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祥福打人事件”凸现中国足球和教育的双重问题
(2009-04-15 03:23:17)
标签:
足球教育家长制打人事件沈祥福韩国体育 |
分类: 体育 |
1、为什么动不动就要扯到反封建上呢?
从意义上来讲,沈祥福打人事件不过就是主教练“家长制”管理和训练的体现,但在中国,往往会在“家长制”的前面再冠以“封建”两个字。仿佛只有高举着“反封建”的大旗才是中国的最终出路。在教育界,反封建的呼声是吼得最响地,但却又是收效最糟的。老师体罚学生是封建,艺术家收徒弟叩几个头也是封建——形式上的封建我们是要坚决打倒的,反而诸如沿于封建科举制度的高考却没有人说他是封建!因为“反封建”,我们将“封建”的古来礼伩、道德、文化统统弃掉,等到出现问题了再将他们捡回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天天在讲,可一但行动起来,却又总要在“反封建”的大旗下迷失。
“家长制”其实根本不是中国独有的。沈祥福的打人事件其实本身就是弗格森、贝克汉姆当年的“飞鞋事件”的中国版本而已。弗格森之于曼联的管理就是“家长制”的,被他打跑的贝克汉姆到现在还称弗格森是“父亲般”的。结果呢?曼联赢得的奖杯比谁都多,吉格斯、内维尔之流干到退役了还在忠心耿耿地为球队拼搏,如果说这是种封建的话,我看这种“封建”“家长制”比“现代”的什么制都还管用。
“家长制“式的管理和教育,让管理者和教育者多一点慈母严父的责任,让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多一些家庭式的温暧和凝聚力。从前辽宁队教练张引公认的教练水平不高,但他带辽小虎那批人的时候成绩却最好,为什么?因为那拔球员都视他为父亲,愿意到场上为他拼命,有这样的凝聚力,球队的战斗力低了才怪!
从父母的角度上看,父母打孩子没有一个是不心疼的!他们的打,只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责备。你可以探讨这种方式是否合适,却不能扛着反封建的大旗加以剿灭。就如让学生下跪的老师一样,你可以说他方法不对,但你不应该连他为孩子着想的出发点也抹杀了去!
如果沈祥福是一种父母式恨铁不成钢的打骂,那么打人事件就成了一桩清官难断的家务事了。王小诗的出走也不过是象当年徐亮的出走一样,是孩子对父母赌气的反应,没有严重到什么地步。否则的话,以中国球员的作风,王小诗倒应该马上还以颜色,形成对打才是!要知道,王小诗在武汉可是有着“红色经典“的流血事件的!——被父母管教,总是比在外打架斗殴要好得多的!
2、中国球员就“打”不得吗?
说到中国足球,我想作为球迷的在数十年如一日的等待中不可能没有想上去“揍”他们一顿的想法。这种想“打”其实也是种“恨铁不成钢”似的爱衍生来的,沈祥福的打人也是如此。
中国的球员难管,其实也是被惯出来的!我倒不主张以“打”来作为教育方式,但中国球员就“打”不得吗?你毛剑卿能在酒吧打人,凭什么球员做错事就不能让别人来“打”?
冯萧廷到了韩国才发现,原来韩国人对球员“过份”的事情多了去:训练时不准喝水,练不好教练会打,踢丢了点球要罚款,迟到了连车都不能上……如果把这些方式统一用“打”字来形容,我们应当明白为什么中国足球几十年都打不赢韩国!中国球员是欠“打”,而且应该“打”的!
“打”可以让人疼,不疼的话,孩子是记不住教训的!“打”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但不打不成材的观点未必就是短视。我们常说中国球员是“长不大的孩子”,那就多一些“打”的方式让他们记住疼,懂得痛,然后才能长大!
3、用教育思维才能拯救中国足球!
一直以来都有种观点,说中国球员没文化,素质低。有些奇思妙想的专家甚至想出让球员多读书上学的高招。可“马拉多纳学历也不高”事实却又几乎让所有的专家讲不出道理,明明中国球员在场上就是思想少,为什么低学历的人却又能踢好球呢?难道足球真的与学习无关?
其实这就是中国足球和中国教育的共同问题!教育根本不是只能进学堂才能实现的!教育本身就是个整体的概念,教育应该是无处不在的!马拉多纳吸毒是因为他的道德方面的教育缺乏,而不是他足球方面的教育缺乏——他在足球方面受到的教育是领先的!中国足球普遍缺乏的就是教育,只有正确教育的思维才能够拯救中国足球!
沈祥福打人的方式以及家长制的方式你都可以说方式不对,但是你却不能不承认,至少沈祥福是在找方式要“教育”球员的!缺少教育,中国的球员和中国足球永远不可能有什么起色。中国黄金一代的球员最喜欢的教练是霍顿——为什么——因为霍顿的身份是国际足联的讲师!换句话说,正因为中国球员缺少足球教育,所以霍顿那样的足球“教师”才会被需要“教育”的球员们误认为是好“教练”!
说到底去,中国足球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中国教育的问题,寻找好的教育方式才是中国足球乃至其它领域的关键问题!沈祥福打人,其实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方式缺乏,只能有打人这样一种或者还成取得一定效果的方式,如果中国的教育能够找到好的方式,中国足球也就能找到可以真正腾飞的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