上。交战之后,郑军与北戎军稍作接触,旋即假装败退,并丢弃大量旌旗财物。戎军前队见有利可图,便穷追不舍。当北戎军深入伏击区域后,郑军三处伏兵同时出击,车驰卒奔,将其斩为数段,一举消灭。戎军后队见状,争相逃命,郑军乘机掩杀,大获全胜。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较早的一次成功伏击战例,暗合了孙子“利而诱之,乱而取之”的诡道之法。郑庄公明辨敌我利害的思维方式,以及“因势利导”和“设伏邀击”的作战风格,对后世作战指挥艺术的发展以及军事理论的确立均具有相当的影响。

众所周知,战争的指挥艺术就在于冷静思考,因敌变化,但这种变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基于对敌我双方利害进行分析之后,进行的具有针对性的变化。孙子曰:“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飞刀认为以为,人们对“利害”的认识有存在三个境界。:其一,“利害偏而思之”,即只思利或只思害,即对利害直观而片面的认识,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其二,“利害兼而思之”,并知两者变化消长之机,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条件,才能提高信心,便于任务的完成;在有利的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才能提高警惕,解除可能发生的祸患。其三,“利害杂而思之”,知利中之害乃真害,害中之利乃真利。如众寡相敌,兵众者力强,虽是优势,但粮草不济就是个问题,这就是利中之害。曹操正是利用袁绍的这一缺点,焚其乌巢粮草,使得数十万大军顿时崩溃。兵寡者力弱,虽是劣势,但机动灵活,利于长途奔袭,此乃害中之力。曹操也是利用自身这一优点,精兵轻装突袭乌桓,一战而定北疆。因此,临敌应变之时,我们必先以此“三境虚实之法”洞悉利害,后以“诡道之法”驱谋策动。骄敌,使其不意必彼利中之害;诱敌,使其不识我害中之利。故太公曰:“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


从“北戎之战”体会“利害三境界”    

 

PS:“北戎之战”,已于2009年9月10日,经“草根博缘”圈子推荐至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大讲堂”栏目,飞刀在此感谢圈子、圈主和管理员姐姐的推荐与指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