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介绍的是上海港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今天介绍的是上海港吴淞码头。吴淞码头实际上就是吴淞客运码头。在这里,可以看到新老前后四代候船室。
吴淞码头的岸线长200米,有钢质浮动码头4座,客轮泊位4个,可靠泊1200客位的双体客轮。有11层客运大楼和6层售票楼。吴淞—南门港、吴淞—堡镇港、吴淞—马家港、吴淞—横沙港等航线在此上下客。曾几何时,年客运量约618万人次,车运量约9.84万辆次。现在已成老黄历了。
吴淞码头初建于清末民初,为吴淞救生局码头,俗称吴淞轮站、吴淞码头。为上海陆上赴崇明、长兴、横沙3岛的水上客运枢纽。
身处黄浦江下游的吴淞客运码头,曾经一度辉煌。
2003年,码头正式启用。当年9月,十六铺客运站关闭,上海到普陀山、定海航线全部转移至此。
即便身处市郊,一到刮风起雾天,客运中心前的车客渡队伍,至少绵延3公里。
据当年的老员工说“除了到崇明三岛的船外,光到普陀山的申岱普航线,最高峰时就有4艘船同时发船。每到礼拜五还要加开2班船。”当时有同事保持的最高工作纪录,是24小时内开了48班船。
崇明隧桥通了,吴淞码头冷了。转折出现在2009年10月31日早晨,“客运中心门前每天大排长龙的机动车和人流,几乎在一夜间消失了。”那天,崇明长江隧桥正式通车。以前需要2-3小时乃至更长的渡江时间,现在压缩到一半。吴淞口开发有限公司的客流数据内部统计也显示:长江隧桥开通后,客运中心的三岛客流下降达94%!
东方不亮西方亮。吴淞码头尽管遭遇客源一落千丈遭遇这样的命运,但仍然可以做好这篇“水文章”。一段时间以来,客运中心已开始谋求“转型”——从交通枢纽“变身”为影视拍摄基地。
现在,只要是拍摄上世纪20、30年代老上海、长江老码头的戏,吴淞客运中心几乎就是国内唯一的选择。2003年起,中心先后接待了成龙、孙红雷、刘烨、孙俪、吴秀波、王志文、赵文瑄、张瑜、小宋佳等著名演员。《人间正道是沧桑》、《辛亥革命》、《上海、上海》、《十月围城》、《四十九日?祭》等60余部影视剧先后在此取景。
据主观判断,此番实地参观,除了上述介绍的2003年正式启用的吴淞客运码头外,还拍到该码头变迁的一些历史痕迹。包括一代码头——吴淞老码头(以后介绍)、二代码头——现在又重新启用的旧码头、三代码头——同样被弃用的旧码头等等。
以上主要内容参考于“解放牛网”(有删减), 在此表示感谢。黑体字为本博增加部分。

建于2003年的吴淞码头客运中心大楼(似为第四代候船室)。由于客运业务锐减不得不放弃使用。

吴淞码头的码头设施之一。

跨江高压线。
黄浦江对岸的瞭望灯塔。
客运中心可是当年响当当的一块牌子啊。
吴淞码头的码头设施之三。

看来是,原先规模较小的候船室倒反而重新有了使用价值。似为第二代客运码头。

这个看似第三代客运码头的候船室,同样遭遇被弃用的命运。

门庭冷落的客运轮船公司。

反倒是原先的小弟弟——黄浦江上的轮渡——情况依然照旧。

连接客运中心的陆上交通。

大船上的救生小船。

码头塔吊。

路过的大小船只。
吴淞客运码头一侧的休闲观景场所。包括绿地、沿江观景步道等。
吴淞老码头第一代候船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