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掘地见母”典故的由来

(2009-08-12 07:57:51)
标签:

原创

历史

春秋

文化

军事

分类: 飞刀评春秋

郑庄公在平定共叔段的叛乱后,命属下将其母姜氏迁往颍地安置,发誓不至黄泉终不相见,时人对此多有微词。大夫颍考叔,为人正直,素有贤名,见此情形,就捕得号鸟数只,假借进献美味为名,以图劝谏庄公。庄公见考叔拜见问道:“此为何鸟?”考叔答:“此鸟名为鸮,昼不见泰山,夜能察秋毫,明于细而暗于大,幼时其母哺之,既长啄食其母,此不孝之鸟,故捕而食之。”庄公心中有愧,顿时无语。恰逢宰夫进羔羊,庄公命割一肩,赐予考叔食。考叔谢过后,只拣好肉包裹,藏入袖中。庄公觉得奇怪,于是问其缘由,考叔对曰:“臣家有老母且贫,每日仅取野味以悦其心,未尝食此美味。今有君赐,不忍独食,故携归进予家母。”庄公听后,不觉长叹,随即说出了自己虽有生母在世,却因政治隔阂而无法相见的苦衷。考叔建议庄公:掘地见泉,建一地室,先迎姜夫人在内居住,告以主公想念之情,主公后可在地室中与母相见,此则不违“及泉相见”之誓。庄公依计,在牛脾山下,掘地十余丈,泉水涌出,因于泉侧架木为室。考叔进见姜氏,曲道庄公悔恨之意,如今欲迎归孝养。姜氏听后且悲且喜,母子终在地室中相见,尽释前嫌。国人见庄公母子同归,无不称庄公之孝,亦赞考叔之能。这就是“掘地见母”的典故。

古时候,大臣进谏国君,不仅困难,而且风险很大。如不注重策略,触君犯怒,轻则罢官,重则性命不保。怪不得,自古就有“文死谏,武死战”的说法。《韩非子•说难》中讲:“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意思是说,事情由于秘密而获得成功,话语由于泄密而遭到失败,未必是游说者自身泄露秘密,而只是在无意间谈及君主要保密的事情,如若如此,游说者的生命便非常危险。故而,游说者若想影响君主,又不触犯君主的忌讳,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其自己说出游说者所想涉及的话题。为此,春秋战国时期的说客们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言谈技巧——钓语。钓语,语出《鬼谷子》,“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常持其网驳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现其情,随而牧之”,即言谈开始时的导引性、启发性语言,以便引出想要对方说出的话题以及对方不愿外露的思想情感,就像钓鱼投饵一般,用简单而富有引诱力的话语,结合象比的方法,引导、开启对方,诱使其表露出自身的心意。其中,“象比”是最为常用的两种钓语方式,“比者比其辞”,可理解为比喻论证,考叔以鸮引出话题即是“比”的方法;“象者象其事”,可解释成比较论证,考叔以己之孝触动庄公属于“象”的范畴。颍考叔正是有效的利用“钓语”,进谏成功,使得庄公母子得以重新相认,且为后世留下了“掘地见母”的千秋佳话。


“掘地见母”典故的由来    

  

PS:“掘地见母”,已于2009年8月13日,经“草根博缘”圈子推荐至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大讲堂”栏目,飞刀在此感谢圈子、圈主和管理员姐姐的推荐与指导!2009年8月12日,新浪网【文化漫谈】将本文加为精华飞刀在此感谢论坛和各位管理员前辈的推荐与指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