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剥离麻木的真情

(2009-08-24 01:38:07)
标签:

草根

电影公司

真情

高干子女

李小华

中国

情感

分类: 小说故事

 

剥离麻木的真情

——追忆好人李小华

 

不记得什么时候,骨子里那一个叫做“真情”的东西许久都不敢轻易地释放了。但我深知,这并非因为对世界对生命的真诚已经流逝,而是在或许可以用“自私”来温柔称谓的人世间,真情已然被麻木替代。软弱和无助可以使人愤然地戴上假面具而游戏人间,却不愿将那本不该污染了真情的麻木剥离开去。而当面对着一个从来毫无怨言地固守着未被麻木的真情的人猝然离世时,内心升起的悲漠又不能不让我坐起,强行将麻木暂时地剥离,去寻求一种不甘于忘却良心的解脱了……

 

我差点忘记,她居然是一个高干子女

 

最后一次见到李小华的时候是上个月,她仍就是那样热心地带上了一个朋友专门来探望还在因亲人离去陷入无状困顿中的我。她还是那般的地节俭,依旧骑着那辆锈迹多年的26寸自行车,带来一盒糕点,还执意请我吃饭——一碗不能再普通的米线(云南小吃)。问她的工作,却还在义务为“英国救助儿童基金会”忙着纷杂繁乱的帮助青少的事宜。

几乎忘掉她是一名高干子女。在云南电影史上一个无法抹去的人物——李忠平的女儿。在如今的富二代嚣张纵横飙狂的年代,谁能想到,二十年前,她的父亲,一个为云南电影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堂堂的云南省电影公司经理居然会拒绝给他派车的条件,连自行车也舍不得骑。而这种节俭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李小华,印象里她永远都骑着那一辆破自行车,直到她生命的终点也没有换过……难以想象,这会是一个父母都是高干的人的生活。

她的母亲叫于华,新中国著名的电影明星、《烈火中永生》扮演江姐的于蓝的表妹!

 

她是一个全心为中国的“电影事业”努力奋斗过的人

 

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是昆明市电影公司的宣传干事。十年前的中国电影,已经显出了衰败的迹象,而面对制度上的无奈,她却在费尽心力地勉为其难着。我鄙夷着电影公司无能教条的模式,不肯为之划谋,但我却不能拒绝李小华的真诚——电影世家的教育,使她才真正配得上为电影事业尽心尽职的赞誉,不象我一般自称以电影为生命却不齿于与当时的电影公司为武。

李小华一次次地为电影的发行宣传而努力着,她曾经不止一次骑着那辆破自行车到我公司来为我送上当时几无票房的国产影片电影票。我不知道是不是感动,在她的努力下,我答应为电影公司在《春城晚报》上撰写电影评论,那两年,工作再烦忙我也没有回绝过她的要求。记得有一次,一部叫《网络时代的爱情》的影片经她的一再要求,我为电影公司作了有史以来唯一一次宣传策划(说来好笑,居然是次免费的帮助)。影片发行成功后,李小华兴奋得跟什么似的,以为弊端重重的电影公司会从此正视市场运作。其实就算是这个策划,电影公司当时也有许多没有实施,体制的尴尬让电影公司终于也没有象李小华期盼的那样重视市场。

其后的几年,事业上出现危局的我没有再跟电影公司来往,而李小华还是一如既往地为电影发行而努力着——尽管那些努力好多都是白费。她还是一次次地骑着那辆老自行车来找我,问一些电影和策划上的问题,然后再身体力行地自己默默去做。我曾劝她不必再为没有结果的事情奔忙,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直到昆明市电影公司关张易辙,而她也带着电影世家的电影梦,无奈地“提前退休”了。

 

因为她,我开始明白什么叫做“公益事业”

 

退休后的李小华还是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满大街的跑,以致于你会猜想她是不是有什么特别好的高薪工作而舍不得休息。每次来找我的时候,她都问一些诸如“如何办一个关心老年人的活动?”“如何教育孩子又不会让孩子反感?”“老年人喜欢什么?”“孩子们对什么活动感兴趣”等等之类的问题,并一次又一次地策划着关于“老年人”、“青少年”的活动。

一开始,我以为她是为了她自己未成家的儿子和失去了老伴的母亲,但后来慢慢地发现,原来她退了休后就参加了许多个公益性的团体,不要一分钱地义务为老年人和青少年工作。她帮着这些团体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者,为这些团体精打细算着大学生中午的午餐;她利用她当年做宣传干事的优势,联系着云南省的各大媒体为公益事业进行宣传;她骑着那辆快十年的破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做展牌、写文章、联络各种各样的人……她如同一架停不下的机器一般教我明白什么叫公益事业,也让我这样一个对世俗已经失望的人明白,世界上有的好人是一生的,难以改变。

最让人难忘地就是她进入到“英国救助儿童基金会”担任义工以后。“英国救助儿童基金会”和昆明市盘龙区政府开办了中国唯一一个“青少年司法分流”的项目。在无数站在犯罪边缘需要帮助的青少年身上,她倾注全部的真情。还是那辆破自行车,她一趟趟地往返于监狱、大学、英助会、派出所、社区……孩子没有衣服,她就带头捐;孩子需要帮助,她就到处去问;孩子的父母不理解,她就想尽办法去说服;司法分流项目需要宣传,她就动员她的一切关系来帮助。据说,有一次少年犯管教所里搞成人仪式,刚满十八岁的无数少年犯异口同声地对着她叫“妈妈——!”——不知道那时的李小华,有没有流下热泪——在一个冷暧人间里倾注真情的人,当真情在猛然间回馈时,她会感动抑或会欣慰呢?而我竟然来不及问她这个问题!

 

离别的日子

 

今天的追悼会现场,挤满了人。

大学生哭红了眼睛,他们不会忘记,是小华老师的行动感染着他们义不容辞地充做志愿者,也不会忘记,只有小华老师没有忘记他们,她几乎每天都在帮着这些做志愿者的学生们联系工作……

公益团体的义工们心情沉重,他们失去了一个可敬的同事,也失去了一个可信赖的朋友。在他们帮助别人的日子里,自己遇到困难时,李小华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关心和帮助。

电影公司的同事们也来了,他们知道当年在电影不景气的时候是谁一直在坚持不懈,又是谁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生活和生命真情的付出。

人群里还有她的朋友们,来自于各行各业,或者如我一般都是因为她在帮助别人,真情对待生活的过程中才无意相逢,但最后却总难割舍?

接到她去世的消息时我几乎觉得听错了,不明白为什么好人的岁月又是这样的匆匆——

那天她还是如同往常一样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在穿街走巷,或者又是因为别人的孩子和老人让她在操劳。在昆明市区的繁华地段,她竟然被一辆轿车撞到了让脑袋在地上碰撞了两次——这是怎样的速度呢?

那一天,我还在为轰动于中国的杭州飙车案而愤然疾书,而她竟然因为车而抛下了太多在她身上寄予了希望的人;今天,当挤满追悼会的人们难以抑制泪水的时候,却又听到了纪委书记醉驾和警车撞人的消息!

这是怎样的世界!?

 

她是个草根,但她绝对配得上“中国”!

 

中国人向来是崇拜英雄的,英雄的离去向来要惊心动魄,以致于文人总要书写些“中国又失去了XX人”之类的感慨。但李小华是个草根,她可以让人们怀念,可以令《云南信息报》破例用一个整版来介绍她,也可以让那些大学生、文学青年在网站上发文尊她是个“大侠”,但她无论如何却不是可以被树为一代人或几代人楷模的英雄,她只是一个草根。草根的阶层是最低段的,因此她激励、帮助过的人也都是不起眼的草根,甚至还有比草根还更为人不齿的犯人!但她绝对配得上中国,因为中国的最基层元素也是草根!草根许是更需要帮助的,但草根总是不为人关注,不被社会炒作的,因而草根的困难总需要自己面对,而能帮助草根的人,也只能出自于草根。李小华走了,一个肯帮助别人的草根离开,不会宛如英雄赴难一般让人激愤,但那些许还盼着她帮助的人又会是怎样的明天?——中国的故事,也许该留个位置写给失去一个还带着希望的草根!

小华有个儿子,十多岁的时候因为叛逆曾跟她难于沟通,这使她努力寻找跟孩子沟通的方法。如此孩子长大成人,多年的追寻竟让她把真情关注到了她碰到的需要帮助的每一个青少年身上——哪怕是犯罪的孩子……

小华是个孝女,圆父亲的电影梦是她曾经的奋斗。在她父亲走后,她在孝敬母亲的同时懂得了关注普天下老年人的幸福,并尽她的所能完成着可以为老人们做的每一点事……

小华是个有梦的人,她可以携带着电影世家的理想倾情于中国电影,更可以把所做的每一件事当做人生的成就,哪怕是帮助一个无关的人……

小华是一个好人,她的好源于她自小懂得节俭生活,懂得生活的艰难,于是她絮絮叨叨地把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叮嘱给每一个认识的朋友,因为她只是希望别人都好……

无论从什么方面,她所做的一切都似乎没什么惊天地的大目标大意义,都是从平平凡凡的生活中化出来的真诚与情感——但就是这不曾麻木的真情,让每一个获得的人感觉到弥足的珍贵。

曾经问过小华,为什么老喜欢跟我研究策划。她回答我,她从来都喜欢有才华的人,因为有才华可以实现梦想。但是,当中央台在电影百年的制作中遗忘了电影发行放映人所作的贡献时,她却可以直接挂电话到中央台进行批评,以致于中央台正视错误,专门采访了她们这个电影世家。一个自称没有才华的人,可以毫无顾及地勇敢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她所说的“有才华的人”却可以以看透为借口懒于关注曾视为生命的事业,却可以因失败而灰心,却可以戴起面具来屈从于变味的俗世!在敢于直视生活的真情和勇气面前,她用她弱者的外表衬托着每一个我这样人的无能和懦弱!

 

八月的昆明是一年最热的月份,但冷冷的寒意却一次次袭来。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写下了上面的文字,片刻之间,又填下了如下这首词:

 

月夜孤灯,

悲情乍暧,

忧思最痛别离。

魄散凭谁问,

世可相依?

电影空遗家憾,

魂归去,

德聚无期,

孰人助?

芸芸老幼,

泪噬言语……

 

曾疑,

世俗争利,

无人付真心,

妄自唏嘘。

弱臂担仁爱,

苦铸人梯,

敢笑能人无奈,

催肝胆,

世莫忧疾。

天地错,

真情纵别,

善望何栖?

 

(调寄《凤凰台上忆吹萧》)

 

灯下,孤独的夜里只有思绪还难平静。李小华走了,正如她十年前冷然闯入我的生活中一般地意外。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但我想,世上的路有时也不在乎走的人多少的,关键是有人去走。便宛如被麻木的真情一般,其实麻木总是人逃避的借口,只要你肯坚持,肯付出,真情或者从来就没有消失或麻木过。勇气对于我们来说,总是有的,但却看你什么时候肯将它拿出来。或者我——还有更多的李小华的朋友们或是不认识她的朋友们,守候着夜晚总是离不开明天的希望,而明天的希望,却需要有勇气将麻木剥离出真情,让真情去面对每一段时光!

 

                                                         2009-8-24于昆明

 

 剥离麻木的真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