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了弥撒的全过程之后,便直奔西佘山山顶的另一座教堂——“远东第一大教堂”而去。
论高度,不足百米的佘山自然乏善可陈,倘若从文化角度看,中西合璧的佘山在国内恐怕绝无仅有。佘山上,属于中华文明的建筑有:佘山秀道者塔、佘山钟楼、佘山秀化寺,以及东佘山的乾隆亭、将军亭、乾隆古道、骑龙堰景观等等;属于西方文明的建筑则有:佘山远东第一大教堂、佘山天文台、佘山地震台、佘山中山圣母堂、佘山三圣亭、佘山苦路等等。两者虽非珠联璧合却也相得益彰。
以往游此远东第一大教堂,从没遇上过什么活动。故常常是拍几张照片便下去了。此番恰恰是星期天,自然不同以往。估计是会做弥撒。这个据说可容纳3-4千人的大教堂内,后排的座位几乎坐满了游客,济济一堂。教堂前半部分,则有红丝带围着,是空出来给专门来此做弥撒的教友的。
在弥撒开始以前,由教会资深志愿者给游客介绍此远东第一大教堂的相关情况。内容大致如下:
据传,该教堂之所以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教堂,是因为1942年9月2日被罗马教庭敕封为“乙等大殿”,即仅次于罗马教庭的第二等大殿,是中国大陆唯一的一座乙等大殿,也是中国天主教东南沿海地区的主要朝觐圣地。
最早的教堂建筑是法国传教士1871年所建,现在的教堂是1925年扩建而成,前后历时十年。包括山顶大堂、半山腰中山圣母堂,和圣母亭、圣心亭、若瑟亭等“三圣亭”。山顶大堂的设计者是葡萄牙籍的耶稣会会士叶肇昌。
此山顶大堂为欧洲巴洛克风格建筑,融希腊、罗马、哥特式于一炉。整个建筑平面呈拉丁式十字形,充分体现了建筑美学上对称中不对称的美感。部分建材与装饰采用中国传统手法,可谓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晶。教堂建筑与佘山融为一体,轮廓协调自然,堂红山绿相映成趣。教堂还设计建造得十分实用:1,冬暖夏凉,空调都不需要;
2,有自洁功能,可省却擦拭;3,有干燥功能,无须除湿;4,有扩音功能,又无回音干扰。等等,不一而足。
文革期间这里同样破坏严重,现已悉数修复。
一,教堂内观:
教堂的后半部分。这个据说可容纳3-4千人的大教堂内,后排的座位几乎坐满了游客,济济一堂。教堂前半部分,则有红丝带围着,是空出来预留给给专门来此做弥撒的教友的。
教堂的前半部分。是空出来预留给专门来此做弥撒的教友的。

教堂的中间部分一侧的圆堡内也有一座祭坛。

教堂的穹顶部分。

教堂座位的两侧是教堂的侧廊。

教堂后半部分多角度。

告解亭。
在弥撒开始以前,由教会资深志愿者给游客介绍此远东第一大教堂的相关情况。
以往游此远东第一大教堂,从没遇上过什么活动。故常常是拍几张照片便下去了。此番恰恰是星期天,自然不同以往。估计是会做弥撒。这个据说可容纳3-4千人的大教堂内,后排的座位几乎坐满了游客,济济一堂。教堂前半部分,则有红丝带围着,是空出来给专门来此做弥撒的教友的。
三,教堂外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