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是个美丽的错误——五大似是而非的高考“思维”

(2009-06-15 00:46:59)
标签:

就业

教育

人才选拔

高考

黑幕

舞弊

中国

分类: 杂议杂评

    不知不觉,又一次高考结束了,而关于高考的话题却从来就没有真正结束过。我本该因此而轻松一下,聊一些更轻松的话题,但许多的高考捍卫者还是不辞辛劳地盯着我之前的几篇关于高考的文章大加责难,甚至有人以师尊的态度把海之龙捧到了偏激愤青的伟大行列中去——为此,我不得不纠正态度,以正经八百的态度来讨论几个似是而非的高考“思维”——尽管我也知道,在千万个捍卫者面前,有关高考的问题也许还将“讨论”很久,但这样的高考“思维”已经压抑存在太久,不吐不快!还是将之诉之于世,让众人评说吧!

 

1、高考是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错误指数:★★★★★

    这可能是上世纪未直到本世纪初最大的一个错误认识了!

    高考是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吗?不是!在这一点上,高考还真的不如古科举制度象人才选拔!——别急!请冷静地想一想:古代的科举“选”出来的人才是做什么的?答案是分配到各地做州县官长进行锻炼,有成绩了再选升到更高的岗位上发展。而我们高考的人“选”出来是什么?答案:还是学生!由高中生“选”出来成了大学生!——也就是说,古科举制选的真的是马上试岗的人才,而我们的高考还是选出的以后还不知道能不能上岗的学生!

    公正地说,现行的高考其实就是一个大学的入学考试,哪里是什么人才选拔?高考在七十年代未期产生之初,因为历史原因,当时各单位出现了知识分子断层,所以通过高考选出一批人来进大专院校深造之后迅速投入到单位使用——因此,那时的高考还有一些人才选拔的痕迹。过了那段时间,当大学生不再各单位的唯一选择后,高考就理应退出历史舞台,由大学的入学考试替代才是。但可笑的是,社会条件发生了根本改变,我们的思维还停留在七十年代未,把高考当作一种人才的选拔制度!如果因之而论,那么大量“选拔”出来的“人才”在大学里耗了几年的光阴后又不能进入到社会的岗位中去,那么不怪中国的教育制度还能怎么样?

    倘若要是真的人才选拔,高考还不如放到大学毕业以后去——让全国的用人单位来一次“择优录取”好不好?这样,还起码是一种人才选拔,不会是学生选拔!

 

2、高考不是强迫的,可以不选择高考。        错误指数★★★☆☆

    持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因为这是他们可以想出来的最方便于维护高考的理由。

    这些人有没有想过,从小到大的教学大纲是根据什么制定的?什么又叫做高中的高考指挥棒?其实,在错误地理解高考是一种人才选拔机制时,可怜的学生们就大多数无法改变必须参加高考的命运了!所有入学的孩子从一进学校就是为高考预备的,他们学习知识的选择、课本的制定、到老师教授的方向都不可避免地朝着高考而前进。而所谓的退学者,只不过是看到了这样下去的后果,并不是他们不想上大学,而是不能因为上大学而耽误了找工作!他们没有选择!

    其实,有必要接受高等教育和有必要多学知识并不是大家没有意识到,但关键是,本质是一种大学入学考试的高考制度反而在阻碍更多的人去上大学!我们可以不选择高考,但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不高考等于选择了不上大学!——这正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3、高考是一种尊重知识的制度。             错误指数★★★★☆

    为这种错误保留一颗星的原因是高考的本意是想尊重知识的,但恰恰事得其反!!!

    中国人口众多不假,受教育的需求很大更不假!但是,明明知道中国需要更多的大学普及率,却要非要用一个多余的大学入学考试来阻碍更多的人上大学,这难道还要叫做尊重知识吗?不管高考的口号喊得多响亮,也不管高考的录取率有多高,它总也改变不了阻碍了大量孩子上大学的真实现状!其实,作为入学考试,高考是多此一举的!大学有它的教育重点,入学考试理应由大学来自己制定,比如哲学系的考题肯定和中文系本质不同的,有的外文资料德文的也会比英文更加权威。我们的高考倒好,管他三七二十一,全部一锅大烩考,考糊考焦只要能囫囵的吃就成!那么,这样的知识尊重岂不成了伪尊重?

    没有参加高考的邓亚萍不是到团委工作了吗?她不但没参加高考,连高中也没怎么念——她不是照样大学毕业了吗?你能说她在大学里学的知识就不值得尊重吗?我们还在用七十年代未的观点来看待知识,从来没想过当时的情形!运动员可以上大学毕业,大批的高考落榜者凭什么就不能大学毕业?说高考是尊重知识,这个说法是对知识的亵渎!

    高考,恰恰是挡在高等教育和高一级知识前面的拦路虎!高考只尊重考试,不尊重知识!

 

4、高考是种社会公平的象征。        错误指数:★★★★☆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A、            之于高考录取者的不公平

高考选择的只是去大学读书的人,又不是最终的社会人才。而事实已经证明,有相当一部分高考没有考上的四年后找到了工作,而选出来的却在四年后失业,这对于成绩合格的被选出来的人来说,是不是会觉得不公平?

B、            之于高考落选者的不公平

同样的道理,人家明明就业了,而且成了单位的人才,你却当初不“选”人家,选上的人却在外面瞎逛,对于高考落选者来说,你觉得又公平吗?

C、            之于高等教育的不公平

我们一面在讲要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让更多的人上大学,却硬又要公开、全部地进行一次大学入学考试把近半数的人挡在大学校园以外,这又是什么公平?

D、            之于大学院校的不公平

现在中国有种观点,喜欢把一切因素都怪到人口众多上去,认为因为人多,所以不得不用这种貌似公平的高考来让大家“平等”地站到一个起跑线上来考试就叫公平。可是,诚如这种想法本身所说的一样,大学的名额有限,那你把人家的入学考试统一来搞,还制定统一的标准,那对于软硬件设施本来就不一的各大学来说,你等于剥夺了人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入学考试的权利,对于大学本身来说又公平吗?

E、             之于市场供求双方的不公平

在统一的高考制下,因为要的是整体的分数,所以不乏有这样的情况:语文考了一百三,物理只有八十,但总分够了某大学的物理系,所以报了物理而录取!——而有的学科在中学学了后,专业要求根本就不用上了。学生学的不是其专长的,社会又和学校脱节。等这些孩子到了社会上,才发现所学非所用。这对于市场的供求双方来说都极为不公平:企业不得不招大学生来重新培养,大学生则在大学四年出来又要重新学!

F、之于贫富学生的不公平

有一种观点是,如果取消高考,那就会阻碍农村的穷孩子“改变命运”——那么,穷孩子如果通过高考考上了,是不是免费上了大学?是不是改变了命运?还是没有!高考只是入学考试,穷孩子考上了还得交上一笔可观的学费再上四年然后再到社会上去再被选择一次——也就是说,就算要“改变命运”也得看四年后他们找工作的情况——那不是吃饱了撑的吗?四年前穷孩子直接找工作不就“改变命运”了?

现在的社会,大学生本来就不是待价而沽的稀有品种。以上大学与否来判别穷孩子是否“改变命运”无异于痴人说梦!再说,有这个观点的人无异于就是说富孩子们不用成绩好也可以上大学,那么在这种思维下,高考岂不是连富孩子们也不公平了?——何况,富孩子里也有努力学习的!

 

高考反应了一种社会公平是一种没有经过大脑的观点!——而这种观点却摇旗呐喊了很久!事实上,社会本来就没有绝对公平的事情存在。这种观点的出现,只不过是高考捍卫者们搜肠刮肚想出来的又一种美丽的借口罢了!

 

5、高考需要改革,但不能取消。               错误指数:★★★★★

持有这种思维的人,显然就更为可笑了!一方面,他们也感觉到了高考的确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他们却害怕改变,拼命地找出一大堆的借口来维护高考,甚至于连社会稳定都搬了出来!

取消高考,用其它更好的形式代替就是社会不稳定了吗?那么今年那八十多万的退考学生岂不都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保留高考,社会就能稳定了吗?那我们经常看到的那些因大学毕业不能就业心态失衡的大学生走上偏颇的道路的又怎么解释?高考,只是一种极为普通的“考试制度”,前面说过,它根本与就业、选拔人才、“改变命运”等扯不上关系,那么,你为什么非要抱定一种已经过时的考试制度来阻碍改变呢?持这种思维的人,根本就是害怕改变,还谈什么高考改革?

依我看,高考不仅应当取消,而且早该取消!取消了它反而让社会进步,社会矛盾减少!大多数的家长,现在已经把高考当作了一种孩子未来就业的希望,而这种虚假的希望反而会让这些孩子大学毕业后因工作失败造成理想破灭,心态失衡!早一点让大家清楚其实上大学求知识和就业是两回事没有什么不好的!说不定,黑幕重重的高考舞弊事件也将因此而减少!不要因噎废食的怕这怕那,到头来,一不能实现普及教育的目的,二不能缓解社会就业矛盾,整个中国社会都让高考拖得疲惫而没有生机!

 

结论:高考其实就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它只是一种剥夺了高校权力来强行统一进行的大学入学考试!它与社会就业无关,更不是种人才选拔机制!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它已经没有了任何值得保留的价值,它才是阻碍中国教育发展的最大黑手!

 

                                                 2009-6-15于昆明新闻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