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人机对话”史
(2009-05-13 10:22:25)
标签:
杂谈人机对话word2007vista |
分类: 译文诗作 |
【
自从计算机诞生,便开始了“人机对话”的历史。
笔者作为普通人也不例外地自觉不自觉地参与了这样的对话。回想起来,“人机对话”对我来说,上世纪1985年前,基本处于纸上谈兵阶段。无非是从报纸广播上了解到,除了大型计算机外,与老百姓有关系的微型计算机(简称“微机”)已经走向市场。社会上人们也开始在学习计算机Bisic语言了。
1985年我进入N省N市某高校工作时,才总算第一次亲眼看到这种机器。当时,整个学校只有校图书馆有一台“苹果机”(美国苹果计算机公司制造的微型计算机),象宝贝似的被安放在图书馆最高一层搂的一间玻璃房间内(估计是为了既便于该计算机的保管又便于人们瞻仰吧),并特别引进一位计算机硕士研究生,专门负责其操作使用。各系教师如需使用(一般指理工科,文科尚不会有此需求)还须向教务处提出申请,填写表格。
那时,虽然已经知道微型计算机的另一个名称叫“终端机”。但是,国内还没有引入互联网,校内还没有局域网,根本就还只是单机,故而终端机之称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名不副实的。
1986年下半年,我调入H市一所中外合作的教研机构,才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教室(简称机房),这里也不过只有25台“苹果机”。机房有空调有除尘设备有专人管理,进入还须换拖鞋。
好象是进入90年代单位才有了第一台“386”计算机(美国IBM公司产品,现在此公司已被我国联想集团兼并)。但是之后不久,我们每人都人手一台“奔腾二代”IBM电脑了。再过了段时候,就非但有局域网,而且还用上宽带广域网(即互联网)。原先的苹果机也全部淘汰。但是,由于人手紧,单位不可能让我们去学习,所以所有的计算机知识都是自学的。
当年还没有Windos(视窗)操作系统,完全靠繁杂的“道斯”(Dos)命令操作计算机。自从微软公司研发了视窗操作系统,微机的普及就驶上了快车道。但是,有趣的是,以前化大力气学习过并掌握Bisic语言和“道斯”(Dos)命令的人们发现,自己又变成了新的“机盲”。因为这里边转换的完全是两种概念的操作系统,已不可“同日而语”了。我的几个同事就因此而“赌气”,远离了计算机。
计算机的CPU升级换代也很快,“486”、“586”后马上上到“奔二”、“奔三”、“奔四”。随即又变成“迅驰”,现在又发展到“双核”甚至“四核”。真是日新月异啊!怎一个快字了得?(发展到“奔二”其间,我家曾买过一台台式机,近万元还只是“赛扬”的CPU。由于发现销售商有欺骗行为,经过投诉通过相关部门的干预退了货)。
操作系统也同样如此。如今,视窗不仅发展到WinXP,现在又发展到Vista;写字板的界面也早已从Word2000,发展到Word2007了。
笔者2003年退休后买笔记本电脑时,“迅驰”CPU已经上市。但本人还是选用了正版winXP操作系统的奔四CPU笔记本电脑。至今还敷使用。且始终不装杀毒软件,照样从来没有中过毒。所使用的2兆宽带尽管带宽没有单位的大,但恐怕由于ADSL是独用的缘故,网速似比在单位还快。
任何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IT事业发展迅疾虽然是好事,但没有针对性也有副作用。
前阵子,笔者替夫人选购她的专用笔记本电脑(外加无线路由器)时发现,现在已经没有标准屏的笔记本电脑,一律都是宽屏的了。但是互联网上的网页还是按照标准屏设计的。这样一来,虽然可以调整放宽,但字体相对变小了,极不适宜我们老年人的视力。另外,现在的液晶屏大多是炫耀屏,光可鉴人,看上去漂亮,可是反光也厉害,不翻到一定角度就刺眼。再有,用惯了Word2000,突然改用Vista的Word2007反而不适应。故而不得已,还是改回了Word2003和“金山”。
现在的笔记本还有一个令人讨厌的配置,那就是指纹密码锁功能。家用的,哪用得上这么保密啊?反而限制了自己。再说,现在的机配硬盘也太大了点,动辄一二百G。其实,厂商应该区分各种客户目标群体,生产出各种需求不同的产品以供选择。实际上,对于相当大的用户来说,如果不编程序,不打游戏,不搞三维图画,主要上上网,写写文章的话,以前被称之为“赛扬”的CPU都足以对付。完全不必“杀鸡用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