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香草美人”喻(原创)
屈原的《离骚》里有“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注释里的解释是:“已经说好我们要在黄昏时成婚的,可为什么中途反悔变卦呢?”屈原为什么说要和楚怀王成婚呢?许多学生疑惑不解。
屈原的诗歌里,常出现申椒,菌桂,芳椒,兰桂,辛夷,白芷,辟芷,薜荔,石兰,秋兰,蕙茝,杜衡,江离等香草香木,也常出现佳人、美人。
“香草美人”是《离骚》中的典型意象,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来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与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体系,使得诗歌含蓄蕴藉而且形象生动。
诗人不仅采摘江离、白芷那些香草为佩,而且是终年累月寒暑无间地朝搴(qian)木兰,夕揽宿莽,来隐喻自己博采众善、精勤修德。用时光易逝,春秋更替,草木零落,美人迟暮,隐喻人生亦由美好盛壮之年,渐趋衰老,楚国也由盛而衰,有如花草代谢。“恐美人之迟暮”
一句中“ 美人”
喻理想中的楚怀王,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固众芳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沅茝醴兰发音yuánchǎilǐlán释义〖解释〗本指生于沅澧两岸的芳草,后用以比喻高洁的人或事物。同“沅芷澧兰...)
”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现实中的楚怀王,用黄昏为期而中道改路比喻君王失信。
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椒”“菌桂”“蕙茝”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注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所在。“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情感、美德、追求、斗志。这种方法就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对后世作品影响非常深远。比如:曹植的《杂诗七首》(其四):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这首诗便是曹植后期所作,在构思和写法上,明显地学习屈原辞赋中以香草美人作喻的手法,采用比喻手法,以佳人自比,表现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诗的前四句侧重叙述描写,用语简练爽朗。写出南国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她的足迹遍及“江北”、“潇湘”,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日夜奔波劳顿,她那甜美的歌声响彻大江南北。诗的后四句转而议论抒怀。“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二句,文采斐然,简练峭直,语短情长,含蓄蕴藉,意境深邃,颇具爽朗自然之美,耐人吟咏咀嚼。这两句表面写佳人尽管有超群的美貌和悦耳的歌唱才能却不为人赏识,字里行间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结尾二句,感叹时光流逝,岁月无情,佳人的容貌再美却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虽有盖世才华、远大抱负却无法施展的深沉慨叹。
又如唐人张籍,中进士后,经韩愈推荐,任国子监博士之职,声望颇佳。许多名士政要,都乐于与他交游。东平藩镇李师道早有异心,非常仰慕张籍的学识,想罗致麾下为其效命。张籍不便直拒李师道征聘,寄《节妇吟》一诗与李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诗写得哀怨凄美,“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已成千古名句,表示女子对男士的深情厚意,因相见恨晚,只能忍痛拒绝。张籍以此婉谢而不愿就聘,李师道也只好作罢,不再勉强。
后张籍任水部员外郎时,诗人朱庆余,在临考前给张籍递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以探虚实: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洞房花烛夜后,早起拜见公婆,精心修饰,羞问夫婿,眉毛描画深浅合时宜乎?此诗借新婚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夫婿,以试探虚实。比喻别出心裁,通俗而贴切。张籍阅后,大为赏识,回诗《酬朱庆余》: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诗歌把朱庆余比作“越女”,把他的诗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隐喻其才华之卓越,并表明自己对其才华的赏识。由此可见,屈原的“香草美人”喻,对后世作品影响之深远。这种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诗歌形象生动,深契情境,创哀婉缠绵、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而且也为后人留下一种别样的抒怀手法,使文人墨客在特殊环境中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