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凡人客栈
凡人客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4,859
  • 关注人气:7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访重固镇骆驼墩古文化遗址

(2016-06-23 08:12:51)
标签:

杂谈

骆驼墩

分类: 魔都点滴
探访重固镇骆驼墩古文化遗址

题记:
        1,既然公交车驾驶员都不知道,说明此前还无自助游者前来骆驼墩探访。因为该线路(重固1路)车队只                 有一辆车一位司机,一小时一班;
        2,最简便的骆驼墩攻略:现在来骆驼墩,只须到重固镇,搭乘重固1路公交车,上车后告诉驾员去骆驼                     墩便可,因为由于吾的这番折腾,现在该驾驶员已对骆驼墩了如指掌。请代为向他问好。

             ————————————————————————

       骆驼墩古文化遗址,是此番重固镇之行寻找得最辛苦的一处景点。
       网上反复做功课,连个具体地址都觅不到,只知道在重固镇中新四村。好不容易问到,重固1路公交车可到。然而,重固1路公交车驾驶员却一问三不知,说从来没听说过。而且,全车的当地人,居然没一个听说过“骆驼墩”这三个字。我说骆驼墩是个古文化遗址,对于他们来说如同是天方夜谭。
       重固1路驾驶员是个大好人,他虽对此无能为力,可他给介绍了附近另一个处可看的景点——青龙寺青龙塔,并通过车窗指给我看。他还告诉我,重固1路车队只有他这唯一的一辆车,他的车一小时一班,看过青龙寺回来,只要在这里等候便可。
       既然公交车驾驶员都不知道,说明此前还无人前来骆驼墩探访
       好在印象中还有仿佛是“高家台村”这个站名。可是,到站下车便傻了眼。这里是一条“前不巴村后不巴店”的乡间小路,该站连个站牌都没有。只能硬着头皮找人问路,可中午时分,一个人影都不见。也不知等了多久,总算问到一大妈,可惜她也毫不知情。不过,她给我支了一招——她往远处一指——说你找那边盖小楼的房东老头问问看,他是当地的老土地。
       果不其然,这位老土地不仅知道骆驼墩,还给我指了路。
       经过权衡,我还是决定放弃骆驼墩,而去青龙寺、青龙塔。因为,于吾来说,毕竟前者还是未知数,后者却就在眼前,可望可及。
       等我看过青龙寺、青龙塔回来,重固1路公交车果然如期而至。上得车来,这位好心的司机又替我向车上的当地人打听起骆驼墩来。真是好事多磨,全车总算有一老大妈知道。骆驼墩就在不远处艾祈港桥赵重公路一侧。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不一会,骆驼墩到了,驾驶员问我下不下,“既来之则安之”我当然下了。就这样,不得不在骆驼墩呆上了一小时,因为重固1路一小时一班嘛。好在,凑巧骆驼墩周边的土地承包户老农在现场,便与他天南地北地交谈了起来......

       关于骆驼墩的说法,似有三个版本:
       一,历史上有一王妃染病亡于当地,于是便就地安葬于此。毕竟属于皇亲国戚,墓地规格自然非同一般(土墩东西长35米,南北宽25米,离农田高约2.5米);
       二,骆驼墩,传说为明清时期青浦境内八座烽火台之一;
       三,因骆驼墩上有一水潭,常年积水不干,故民间传说为风水墩。


探访重固镇骆驼墩古文化遗址
该骆驼墩古文化遗址标示牌,也已立了15年了。


探访重固镇骆驼墩古文化遗址
探访重固镇骆驼墩古文化遗址
此照片便是那位好心的重固1路公交车驾驶员。最简便的骆驼墩攻略:现在来骆驼墩,只须到重固镇,搭乘重固1路公交车,上车后告诉驾员去骆驼墩便可,因为由于吾的这番折腾,现在该驾驶员已对骆驼墩了如指掌。请代我向他问好。

探访重固镇骆驼墩古文化遗址

探访重固镇骆驼墩古文化遗址

探访重固镇骆驼墩古文化遗址

探访重固镇骆驼墩古文化遗址

探访重固镇骆驼墩古文化遗址

探访重固镇骆驼墩古文化遗址

探访重固镇骆驼墩古文化遗址

探访重固镇骆驼墩古文化遗址

探访重固镇骆驼墩古文化遗址
探访重固镇骆驼墩古文化遗址
此便是那位骆驼墩周边的土地承包户老农。他与沪上文物考古世界的不少专家都很熟悉。


探访重固镇骆驼墩古文化遗址

探访重固镇骆驼墩古文化遗址

探访重固镇骆驼墩古文化遗址

探访重固镇骆驼墩古文化遗址

探访重固镇骆驼墩古文化遗址

探访重固镇骆驼墩古文化遗址

探访重固镇骆驼墩古文化遗址
看来,这里是水稻之乡。

探访重固镇骆驼墩古文化遗址
赵重公路(X458)艾祈港桥。骆驼墩就在该桥附近。


附录:

1957年,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到青浦作考古调查,曾在墩的西南角发现西周吴越文化的曲折纹和回字纹印纹硬陶瓿各1件,灰陶罐4件。1959年市文管会试掘,在墩的中心发现西汉墓1座。1962年和1973年,配合平整土地又在墩上清理西周和春秋墓各1座,西汉墓2座。西周墓在墩的西侧,深约1.5米,是1座土坑墓,坑内仅见点滴朽骨残迹和1件随葬印纹硬陶罍。此器陶色红褐,卷唇,束颈,圆球形腹,圜底,器形接近马桥文化,器表满拍折线纹和回字纹复合印纹,纹饰粗深,制作精美。春秋墓。位于西周墓之东南侧,亦为土坑墓,随葬原始瓷碗3件。青黄色釉,灰白胎,卷唇,扁圆腹,平底,内底有粗深的轮旋纹,为春秋时代原始瓷典型器。3座西汉墓都挖掘土坑埋葬,形制相同,深约2米,长方形。1962年发掘一墓,坑内东部有棺木朽蚀痕迹,与酱褐色的棺上漆皮并有锈蚀的铁钉5枚,棺内人骨难辨痕迹,仅在北端见数枚牙齿,在头前右上角有用麻布包裹痕迹的铜镜1件,土坑西部排列青釉盒、鼎、壶、瓿和灰陶罐等陶瓷器17件,其中除罐有7件以外,其他都作成双堆置,在瓿的近旁尚有麻布包裹印痕的泥质半两钱近百枚。这些器物,陶器均为泥质灰陶。青釉器属半瓷半陶,灰红色胎,腹部以上施青绿色釉,下部露胎。器物形制,鼎带盖、附耳、蹄足,盖上突出3小钮。壶高颈、圈足,肩部有两发辫形耳,瓿小口鼓肩,平底,器形矮胖,铺首形附耳高与口部持平,底有3小足,都属西汉早期特征。至于半两钱为西汉武帝元狩五年使用的货币,铜镜作川字形钮,饰蟠龙纹,更具有战国晚期风格,因此此墓属于西汉早期墓葬。墓主人使用鼎、盒、壶、瓿等礼器随葬,是有一定地位的官员。1979年公布为青浦县文物保护地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