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参加1977年高考的那些同学们,我们还算是幸运的。虽然由于高中毕业生数的增加大于高校招生数的增加,录取比例逐年有所递减,但毕竟我们有幸还算是参加了正常的高考。
临近毕业,正值动员支援边疆,号召高中毕业生“支边”:投身到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去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我们都报了名,并相互串联以便动员更多的同学一起去新疆。还准备放弃备考,着手筹备出远门的各种准备。
不料,此时上级有明确指示传达下来。要求应届毕业生“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接受祖国的挑选”。于是大家又把思想转过弯来,重新投入紧张的复习迎考生活。争取尽可能把耽误的功课补回来。
似乎就这一年,艺术院校又恢复了提前招生工作。此时,离高考已仅月余,我们一些喜欢美术的同学完全放弃了文化课的复习,开始接受美术老师的辅导,以及准备报名绘画作品。
不久通知下来。报名作品经过审核通过,方可填报美术专业。当时,有美术专业招生的艺术院校不多,记忆中大约也只有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浙江美术学院等有限的几家。我报了北京电影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的舞美系。全国只设北京、上海两个考点。全国各地的数千名考生都必须汇集到这两个城市的考点参加考试。这对边远地区的考生来说,实际上等于客观上放弃了普通高考。因为即便能赶回家乡也赶不上高考考期了。
接下来便是参加美术专业考试。考试分三门:第一门素描;第二门水粉画写生;第三门创作设计。然后就是等待复试通知。
进入第二轮复试的人数已不多了,大部分在前一轮被淘汰。复试考的是文化课: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四门。然后又是等待复试通知。
进入第三轮复试的更只有可怜的17人了。其中大部分都是有来头的:有XX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的儿子,有XX美术院校教授的子女,有XX美术院校附中的高才生,最不济的也是名画室的拔尖人才。只有我这样个别人是普通高中毕业生。
第三轮复试是口试。不言而喻,这场口试就将淘汰最后的7人。口试无异于三堂会审。除了记录等工作人员外,光主考官就有五人之多,如临大敌,因为最后的录取名额只有区区10名,这是后来才知道的。可见竞争程度之激烈。
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我成了这最终被淘汰的7人之一,果然名落孙山。
事后有人分析,这是一种并非对称的考试。对此,我倒并不以为然,我自叹不如,甘拜下风。我认为,有人不惜放弃高考千里迢迢来赶考,其专业思想自比我牢固,其个人抱负自比我明确,其专业水平自不待言。如果说冤,他们比我更冤。我至少还能参加接下来的正式高考,何必非要跟人家争饭碗呢?
普通高考过程家喻户晓,这里一笔带过。
虽然经过前面“支边”和“艺考”两桩事情的折腾,基本上没有怎么参加复习,但平时基础摆在那里,所以考得不赖。还是第一批(注),照现在的说法是“一本”被外语院校录取。正所谓,西方不亮东方亮嘛!
注:其实比第一批还早。在阅卷结束成绩刚出来,征求志愿的通知就到了。据说是由于国家外交事业发展急需外语人才,故而在投档前破例允许外语院校提前优择选档。所以,征求志愿通知实际上就是录取通知。只要考生同意,便可高枕无忧地等待大学生活的来临了。
原创版权所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