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0】平安股权哥德巴赫猜想

(2011-04-06 15:55:32)
标签:

中国平安

分类: 守拙记



    11月20日,平安集团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平安信托与林芝新豪时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署协议,拟以12.2亿元的对价受让新豪时持有的平安证券9.90%股权。公告同时称,新豪时持有平安人寿4216万股和平安产险3842万股已受让给平安集团,对价分别为8310万元和1.04亿元。目前,新豪时还持有平安集团股权3.77亿股。


    今年9月,平安集团员工持股平台深圳新豪时公司注册地由深圳变更为西藏林芝,根据西藏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办法规定,新豪时可以享受自开业之日起,免征2年企业所得税。同期平安集团员工持股平台深圳景傲实业也迁往西藏,根据规定可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1年,景傲实业目前持有平安集团股权3.31亿股,免税期限不同是由于企业经营范围类别导致。平安集团高管持股平台江南实业目前尚未迁出深圳,目前持有平安集团股权1.39亿股。


    通过这些迹象,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新豪时和景傲实业将在未来与平安集团脱离干系,而他们持有的接近7.7亿股平安集团股权的去向将是我们跟踪的重点,这也是影响未来中国平安股价表现的一个重要因素。若以55元/股均价计算,这些股权市值也在400亿元以上。这不是一般性质企业能够贸然参与的事情,二级市场已发生的中央汇金参与几大国有银行增资配股,中移动参股浦发银行定向增发投资394亿元,方能有此大手笔。


    目前平安集团第一控股股东为汇丰集团,间接持有12.3亿,占总股本16.13%;第二控股股东为国有企业深圳投资控股公司占总股本6.3%。作为金融控股集团,这种股权结构在中国大陆市场是绝无仅有的。虽然从企业治理、发展角度而言,这种股东结构非常有利,但从间接影响几亿国民民生角度而言,是否存在潜藏金融安全风险,官方与民间皆存在较大争议。汇丰集团近年来并未因大比例参股平安集团、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和上海银行而满足、而停滞不前——汇丰银行在中国各大主要城市已设立104家网点,汇丰人寿已开业一年有余,汇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汇丰晋信基金……。试想若干年之后,汇丰将从平安的导师、控股股东转变成为平安强力对手,并逐步占据中国金融市场主导地位后,能否一如既往地支持平安?


    几点猜想:


    一完全通过二级市场场内减持。在5年时间内分批减持,市场压力尚可以慢慢接受,但之后平安股权将更加分散,从近期国美事件联想,对于将来管理层稳定将不利,企业发展将受其拖累。

    二通过大宗交易场外转让。


    1.定向转让于某一特定对象。优点,股权结构稳定,长期控股股东对于管理层稳定,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有此实力的目标不多。


    2.定向转让与某几个特定对象。通过平安信托成立员工持股信托计划来受让部分股权,类似股权激励制度、受益于持股计划的红利,形成稳定、互为制约的股东结构。  

    如何既能保持中国平安旺盛生命力、创造力,避免大型国企通病,又能相对保持国家金融主权控制力,避免中国平安由于股权之争产生的管理层动荡,更不要让制造业成为世界制造工厂一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在金融领域,是我们要长期思考并关注的一个问题。


    新豪时和景傲的减持是确凿无疑的。对于这2家肯定希望以高的市场价格卖出,而大宗交易通常存在折价交易,且平安的标的又高,就象你说的,有实力的不多。实际情况更多的会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按照公告每年30%的额度,最快在2012年减持掉90%,剩余的10%对市场形成不了阻碍。

    接下来2个问题是:(1)那么多的股票会有谁来接盘?(2)平安的股东结构会对企业发展造成哪些影响。

   (1)那么多股票会有谁来接盘?

    我EXCEL上的历史记录: 2008年3月3日,平安流通A股从8.05亿增加成39.2亿,增加数量为31亿。

股东人数的变化:

2007年4季度,A股股东总数178961

2008年1季度,368464;2008年2季度,341537,2008年3季度,379182,2008年4季度,323563

2009年1季度,289170,2009年2季度,265807,2009年3季度,280728,2009年4季度,352043

2010年1季度,378715,2010年2季度,337969,2010年3季度310977                            

    3月3日31亿的减持不可能在3月31日之前全部完成,历史数据标明,虽然有31亿的减持,但是股东人数未明显增加,说明市场有资金在吸纳筹码。浮出水面的是基金从2008年1季度末持有1.8亿,最低是2008年2季度的1.2亿,之后持有数量上升为8亿--10亿股左右,最新2010年3季度是189家基金持有66.9亿股(个人觉得这数据有些不准确,偏低),占流通盘14.33%。

    假设剩余的帐户全是无关联的个人帐户,户均拥有平安是13600股(40.8亿/30万),户均资产75万,按照55元/股计算。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2008年的统计数据,自然人投资者10万元以下持股帐户数占90.66%,10-30万元占6.8%,30-100万元占1.89%,100万元以上占0.41%,2008年的自然人帐户数2759.81万户,绝大部分是开上海深圳帐户,2750万/2,加上2年的增长,算1500万户。算08年是历史低谷,现在把市值乘3倍计算,就是减去10万帐户以下的比例,剩余是10%*1500万户=150万。 30万/150万=20%  在帐户市值超过75万的中有20%持有平安,这种可能性不存在。那么就有没有浮出水面的帐户持有平安,我不知道是谁,但我知道肯定有。那么31亿的减持是这样的局面,31亿*20元(平安最低价格)也要620亿,那么55元*7.7亿=400亿的减持不会压垮平安的股价。

    关于这2家员工持股减持的情况,只有在2010年报和2011年1季度报表中再分析,希望它们把减持额度全用完。


   (2)平安的股权结构:即使这2家不减持,平安的股权分散也是很明显的。但是平安的管理层却一直很稳定,从来没有由于股权的问题造成管理层动荡。那肯定有平衡的力量在起作用。那么在这2家减持之后,除了汇丰之外,谁都不是有关联的股东,不太可能出现国美的情况,没有谁处于控制的微弱优势,谁处于有挑战可能的微弱少数。管理层还能保持稳定,最近新任总经理的顺利上任也证明了这点。

    那么汇丰是否会倒戈一击,成为平安的对手呢?不太可能,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肯定由本国金融机构控制,外资只能起到补充作用。除非天朝沦陷为殖民地,即使天朝沦陷,也轮不到汇丰在天朝唱主角,应该是花旗。汇丰只能处于拿着16%的股权,在它的财务报表上把它体现出来而已。

    这样的股权结构是否存在金融安全风险,我个人认为这是个伪命题。金融企业的风险在于其如何控制风险,资本金是否充足等一系列指标来控制和体现,而非有个大股东就可以避免安全风险。两者没有必然的关系。


    上文初稿于2010年11月28日,几个月过去,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变化。比如2家员工持股的减持数量;比如基金等机构持股数;比如向郑裕彤相关公司的定向增发,似乎在慢慢解决控股权问题。将此草稿登出,抛砖引玉想听到更多朋友的真知灼见。

    (注:以上黑体字部分为好友archer的观点。感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