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章运动成绩和竞技能力

(2009-03-21 14:43:51)
标签:

杂谈

分类: 运动训练学教案
第三章运动成绩和竞技能力
  
   第三章运动成绩和竞技能力
  
  
  
   教学任务与要求:了解运动员状态诊断的意义及目标体系的建立;理解竞技能力的构成及运动成绩的影响因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掌握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什么是运动成绩和竞技能力?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什么?
  
   难点:如何正确理解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及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理解各运动项目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在实践中的正确应用。
  
  
  
   教学步骤
  
   第一节 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一、运动成绩释义
  
   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
  
   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
  
   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一)竞技水平
  
   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作竞技水平。不同项目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
  
   出来的竞技水平也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比赛结果的评价方法也不相同。
  
   (二)比赛名次
  
   比赛名次是运动成绩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不论哪一个运动项目,比赛结果都
  
   必须要分出名次。在许多情况下,比赛名次的意义甚至超过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的
  
   价值。在世界性大赛中,人们追求的首先是金牌,是胜负和名次。
  
   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任何一个竞技项目比赛的运动成绩都是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
  
   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这三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其中,运动员自身与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
  
   都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在比赛中的发挥程度;而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则包含着竞
  
   赛规则、评定手段及裁判员的道德与业务水平三个方面(图3 一1)。
  
   (一)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水平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内因,是最根本的和最重要的原因。如前
  
   所述,对不同项群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水平有着不同的评定方法。
  
   (二)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胜负状况或所取得的名次,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竞赛对手在比赛中
  
   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同时也受着裁判员行为的影响。在对抗性的竞赛项目中,同一名运动
  
   员在某一轮淘汰赛中与强劲的对手较量时,如果他的对手比他最好的表现还要强的话,尽管
  
   他能够表现出比前几轮更高的竞技水平,也很可能遭到失败而被淘汰。这一事实说明了一个
  
   简单而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的道理,即作为比赛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赛的胜负或名
  
   次不仅仅取决于运动员自己的竞技水平,还取决于对手的竞技水平以及比赛的评定行为。
  
   (三)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竞赛评定行为是影响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这里包括裁判员的道德及业务
  
   水平、成绩的评定手段和竞赛规则这样三个因素。
  
   第二节 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一、竞技能力释义
  
   (一)竞技能力的定义
  
   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
  
   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二)竞技能力与两个相似概念含义的异同
  
   竞技能力的相似概念有运动能力和训练水平。这两个概念与竞投能力的内涵及外延都既
  
   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1、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含义的异同
  
   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即称为运动能力,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则称为竞技能力。
  
   因此可以说,运动能力的涵盖面比竞技能力更广,而竞技能力只是运动能力诸多表现中的一
  
   种。
  
   2、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含义的异同
  
   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作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
  
   能力的发展程度。但在训练实践中,训练水平这一概念也常用于表达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的
  
   能力。可以说,训练水平是一个多义词,竞技能力的含义则专一而明确;当训练水平被用于
  
   表达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时,则比竞技能力这一概念更为具体地表述所达到的程度。
  
   二、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一)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依据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特性与功能建立的反映竞技能力构成共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归纳和抽象。反映着竞技能力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本质特性。
  
   (二)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
  
   每名运动员在参照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确定自己的训练目标并安排自己的训练计划时,应考虑个体特点,注意保持和发扬个人的优势能力。刘大庆、田麦久(1997)的研究表明,相对于运用统计方法建立的能够反映优秀运动员总体共同特征的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而言,每一名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的发展大都呈不均衡状态,这种非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的。比较1980 一1996 年我国在不同年度获得男子体操世界冠军称号的8 名选手竞技能力的特长点和薄弱点,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这种普遍存在的非衡现象(表3-1)。
  
   第三节 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分别标志着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的起点和终点,
  
   是训练阶段的划分、训练内容的确定、训练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恢复措施的选用及检查评定
  
   的设计等重要内容的基本依据。运动成绩和竞技能力则是训练状态和训练目标的核心组成部
  
   分。
  
   一、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
  
   (一)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1、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运动员的现实状态,是运动训练过程的出发
  
   点。
  
   2、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
  
   通过科学的诊断,可以使教练员和运动员及时掌握训练过程的进展情况及运动员竞技能
  
   力的变化状况,从而对训练指标的制定、训练周期的划分、阶段任务的确定、训练方法与手
  
   段的选择以及训练负荷的安排是否适宜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
  
   3、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通过多学科的综合诊断,可以发现训练过程中不同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判定现实状态与
  
   目标状态的离差的大小,进而为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并据此调整
  
   训练指标,修订训练计划,加强训练组织,以求实现运动训练过程的最佳化,最终完成实现
  
   状态目标的任务。
  
   (二)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1、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
  
   2、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一)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
  
   运动员训练状态的构成要素,并不受时间因素的影响,因此,无论是起始状态还是目标
  
   状态,都应该而且可以依相同的结构模式给予描述。一个完整的起始状态诊断,应该包含运动
  
   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及训练负荷诊断;而一个完整的训练目标,也应该相应地包含运动成
  
   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及训练负荷指标。(图
  
   3-2)。
  
   (二)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
  
   1、运动成绩诊断
  
   2、竞技能力诊断
  
   3、训练负荷诊断
  
   (三)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
  
   1、运动成绩指标
  
   提高运动成绩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首要目的,也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终极目标。如前所述,
  
   运动成绩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和比赛名次两个方面。因此,运动成绩
  
   指标也可分成竞技水平指标和名次指标两个子目标。
  
   2、竞技能力指标
  
   对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分析表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运动成绩的最重要
  
   的因素。构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各个因素的水平及它们的组合方式与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有着
  
   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在运动训练中可以建立运动员竞技水平决定因素的特征模型。这样,
  
   就可以把运动员训练的竞技水平指标分解为分别反映运动员各种能力特征而又彼此紧密联
  
   系的一组具体指标,使我们能够更有目的地、有秩序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并可在训练过程
  
   中的不同阶段对运动员各方面的发展程度做出准确的评价,从而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
  
   控制。
  
   根据模型中所包含因素的多少,可以将运动员竞技水平决定因素的特征模型,分为单因
  
   素特征模型、多因素组合特征模型和全面的总体特征模型三种类型。
  
   (1)单因素特征模型
  
   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某一个决定因素所建立的特征模型,称为单因素特征模型。研究者们普遍采用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建立多元回归方程。例如:张丽茹为95 名17 岁以上的女子排球运动员的助跑弹跳高度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在我国女子排球运动员的弹跳力训练中运用模式训练的初步尝试》,1981)为:
  
   Y=39.161-2.749X1+9.51X2+0.167X3+0.409X4
  
   其中:X1 为30 米跑的时间
  
   X2 为负重全蹲的质量
  
   X3 为原地纵跳高度
  
   X4 为连续5 次原地纵跳的平均高度
  
   董志权以我国男子篮球甲级队队员87 人为测试对象,建立的基础技术训练水平的特征模型
  
   (《我国男子篮球甲级队运动员基础技术训练水平的检查与评定》,1981)为:
  
   Y=55.897+0.316X1+0.795X2+1.777X3-2.409X4-1.305X5
  
   其中:Y 为根据测验成绩预报的运动技术水平
  
   Xl 为双脚起跳摸高高度
  
   X2 为10 点20 次跳起投篮命中次数
  
   X3 为对墙3 米双手胸前传接球20 次的速度
  
   X4 为综合运球速度
  
   X5 为“Z”字形跑的速度
  
   张雄根据对727 名不同级别游泳运动员状态的研究,建立了反映各种泳式运动员配合游
  
   成绩与同距离打腿速度及划臂速度的关系的特征模型(《游泳打腿、划臂速度和配合游成绩
  
   对应水平表的研制》,1981)如下:
  
   其中:Y 为配合游成绩
  
   Xl 为打腿速度
  
   X2 为划臂速度
  
   冯敦寿通过对男(187 人)、女(203 人)少年运动员60 米跑成绩与步幅、步频关系的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快跑速度、步频、步幅对田径速度性项目选材的意义及评价》,1982)如下:
  
   男少年(11~18 岁):Y=24.928-7.576X1-1.251X2
  
   女少年(10~17 岁):Y=26.466-8.142X1-1.397X2
  
   其中:Y 为60 米跑成绩
  
   X1 为步幅身高指数(步幅/身高)
  
   X2 为步频身高指数(步频X 身高)
  
   3、训练负荷指标
  
   对应于训练负荷诊断,训练负荷指标也是目标状态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
  
   分。负荷指标的实现正是运动员实现其竞技能力指标,进而实现运动成绩指标的基本保证。
  
   训练负荷指标反映着教练员和运动员准备用什么样的决心、付出何等的努力去实现所建立的
  
   竞技能力与运动成绩指标。从另一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把所建立的运动成绩指标和竞技能力
  
   指标进一步分解到各种具体手段的练习负荷中去,落实到一次次的练习之中。周明于1986 年
  
   为女子百米游泳选手庄泳制定的三年训练计划中确定了各年的训练负荷指标(表3-8)。庄泳多
  
   年训练获得了众所周知的成功,在1992 年奥运会上夺得了女子100 米自由泳的金牌。
  
  
  
   课下作业:熟悉本次课内容,从网络资源上获取有关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等方面的资料,进一步加强对运训练理论实践的扩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