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首名校长推荐北大生的争议用什么来平息?
(2009-11-21 02:40:44)
标签:
江苏首名校长实名推荐制北大争议匡超教育实践 |
分类: 杂议杂评 |
首先来研究一下:校长要推荐什么样的学生才不会引起争议?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看看匡超同学是什么样的孩子——
匡超,用学校的话说是最没争议的人选,整个学校几乎没有不认识的,“三年前进校的成绩是全校第一,现在还是全校第一!”;而用同学的话来说,他是个超级“牛人”,各方面都很优秀,“在文科生中理科最好,在理科生中文科最好!”。也就是说他是老师和学生都认同的推荐生。照理,大多数的人都是常年被应试教育洗过脑的,学校和同学共同认同的匡超可以说是顺应了这种思想,可这样的孩子被推荐还是要被争议,那么,要什么样的人推荐才不会引起争议呢?
假设一下:换个人!换一个成绩不是最好的、类似于“怪才”“偏才”的、不至于“浪费名额”的孩子推荐到北大,会不会有争议呢?——可以肯定的是:争议还是有,也许还会更多!社会和网络照样会说:被推荐者的“X才”靠什么标准来评判、被推荐人的家庭背影有可能要调查、推荐他(她)可能会扼杀成绩好的孩子的积极性等等一大堆的理由!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到底要怎样?
由此看来,结论只有一个:无论什么人被推荐都会引起“很大争议”!原因也很简单,社会和网上制造争议的人根本针对的不是推荐什么人,而是对“校长实名推荐制”这一新生事物还是心存逆反,不愿意认同,所以不管什么人被推荐,都要找一大堆理由争议甚至反对一下的!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变成了:是不是有争议就说明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制”有问题?
当然不是!无论现在的争议多么大,也无法证明“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好坏——请先别急着反对!所有的争议者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匡超同学现在已经成为了首名江苏的推荐生,那么请问,不管你用什么来争议,怎么能知道匡超到了北大是不是符合要求?又怎么能知道匡超以后会不会成为人才?如果不是匡超,随便是什么样的学生,又怎么能知道合不合适公不公平呢?——没错!谁说了也不算,只有时间能证明一切,只有结果才能让人心服口服,现在说什么、有什么争议都是“废话”!
还记得 鲁迅先生说的那个故事吗?一个刚生下来的孩子,有人说他用以后有钱,还是以后要做官,其实都是假话,唯一的真话只可能是“遭到一顿打”的“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匡超同学现在只是个中学生,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其实我们目前只能“知道”这个!就算换一个被推荐的,我们真正“知道”的还是只有这么多,这才是唯一的“真话”!其它的,无论你说他将来会怎么样,就如同鲁迅先生的故事说的一样:都是假话!真正将来会怎么样,是不是符合推荐生之名,都还要时间,还要北大的培养和教育,他究竟能不能成为人材,也还要未来社会的印证。所有的一切都要时间,都要事实!
因此,现在无论说什么,争议什么都没有用,要想知道这个推荐对不对,只有时间能证明一切,也只有时间能平息现在的争议!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才是废话呢,时间证明谁不知道?如果到了那时再争议不是晚了吗?——当然不晚!任何一种尝试,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如果靠想象去决定它的生死,那么人类现在还在原始社会!既然是尝试,当然要等到结果出来,几年以后,如果匡超真的成了人材,那说明这条路正确;如果说有什么问题,那可以调整这条路上的条件,无论如何都是走下去才能看见希望。倘若现在就因为没有根据的争议把有益的尝试堵起来,那万一这条路上真的能走出人才,我们不就等于犯下了毁坏教育大计的罪过吗?我们都口口声声为了教育,为什么面临教育的尝试时又要排斥呢?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看:这次的争议是不是有道理?
本来,这个问题是可以放到一开始去讨论的,但由于上面所说现在争议为时过早的缘故,因此放到最后来说。
对于匡超的争议集中于四点:1、推荐时间很短,一天就作出了推荐;2、推荐名额给他完全是浪费,因为他考也能考上;3、还是走了以成绩论英雄的老路;4、偏才和怪才仍然毫无机会。
对于这几点,匡超的母校校长也分别作了回应。我们姑且不去讨论校方的这些回应的正确与否,仅就事论事地对这四点争议,笔者也按讲道理的方式谈谈自己的意见: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养成了只知道讨论争议,不知道尝试和解决问题的坏毛病!应试教育的弊端讨论了多年,人人都知道不好,却很少有人去改变,甚至害怕改变!如今,好不容易有了“校长实名推荐制”这样一个新的方式,却又总是有人变着方法地去反对它的实施,这样下去,有什么方式能够让我们实践,又怎么会找到真正合适的方式来解决老教育体制的弊端呢?
“校长实名推荐制”是个全新的尝试,对于新生事物,我们需要用宽容的心态给予它充分的时间来改进和完善的,而不是找理由来抵制它!在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的今天,我们不光需要“校长实名推荐制”一种新尝试,还会需要更多有建设性的全新方式来进行有效地尝试!
因此,对于江苏省首名 “校长实名推荐制”产生的北大推荐生的任何争议都是毫无意义地阻碍新生事物的举动!新生的事物需要时间,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改进和完善,而不是凭空想象来把它扼杀在摇篮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间是平息时下争议的唯一途径!让时间来证明一切!
无论是匡超同学还是别的推荐生,被推荐绝不是一个终点,他们还需要社会和未来的检验。时间和社会是最好的验证专家,自然的调控也会让我们更接近真理——推荐生管不管用,得靠未来的社会说了算,“校长实名推荐制”该怎么完善也得让时间和社会来调整,任何纸上谈兵的争议都是没有用处的!
请给“校长实名推荐制”时间,请给新生的教育改革事物以支持!我们的教育需要新鲜的空气,需要大家的努力而不是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