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2

(2009-03-21 15:02:10)
标签:

杂谈

分类: 运动训练学教案
一、直观法与语言法
  
   (一)直观法
  
   指在技术训练中,借助运动员的各种感觉器官,使运动员建立起对练习的表象,获得感
  
   性认识,帮助运动员正确思维、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一种常用的训练方法。
  
   运用直观法时应注意:
  
   1、根据具体条件和可能,广泛利用各种直观手段。
  
   (1)提高多感官的综合分析能力。运动员综合利用感觉器官的能力越强,越能较快地感知
  
   和掌握技术动作。
  
   (2)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往往具有阶段性。如开始学习技术动作时,视觉作用较大;但在提
  
   高过程中,就应更多地通过肌肉本体感觉改进和完善技术。
  
   2、把运用直观法和启发运动员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感性认识必须通过积极的思维向
  
   理性认识过渡,才能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从而掌握动作。
  
   3、对于运动水平较低、年龄较小的运动员应更多使用电影、录像和示范等直观手段。
  
   (二)语言法
  
   指在技术训练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运动员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的训练方法。
  
   其主要作用在于帮助运动员借助语词明确技术动作概念,纠正错误动作,提高技术水平。
  
   语言法以“讲解”为主要手段。讲解时,应力求目的明确、通俗易懂、精简扼要、富于
  
   启发性,并要注意讲解的时机。对高水平优秀运动员可适当多使用语言法。
  
   二、完整法与分解法
  
   完整法是指运动员从技术动作的开始姿势到结束姿势,完整地进行练习,从而掌握技术
  
   的训练方法。其优点在于一开始使运动员建立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不致影响动作的结构和
  
   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此方法多用于学习简单的技术动作或不能分解联系的较复杂的技术动
  
   作。
  
   分解法是指把完整技术动作按其基本环节,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使运动员分别
  
   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其优点在于能减少运动员开始学习的困难,在掌握了完整技术动作中
  
   相对独立的几个部分后,再进行完整练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强掌握动作的信心。
  
   运用完整法与分解法时应注意:
  
   1、对于比较复杂的技术动作,可采用先分解后完整的练习。
  
   2、少儿初学者善于模仿,对于一些不很复杂动作,可先完整练习后再分解练习。
  
   3、一般来讲,运动技术水平越高,分解练习的比例相应越大一些(此时;运动员具有高
  
   度的分化抑制,技术动作各个环节的概念也十分清楚,一般不会因分解练习而影响技术动作
  
   的完整性)。
  
   4、“先分解后完整”或“先完整后分解”都不是固定的学习飞训练程序。教练员应根据
  
   技术动作的难度、结构(组成环节的多少)及运动员年龄及心理特征等来确定采用什么方法。
  
   三、想象法与表象法
  
   (一)想象法
  
   指在练习前,通过对技术要领的想象,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技术“痕迹”,然后在练习中
  
   激活这些痕迹,使技术动作完成得更为顺利和正确的一种训练方法。此种方法在优秀运动员
  
   中运用得更为普遍。
  
   (二)表象法
  
   又称念动法。指运动员在头脑中对过去完成的正确技术动作的回忆与再现、唤起临场感
  
   觉的训练方法。通过多次动作表象,提高运动员的表象再现及表象记忆能力;可以使运动员
  
   的注意力集中于正确的技术要求,有利于提高心理稳定性,从而促进技术的掌握。
  
   四、减难法与加难法
  
   减难法指在技术训练中,以低于专项要求的难度进行训练的方法。如在跳远训练的踏跳
  
   练习中,以弹簧板代替踏跳板。此种方法常用于技术初学阶段。
  
   加难法指在技术训练中,以高于专项要求的难度进行训练的方法。如在排球扣球技术训
  
   练中,加高隔网,从而增加了训练难度。此种方法常在优秀运动员训练中使用。
  
   第四节 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实践证明,凡能够攀登上世界体育高峰的运动员,一般都具备扎实的基本技术。因此,
  
   无论哪个运动项目,都必须长期地、系统地、坚持不懈地狠抓基本技术的训练。即使是在高
  
   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中,基本技术训练也应占相当的比重。
  
   二、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在很多项目中,有特长技术和全面技术之分。在训练中,这两种技术应当有机地结合起
  
   来。
  
   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
  
   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或)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在训练中,对这类技
  
   术应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力求使其成为运动员在竞赛中获得高分或克“敌”制胜的主要手
  
   段。
  
   一名运动员(队)是否有“绝招”,是其能否脐身于高水平行列的重要条件。而特长技术就是“绝招”的核心构成部分(表7-1)。日本柔道联合会科研部长高桥邦男在对日本最优秀的柔道运动员(队)的各种特征进行分析后指出,这些运动员的共同之处是都有自己的“得意技”,并由此衍生出其他技术,成为制胜法宝。此外,特长技术还是决定技术风格是否鲜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狠抓特长技术训练的同时,还应当力求全面地掌握专项运动中的各项技术。这是因为:
  
   其一,专项运动技术动作群中的各种技术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起着相互
  
   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这种作用,我们称之为运动技术的“转移”。受这类“转移”的影
  
   响,有时,一个似乎不太重要的辅助性技术的掌握,亦往往可能影响特长技术水平的提高。
  
   其二,在运动竞赛中,技术是否全面,是保证特长技术能否发挥的重要条件。
  
   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技术规范又称技术规格。在训练学中,特指依据科学原理而确立的、人们在进行技术训
  
   练时所必须遵从的模式化要求。技术训练必须符合技术规范提供的标准,必须沿着技术规范
  
   指出的方向进行。因而在训练中,必须强调技术的规范化。这在体操、武术套路等项目中显
  
   得尤为重要。在技术训练的初级阶段或少儿训练中)强调技术的规范化也是非常必要的。与
  
   此同时,我们还应重视技术的个体差异,使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技术训练时,应当认
  
   识和利用技术活动内部存在的固有联系,即应当沿着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分
  
   到合、由主到次的顺序进行联系。无论是训练内容的安排和训练方法手段的选择,都要服从
  
   “学习、提高、巩固,再学习、再提高、再巩固”的一般性程序。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技术训
  
   练,有利于运动员打牢基础,稳步前进。
  
   然而,现代运动技术训练实践的发展也告诉我们,先易后难、先浅后深等教学顺序也并
  
   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惟一模式。在特定条件下,“难点先行”,即所谓“先难后易”“先深后浅”,亦可望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
  
   合理的内部机制指运动技术必须符合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所指明的神经肌肉工作原
  
   理。例如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系统中主动肌、协同肌和对抗肌的正确支配等等。另外,运动
  
   技术还应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心理学原理。
  
   与此同时,运动技术还应具备有正确的外部形态,其意义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第一,外部形态和内部机制往往交互影响。前苏联运动生理学家曾指出:技术动作一开
  
   始就具有正确的外部形态,对技术进一步完善、技能进一步形成具有很大意义。
  
   第二,对于技术的外部形态,我们常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方法进行描述。如运动的轨迹、
  
   幅度、加速度、打击点、打击力量等等。通过这些指标来表述技术动作在经济性和实效性等
  
   方面的特征。
  
   第三,“技术美”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外部形态来体现的。尤其是在武术套路、体操、
  
   花样滑冰等项目中更是如此。例如在武术项目中,长拳姿势舒展,轻快萧洒;南拳步稳势猛,
  
   刚劲有力;八卦掌身灵步活,姿态连绵;鹰、猴、螳螂等拳种对动物形态的模拟,形神统一,
  
   栩栩如生。这些技术之所以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其外部形态是很关键的因素。
  
   第四,体育院校的学生在进行训练时,更应注意正确的外部形态。因为他们毕业后将担
  
   任教练员或体育教师,自身的技术动作如何,对其在今后能否正确地进行示范,以及能否在
  
   所教学生中享有较高威信,都有一定影响。
  
   六、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一)技术风格的意义
  
   在运动训练实践中,教练员、运动员极其重视“技术风格”的培养。有人甚至称技术风
  
   格是运动技术的“灵魂”。丘钟惠等人(1982)指出,“培养什么样的风格,关系到运动员(发展的)方向和可能达到的水平⋯⋯我国乒乓球运动之所以能够持续多年的跃进,其重要因素之
  
   一,就是不断地认识了技术风格的重要意义,并有效地培养了一批批具有独特风格的运动员。
  
   事实证明,一名缺乏鲜明技术风格的运动员,要攀登世界技术高峰是十分困难”(《现代乒
  
   乓球技术的研究》,1982)。我国羽毛球运动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同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在训练中重视技术风格的培养也是分不开的。
  
   一名运动员有个人的技术风格,一个运动队也有集体的技术风格。因此,今天我们在理解技术风格时,不应局限在个人技术上。
  
   (二)技术风格释义
  
   所谓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
  
   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上述定义强调了如下凡方面的含义:
  
   1、强调了运动员(队)的主体因素。技术系统、技术风格的物质载体是运动员,即任何
  
   技术系统都要由运动员掌握,任何技术风格都要由运动员表现。
  
   2、每名运动员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特征,一个群体也有区别于另一群体的
  
   个性特征和行为特征,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运动技术系统必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姿态。独特的
  
   技术风格,来源于独特的技术系统。
  
   3、运动员(队)技术系统的独特性,是经过长期的运动训练实践而培养起来的,是较为
  
   成熟和定型化了的,即这种独特性是一种结果,从而强调了技术风格培养过程的长期性。
  
   4、运动员(队)技术系统的独特性需要表现出来才能被人认识、检验和承认。这种表现
  
   的主要场合是比赛。而且,正因为独特性是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因此,在比赛中总会经
  
   常地表现出来。
  
   技术系统是技术风格的内核,技术风格是技术系统特征的集中表现。运动员技术风格的
  
   不同,实质上是源于技术系统的不同,不同的技术系统必然表现出不同的技术风格。
  
   某一技术系统区别于另一技术系统的特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第一,系统构成元素不同。主要表现在各具体技术的水平(质和量)不同。例如“技术全
  
   面“与”技术单调“之不同,”技术熟练“和”技术粗糙“之不同。在运动训练实践中,
  
   先进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往往对形成技术风格有直接的影响。
  
   运动技术是一个复杂系统。各项具体技术在这个复杂系统中所占的地位是不同的。有些
  
   技术处于主导地位,有些技术则处于辅助地位,技术全面并不等于技术均等。在实践中,
  
   我们常常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技术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来评价运动员的技术风格。
  
   第二,技术结构不同。运动员或运动队之所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除了在具体技
  
   术上有自己的特点之外,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即各具体技术的组合方式与其他运动员或运
  
   动队不同。认识到这一点的实践意义在于,当不同运动员的单个技术水平都相近似时,技术
  
   系统的区别就主要表现在单个技术的构联形式上,即技术的结构上。
  
   上述分析给我们如下启示:如要培养运动员或运动队的独特的技术风格,除在系统元素
  
   上要有特点外,用特殊组合形式将各元素构联起来,亦可达到这一目的。
  
   (三)影响技术风格的因素
  
   1、特长技术
  
   2、运动员的神经类型(气质类型)
  
   3、种族特征
  
   七、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
  
   现代训练理论认为,训练过程中既有“学习”因素,又有“训练”因素。就运动员而言,
  
   “学习”和“训练”两大因素构成了完整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技术训练过程。运动员从“学
  
   习”开始步入这个过程,但由于“学习”必须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所以即便在此时,
  
   “训练”因素也夹杂在其中。
  
   运动技能学习的一般规律。其主要内容包括:
  
   (1)运动技能形成模式分析;
  
   (2)运动技能学习的一般能力及专项素质;
  
   (3)练习前的各种准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定向于学习目标、能力准备、环境安排及心理
  
   辅助手段的使用;
  
   (4)练习进行的具体措施和教法安排:方案设计、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和要求、动机作用的
  
   分析、教学与训练的交替使用、课时长短、练习与休息的间隔、系列学习、程序学习、练习
  
   法等;
  
   (5)练习后的教学措施:强化原则的应用、反馈原理的应用、分析与归因问题、技术迁移
  
   的规律、技术的保持和巩固;
  
   (6)社会及练习中所产生的各种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效果将直接决定技术训练效果。为此,教练员应力求明了技
  
   术学习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熟练掌握教学技巧。
  
   八、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
  
   运动技术训练实践证明,改善动作基本结构和提高技术组合水平,是提高运动技术整体
  
   水平的重要途径。
  
   在技能主导类诸项群中,根据运动技术在临场上的运用形式,可大体将其分为固定组合
  
   和变异组合两大类"
  
   在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中,固定组合的构成为“动作编排”。“编排‘(组合)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运动成绩。
  
   在技能主导类的格斗对抗性、隔网对抗性及同场对抗性项群中,根据对手的情况,技术
  
   的运用除有一定的固定形式外,还存在着变异组合形式,由于比赛中的情况千变万化,这种
  
   组合带有很强的应变及创造性质,即在比赛中往往可能出现平时训练中没有出现过的技术组
  
   合。运动员这种“创造”能力的高低,往往成为决定成绩的关键因素,亦是技术训练中需要
  
   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九、重视运动技术创新
  
   运动技术的发展有两种形式:渐进式(指原有技术不断完善和提高)和飞跃式(即出现了以前没有的新技术)。技术创新属飞跃性发展。
  
   技术创新具有如下具体意义:
  
   第一,直接提高运动成绩。在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中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游泳
  
   等项目中,创新技术是运动员夺取优异运动成绩的法宝。
  
   第二,引进制胜因素或提高制胜因素单个水平或因素间的组合水平。可以把对某一专项运动成
  
   绩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称之为制胜因素。在特定含义下,专项运动的发展与成绩的提高,就是
  
   制胜因素的单个水平及相互间组合水平得以提高的过程。其中,新技术的出现,是制胜因素产
  
   生和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有效地制约现有技术。这种情况在对抗性项目中尤为突出。即某项技术的创新往往是为
  
   了更有效地制约现有的某一技术。可以认为,“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在“对抗”的前提
  
   下完成的,其目的之一是在新的对抗中占据优势。
  
   第四,更大限度地发挥人体潜能。这种情况在体能主导类项目中表现极为明显。在这些项目
  
   中,任何技术的创新,都是为了开发运动员人体潜能,从而达到“更快、更高、更强”的目
  
   的。
  
   综上所述,教练员、运动员应在充分认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开拓思路,大胆
  
   创新,从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第五节 运动技术评价
  
   一、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和基本标准
  
   (一)目的任务
  
   运动技术评价是指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予以描述和评定的活动。评价者(通
  
   常为教练员、科技人员等)在科学评价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或依据自身经验发现、
  
   描述(定性或定量的)与评价运动员在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并为运动员实现理想的或满意的技
  
   术状态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的活动。
  
   技术评价的任务,旨在帮助运动员尽快掌握动作,提高技术质量,探寻新技术和论证创
  
   新技术的可行性及科学性,从而达到促进其运动水平提高的目的。
  
   (二)基本标准
  
   实效性(结果)评价和合理性、经济性(过程)评价是运动技术评价的两大基本标准。
  
   二、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
  
   (一)生物学与社会学指标
  
   评价运动技术可以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同角度进行。例如,在评价体操技术时,
  
   不仅要分析其是否符合生物力学和生理生化规律,而且,还要评价其是否符合美学规律等。
  
   一般说来,采用生物学评价的情况居多。
  
   (二)质量与数量指标
  
   运动技术的数量反映着运动员掌握技术动作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运动技术的质量可以用内外两组指标进行评价。内部指标,指技术动作是否合理和经济;
  
   外部指标,指技术动作是否“实效”。因此,对技术质量的评价,相对来说更加复杂,采用
  
   的标准也更多些。我们现在进行的技术评价,大多是质量评价。
  
   三、运动技术评价常用的方法
  
   (一)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1、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是对于运动技术的质的特征所进行的评价。
  
   2、定量评价
  
   定量评价是对于运动技术的量的特征所进行的评价。
  
   目前,定量评价往往采用“理论模式分析”和“实测”两种具体方法。“理论模式分析”
  
   方法是指把运动中的复杂人体,进行一系列简化性假设,建立起技术动作的数学或生物学模
  
   型,继而使用生物力学或经典力学的方法对技术动作进行分析评价;“实测”方法是应用现
  
   代科技手段对进行中的技术动作直接检测,以获取技术评价所必需的人体运动学、动力学、
  
   形态学和功能解剖学等方面的参数。
  
   (二)运动学评价与动力学评价
  
   1、运动学评价
  
   包括对技术动作的空间特征、时间特征及两者共含的时空特征的描述与评价,其常用参数如表7-2 所示。
  
   2、动力学评价
  
   动力学评价包括对人体惯性特征、动力特征及运动能量特征的描述与评价,其常用参数
  
   如表7-3 所示。
  
   (三)多维测试与综合评价
  
   多维测试指运用多种手段、尤其是现代科技手段,从多种角度对运动技术进行测试。随
  
   着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单一的测试手段和角度已表现出局限性,多维测试应运而生。通过
  
   对多维测试所获取的多种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可对运动技术作出更为透彻和准确的分析与评
  
   价。因而,这种方法是技术评价的发展方向。
  
   四、不同项目运动技术评价特点
  
   不同项目运动技术各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对其评价的工作也有不同的要求。王萍(1988)
  
   对不同项目运动技术的评价特点作了简明的归纳比较(表7 一4)。
  
  
  
   课下作业:熟悉本次课内容,从网络资源上获取有关动作技能学习等方面的资料,进一步加强
  
   对运训练理论实践的扩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