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苏首名校长推荐北大生的争议用什么来平息?

(2009-11-21 02:40:44)
标签:

江苏

首名

校长实名推荐制

北大

争议

匡超

教育

实践

分类: 杂议杂评

    在中国,遇到新生事物时总是要伴随着不断的争议,北大新推出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从一开始就遭到不断地非议。如今,当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产生了首位“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北大生匡超时,尽管匡超是品学兼优、多次全校第一、老师和同学交口称赞的人选,社会和网络上还是争议声一片——对此,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长和被推荐的匡超还专门招开了新闻发布会来回应争议——呵呵,其实,以笔者看来,校方根本用不着对这些争议做任何形式的回应!因为,这些争议本不是回应所能平息的!要平息这些争议,只需要一个东西就可以了……那么,究竟对于首名校长推荐的北大生产生的争议要靠什么来平息呢?

 

首先来研究一下:校长要推荐什么样的学生才不会引起争议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看看匡超同学是什么样的孩子——

匡超,用学校的话说是最没争议的人选,整个学校几乎没有不认识的,“三年前进校的成绩是全校第一,现在还是全校第一!”;而用同学的话来说,他是个超级“牛人”,各方面都很优秀,“在文科生中理科最好,在理科生中文科最好!”。也就是说他是老师和学生都认同的推荐生。照理,大多数的人都是常年被应试教育洗过脑的,学校和同学共同认同的匡超可以说是顺应了这种思想,可这样的孩子被推荐还是要被争议,那么,要什么样的人推荐才不会引起争议呢?

假设一下:换个人!换一个成绩不是最好的、类似于“怪才”“偏才”的、不至于“浪费名额”的孩子推荐到北大,会不会有争议呢?——可以肯定的是:争议还是有,也许还会更多!社会和网络照样会说:被推荐者的“X才”靠什么标准来评判、被推荐人的家庭背影有可能要调查、推荐他(她)可能会扼杀成绩好的孩子的积极性等等一大堆的理由!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到底要怎样?

由此看来,结论只有一个:无论什么人被推荐都会引起“很大争议”!原因也很简单,社会和网上制造争议的人根本针对的不是推荐什么人,而是对“校长实名推荐制”这一新生事物还是心存逆反,不愿意认同,所以不管什么人被推荐,都要找一大堆理由争议甚至反对一下的!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变成了:是不是有争议就说明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制”有问题?

当然不是!无论现在的争议多么大,也无法证明“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好坏——请先别急着反对!所有的争议者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匡超同学现在已经成为了首名江苏的推荐生,那么请问,不管你用什么来争议,怎么能知道匡超到了北大是不是符合要求?又怎么能知道匡超以后会不会成为人才?如果不是匡超,随便是什么样的学生,又怎么能知道合不合适公不公平呢?——没错!谁说了也不算,只有时间能证明一切,只有结果才能让人心服口服,现在说什么、有什么争议都是“废话”!

还记得 鲁迅先生说的那个故事吗?一个刚生下来的孩子,有人说他用以后有钱,还是以后要做官,其实都是假话,唯一的真话只可能是“遭到一顿打”的“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匡超同学现在只是个中学生,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其实我们目前只能“知道”这个!就算换一个被推荐的,我们真正“知道”的还是只有这么多,这才是唯一的“真话”!其它的,无论你说他将来会怎么样,就如同鲁迅先生的故事说的一样:都是假话!真正将来会怎么样,是不是符合推荐生之名,都还要时间,还要北大的培养和教育,他究竟能不能成为人材,也还要未来社会的印证。所有的一切都要时间,都要事实!

因此,现在无论说什么,争议什么都没有用,要想知道这个推荐对不对,只有时间能证明一切,也只有时间能平息现在的争议!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才是废话呢,时间证明谁不知道?如果到了那时再争议不是晚了吗?——当然不晚!任何一种尝试,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如果靠想象去决定它的生死,那么人类现在还在原始社会!既然是尝试,当然要等到结果出来,几年以后,如果匡超真的成了人材,那说明这条路正确;如果说有什么问题,那可以调整这条路上的条件,无论如何都是走下去才能看见希望。倘若现在就因为没有根据的争议把有益的尝试堵起来,那万一这条路上真的能走出人才,我们不就等于犯下了毁坏教育大计的罪过吗?我们都口口声声为了教育,为什么面临教育的尝试时又要排斥呢?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看:这次的争议是不是有道理?

本来,这个问题是可以放到一开始去讨论的,但由于上面所说现在争议为时过早的缘故,因此放到最后来说。

对于匡超的争议集中于四点:1、推荐时间很短,一天就作出了推荐;2、推荐名额给他完全是浪费,因为他考也能考上;3、还是走了以成绩论英雄的老路;4、偏才和怪才仍然毫无机会。

对于这几点,匡超的母校校长也分别作了回应。我们姑且不去讨论校方的这些回应的正确与否,仅就事论事地对这四点争议,笔者也按讲道理的方式谈谈自己的意见:

第一、               现在的学校,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围着应试教育转了十多二十年了,要让他们面对一种新的形式马上就转变观念根本也不现实。因此,推荐的头几年出现按应试教育模式选择尖子生的作法是可以理解的,“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路刚刚开始,再能的人再能的学校也是要摸索才能前进的,说白了,还是需要时间!

第二、               “偏才”和“怪才”的机会绝不是“毫无”,而是有了选择的空间。之前的一考定终身,“偏才”和“怪才”才是永远毫无机会的,现在的“校长实名推荐制”至少为“偏才”和“怪才”提供了一个被推荐的方式。至于什么时候产生第一个“偏才”或“怪才”,被推荐的“怪才”或“偏才”最终能不能成人才之类的问题,说白了,还是要在摸索过程中不断改进才能做好,也就是说,还是要时间!

第三、               “校长实名推荐制”并没有说一定要推荐高考考不上北大的学生才叫不“浪费名额”,如果经过常年的推荐,产生的都是高考能考上的,那从侧面就可以说明高考是毫无必要的,推荐就可以了;而如果经过实践产生了本来高考考不上却被推荐后成了人才的,那说明我们的人才选拔又多了一条路,不好吗?——说来说去,还是要时间来印证。

第四、               至于产生推荐生的时间是一天决定的还是一年决定的,这就更不是问题了!如上面所说,你就算产生推荐生的时间长达一年,还是会有人说经过了多种暗箱操作的结果——关键的问题,不是多长时间产生推荐,而是被推荐的人最终能不能成材——还是要时间验证!

    说了半天,起点回到终点:不管用什么道理来讨论这些争议,最终还是离不开前面分析过的——“校长实名推荐制”是需要时间来不断改进、观察和印证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养成了只知道讨论争议,不知道尝试和解决问题的坏毛病!应试教育的弊端讨论了多年,人人都知道不好,却很少有人去改变,甚至害怕改变!如今,好不容易有了“校长实名推荐制”这样一个新的方式,却又总是有人变着方法地去反对它的实施,这样下去,有什么方式能够让我们实践,又怎么会找到真正合适的方式来解决老教育体制的弊端呢?

“校长实名推荐制”是个全新的尝试,对于新生事物,我们需要用宽容的心态给予它充分的时间来改进和完善的,而不是找理由来抵制它!在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的今天,我们不光需要“校长实名推荐制”一种新尝试,还会需要更多有建设性的全新方式来进行有效地尝试!

因此,对于江苏省首名 “校长实名推荐制”产生的北大推荐生的任何争议都是毫无意义地阻碍新生事物的举动!新生的事物需要时间,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改进和完善,而不是凭空想象来把它扼杀在摇篮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间是平息时下争议的唯一途径!让时间来证明一切!

无论是匡超同学还是别的推荐生,被推荐绝不是一个终点,他们还需要社会和未来的检验。时间和社会是最好的验证专家,自然的调控也会让我们更接近真理——推荐生管不管用,得靠未来的社会说了算,“校长实名推荐制”该怎么完善也得让时间和社会来调整,任何纸上谈兵的争议都是没有用处的!

请给“校长实名推荐制”时间,请给新生的教育改革事物以支持!我们的教育需要新鲜的空气,需要大家的努力而不是原地踏步!

                                

                                                           2009-11-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