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就业高考制度严进中国 |
分类: 杂议杂评 |
不知道当年首次提出“黑色七月”这个名词的报告文学作者现在在做什么?我记得高三时看这篇东西时得知:“七月”这个词是用鲜血写成但干涸成了“黑色”的。如今的高考,虽然从七月提前到了六月,但鲜血的红色最终凝成了黑色的本质却无任何改变。当数十万考生退考在热炒,当晚清遗老似的伪教育界大佬们在不顾事实地声嘶力竭叫喊着“高考有他的先进性”的时候,当臆想贫富者们无力地维持着“高考是穷孩子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的缪论时,当干涸成黑色的东西还有人在用水彩的红色去生涂硬抹的时候,我却不能不再次回忆一下那让我恶心了二十多年的黑色七月,算是给这早该寿终正寝的高考制度发一个善意的祭文罢——
十九年前我在高三曾退学!——我比现在退学的几十万人早了整整十九年,但一年后我却又不得不在家里和社会的压力下重新复学参加高考——当然,我也不是落榜生,复学后我就考上西南的某有名大学!(写下这句不是为了炫耀或自卑,纯粹是担心晚清遗老们攻击我是落榜找的借口!)
当年我退学的理由很简单,许也是一种年轻和锋芒吧?我当时写过一篇作文,开篇的一句我还记得:在我上学的第一天,老师就教给我一句话——“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着不能为了吃饭!”,可是当我走到了要高考的那一天,还是老师的引导,却让我发现了——“原来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吃饭”!!!——现今的高考开始了吧?请我们的万千学子能用心的都想一想,我当年写下的这句话是不是还是现在真理?古人所谓十年寒窗,而我们可怜的高考生们到高考时学了已经不止十年了,可高考的目的还是为了以后“混碗饭吃”?——哈哈!那么,那些因为了将来生计考虑的退考生们的退考,我们的“教育(高考)捍卫者们”凭什么还要杞人忧天呢?
当年退学时,我受到的压力很大,家里的,老师的,社会的……所有人都用另类的眼光来看着我,我说:“我实在想不出应该继续下去的理由,我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但世俗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在母亲的泪水和絮叨里我还是屈服了,我找到一个理由:我高考是为了妈妈考上一个大学。——我于是找到了复学的理由,找到了高考的理由——既然是应试教育,应付考试还是可以上榜的,于是高中三年只用心“上”了最后一年的我通过了高考!
我在年幼时也曾经做过一名“好”学生,以学习为一切,以虚荣为自豪。为此,我曾丢掉了本该与少时的伙伴交心情感的本性,丢掉了本该游玩开心的童真,丢掉了人之少时最重要的人性本质拾起了年龄不到的虚假“竞争”!而当岁月真正要我面对社会的竞争时,我却突然地发现少年时那些为了分数而丧失友爱的“竞争”原来一文不值,而缺失的友爱却让我少了一份社会上的关系资源而落后于真正的竞争!——这是怎样的讽刺呢?好在我能在高考之前从“好”学生跌落到了一个“差生”!这是成长带给我的必然,也能让我有机会从一个真实的角度看到“十几年寒窗”的虚假,更能从好学生、差学生和中等生三个位置来审视一下高考的前后了。
大学是个伪社会!——考上了重点大学,我们又在做什么呢?
“海之龙,今天学校门口的录象室里放什么片子?”——这是当年我在大学,同学问我最多的一个问题。大学是我接触的第一个有雏型的社会,严进宽出的高考制度,脱离了老师家长看守的懵懂青年群体们再也不会有“唯有读书高”般的学习生活和氛围了。有享受生活的,有积极爱情的,有壮志雄心竞争学生会干部的,有拍老师马屁的,有事不关己的,有跑图书馆的,更有拉帮打架的……
我学的专业是工科,高考前拼命学的化学在大学基本上没有用处了,语文成了几百人一个大教室的选修课,类于政治之类的课程也有了“开卷有益”的考试风格。加上我一进大学时就已经确定了:考上大学,我为家人高考的目的就达到了,所以我以后一定不会以这个专业为生。因此,要在大学里毕业,那当然六十分就万岁了——容易得紧!混文凭嘛!而作有尚有理想的年轻人,我还不愿过多的投入了结果难料的爱情事业,虚伪无用的大学干部争斗事业,打架斗殴的英雄事业,更不愿投入到K书K到毕业的崇高事业中去,于是我便开始混迹于录像厅中去看电影——细想起来,我现在搞的影视行当,当年混迹于电影世界有不少的帮助吧。
但大学的这个社会,毕竟是一种雏型假想的社会,它有着即将进入社会而被高考教育毁掉的一代人,却不能说这一代人足已造就社会。学校和现实的脱节,让在学校里的各色人物到了真正的社会就大变模样:书呆子自然处理不了各位关系,学生会干部们也将发现公司的老总和单位领导远比学校的老师们要难应付得多!只是,在大学这个号称“菁菁校园”的地方,被高考压了十多年的学子们突然有了自己的天地,可以靠着自己的认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尽管这样的认识是脱离实际的。
同学雷君,四川某县的高材生。聪明有才,理科高手。高考成绩据说只差五分没有上到清华。上了大学后仍然不忘苦读,晚自习是他的必修课。大学里成绩科科名例前茅。毕业分配(当时还处在国家半包分配单位的环境下)时,由于他所在的县份用人量少没有分配出去,被“打包”到了当地的人事局等待安排工作,后来据说到当地某中学任教,现在有子女三个——交过计划生育的罚款。
同学向君,北方人。高考前的学生时代就以打抱不平、侠义著称,据说在当地打出过一片天地。在大学里,他从来没有正经上过一堂课,纠帮结党,专门找欺负大学生的校子弟们的麻烦。有一次一个同学被校子弟打了,是他带人打得校子弟们躲避逃窜,后来因伤人受过学校的警告处分。他的各科成绩经常不过,最后毕业前竟有五、六门功课要交钱进行最后的补考!现在,他在北方某大公司任副总经理,早已经不再打人,平和得要命。
而还有类似于我一样的在大学里不惹闲事却又六十分万岁的混文凭者一大堆,现在都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除了我还在孤单奋斗外,提前进了知天命状态的亦大有人在。而我,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的大学毕业证在八年前的一次搬家中遗失——而我也未补办——我咬牙完成了我的承诺:我绝不用大学学的专业为生,因此那损失的破毕业证看来也没有什么必要补办了!
在大学这个伪社会结束的时候,无论是我、雷君或是向君都得到了一本同样的文凭本本——在这一刻大家没有区别,九十分的雷和六十分的我以及补考及格的向同所有在这一天真正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们一样,都执有一本同样的证书!为了高考忙碌了快二十年的学子们这个时候得到的,就是这样一个结果!
在那一刻我突然发现:在小时候,“好学生”是最吃香的——得到老师家长的青睐,大学里“中等”的是最划算的,他们只要六十分也不用花钱去补考。而如果真的到了社会上呢?——
光阴的故事——近二十年再次相逢,我们都在做什么?
一直认为罗大佑的歌写得好,是因为他懂得真正的人生。去年年低,我们高中同学又一次聚会,重点中学里自然落榜生不多,而这些大多通过了高考的“天之骄子”们在人生已经临近不惑时是否还是“有着依然的笑容”呢?——
苏君:原中学学习委员,高考时因为紧张有两科考砸,上了云南某理工大学学工业与民用建筑,毕业后军队高职的父亲托关系进了银行搞金融,现在是某银行主管,有稳定的生活,再无过去有过的理想与追求。
王君:中学普通一员。农村穷孩子。考上某财经大学学金融,毕业后一年多找不到工作,后有人介绍到同学的工地任技术员,转行工业与民用建筑。现单位效益一般,他的生活只不过从农村到了城市,改变命运的说法连他自己也不承认。
陈君:我们重点中学的状元,化学高考成绩全昆明市第二名。考入北方某大学计算机系——上大学第一年跟我来信说后悔自己的选择,其后放弃了考研究生的打算,前年结婚。现在昆明市机场任技术职务,奋斗的心在五年前泯灭,现在盼望早有小孩。
先君:高中时的顽皮少年。考入重庆某知名大学学建筑,读了不到两年主动退学,直接承包工程。现为一建筑公司老总,年年奔忙于赚钱筑房的营生。
蒋君:中等生。高考中的一普通高校,顺利毕业。同同样顺利毕业的同学萍结婚,后移民美利坚。
吴君:我们高中班唯一一个没有通过高考的人!高考两次落榜后,他去了深圳倒电脑,当年发迹,在高中同学基本还在学校时已购置别墅,现任某大公司经理,妻子是高中我班学习尖子之一、当年清高孤傲的团支部书记。
……
在这一天里,我突然发现了一个很荒谬但却很真实的结论:在社会上,当年的“差等生”是上等人,中等生混迹于生活,而当年的“好学生”真正出头的几乎没有——他们有很多在给当年的“差等生”们打工!
学习好的被人用,学习差的在用人;学建筑的去了金融,学金融的在盖房子!……我们花了大精力的高考得到的,就是这样一个结局吗?在那一天里,我们喝了很多酒,无论是有钱的,还是放弃了理想在生活的,都在困惑着一个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当年我们按照当时的理解想出来的东西,最后都是错误的呢?如果一个命题算过来算过去都还是错的,那么只可能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前提错了——是我们在执行的前提一开始就已经错了!十几年寒窗都为了守一个高考,那才是真正的错误!!!
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我们荒废了近二十年在高考上,再用更加痛苦的二十年却发现它的偏颇,或许我们早该思考一下:高考究竟带给我们什么!?
在同学聚会时,我这个本来状况并不良好的人却成了别人称羡的对象,原因呢?因为我至少还能在为了理想而拼搏,而他们,无论是有钱或是没钱的都同化于生活中去——学生时代的梦想早就被磨平了去,不再拥有了。说得大一些: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主流建设者在壮年就已经同化于简单生活,那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又有多大呢?
高考到底为了什么?为了国家的未来吗?为了发现人才吗?为了救业吗?
两年前,我碰到了一个从北大毕业的一年的学生。正因为在北大的文学系学习的缘故吧,他在很多人生的问题上都找不到答案,失业一年了,甚至于痛苦到了要自杀。我不敢说有多少中国的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会象他一样,我只想问一下中国那些从北大、清华毕业的绝大多数人:十年二十年过去了,在你们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和环境里,是不是只有你们才是社会的栋梁?你们的单位里是不是那些普通大学甚至社会大学毕业的人在和你们有同等的待遇,甚至有的比你们待遇更高?——如果是,那么当年高考里号召名牌的追求从何谈起呢?
同那个有障碍的北大生一样,当初,有多少的好学生都处在了一个名牌的号召环境中,等真正得到了所谓的名牌,才明白在这种高考环境中的名牌只是个虚名。如同我上面说的,上大学要得个毕业证就是六十分万岁,要来何用!?
国外的大学教育,是宽进严出的——就是通过并不复杂的大学入学考核即可向任何人打开,但关键是:如果你要得到大学的毕业证,特别是名牌大学的毕业证,那就非得认真刻苦的努力付出才行。否则你就上了一流大学,同样毕不了业,同样成不了真正的大学生的!
而我们的高考制度正好相反,是严进宽出的——管你什么能耐、什么智慧的考生,不论你用什么办法(被发现的作弊者除外),只要你能在高考里考个录取分数线上,那你便铁定毕业有望了。所谓“一考定终生”便以此而来。
高考的出现,是在文革过后的百废待新阶段要找出一批没有荒废学习的“人才”来,于是借用了古代的科举制度派生出来的。既然如此,那渡过了那个短暂的历史阶段后,高考制度就一定要用其他更合理的人才选拔、教育机制来替代。古代的科举制度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早就被指弊端重重了,而我们却因为一个历史的过渡期需求把它升华成了我们的主体教育指挥棒!
在这个制度下,我们一考定终生,我们产生了大量的严进宽出的混文凭者,也同样产生了大量的失业“高端”。其实,从社会失业的角度看,有没有大学文凭和失不失业本来就没有什么大的关联——企业和社会的用人讲究的一定是适用者优先,管你文凭作什么?之所以要管文凭,是因为我们对高考的付出太多,所以自然就要求回报要多——这样的关系下,难怪那位北大的毕业生要心态失衡,思索自决了!
在上中学前,好学生优之,中等生次之;上大学后,中等生混得轻松,差等生也得了毕业;进入社会,差等生冠之,中等生次之,好学生用于人。——借用一句八十年代的老话,叫做脑体倒挂了!我们经常说我们的学生没有创造力,我们的人才高尖端的太少,但在这样一种高考制度下造成的现状里,我们能有多少办法来改变?
不要再对高考报有幻想了,别说什么穷孩子富孩子,真正靠高考改变命运的能有几人?就算所谓的命运改变,这个命运是什么改变?到城市里混到一口饭吃么?这样的命运改变对中国的命运改变能有多大的作用和意义呢?
再说说穷人——你认为通过高考后在一个孩子身上花费的钱财还少吗?在教育产业化改革以来,初步估算,培养一个孩子到大学毕业,粗略的估计也要在二十万以上。有这二十万,凭什么不能以别的方式求学来改变命运?为什么要死抱着害人的高考制度不放呢?中国的很多家长其实太可怜了!他们省吃简用一辈子,大街上丢了二千元钱也要难过好几天,可他们却愿意丢了二十万让孩子通过高考后再去失业!!!
我不是教育工作者,也不愿意自我标谤关心教育。但有一些口口声声关心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是否真的能从实际出发来审视一下高考为指挥棒的教育体制的问题呢?
当年《黑色七月》的作者写下了许许多多因高考而扭曲的故事,到了今天黑色从七月移到了六月,中国还有多少的扭曲故事在重演?以后还要继续吗?
我们这一代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从大学毕业,又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发现原来我们走错了。下一代呢?
人生有多少二十年?还有几个二十年?
中国有多少个二十年可以消耗?
能清醒高考问题且敢于去改变的教育者、管理者或者会有?
救救孩子!
救救家长!
救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