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鲁北饲草:苜蓿

标签:
转载 |
分类: 动植矿药介绍 |
原文地址:鲁北饲草:苜蓿作者:
鲁北饲草:苜蓿
我小的时候,公社号召各生产队种苜蓿。理由是:苜蓿是很好的饲草,可以解决队里的牛驴骡马口粮,种植多了可以出口到日本,为国家创外汇。我所在的小高家店第八生产队,响应上级号召,也种了一大片苜蓿。从此,苜蓿就在我的家乡扎下了根;从此,我认识了这种长势茂盛,开紫花的草儿。
苜蓿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在地里可以年年复生。长到一定高度,收割下来,用铡刀切成一寸长短,晒干就可以当饲草了。队里的牲畜,吃了苜蓿,个个长膘,干起活来也格外有劲。春夏时节,鲁北平原上的槐花开了,枣花开了,泡桐花开了,苜蓿花开了,年年引来逐花而来的南方放蜂人。放蜂人一般选择在村边枣林安营,一顶军绿色帐篷,就是他们临时的家;一排半米高见方的蜂箱,就是他们致富的家当。村里人,经不住那甜甜蜂蜜的诱惑,往往到放蜂人哪儿打几斤蜂蜜,放在家里解馋或用以招待客人。槐花蜜,淡黄清亮,有一股槐花香味;枣花蜜,颜色略深,有一股枣花香味。蜜蜂采集的泡桐花蜜,苜蓿花蜜,就属于杂花蜜源了。墨绿的三瓣叶,成片的苜蓿花,在清丽春阳沐浴下,开起来紫莹莹鲜艳,光彩照人。清风吹过,草摇萧萧,清香宜人,引来无数蝴蝶蝶上下翻飞,引来采蜜的蜜蜂寻寻觅觅,形成田间一道靓丽的风景。
苜蓿根系发达,长势茂盛,一株就可以长成丛,素有“牧草之王”之称。苜蓿的叶片,三片簇拥,就连花朵,也是三片围成花筒,密集成序列。苜蓿的荚果,呈现螺旋形状,在所有种子形状里,绝对独特。春天里,苜蓿的嫩苗,是可以当蔬菜来食用的。今年开春,妻子就采集了不少,用热水炒过之后,可以打汤,可以做包子,可以蒸“糠谷”。所谓“糠谷”,就是将洗干净的苜蓿叶,与面粉调拌均匀,放在笼屉上蒸熟,用香油、米醋、蒜末伴着吃,别有风味。清代薛宝辰,曾撰写《素食说略》,他将民间这种吃法,叫做麦饭:“以朱藤花、楮穗、邪蒿、茵陈、茼蒿、嫩苜蓿、嫩香苜蓿为最上,余者作麦饭者亦多,均不如此数种也。”这其中所说的朱藤花,是一种紫色槐花;楮穗,是构树的花;香苜蓿,是一种叫胡芦巴的香草。薛宝辰是陕西长安人,或许此地最喜欢用这些树花、野菜来蒸“糠谷”。在鲁北,人们除了喜欢用苜蓿蒸“糠谷”,也喜欢用榆钱、槐花、苋菜、灰菜、蓬子菜、扫帚菜、山芋叶来做“糠谷”。
汉武帝时候,派张骞出使西域,苜蓿、葡萄开始从大宛国传入中国。大宛国为中亚古国名,位置在费尔干纳盆地,现在在乌斯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之地。张骞引进苜蓿之后,自己在洛阳开辟了苜蓿园。受他的影响,皇帝也以种植苜蓿、葡萄为乐,以至于离宫别观旁边苜蓿、葡萄长势极旺,成了外国使者眼中的景观。明代山东桓台人王象晋,用十年时间,编成三十卷本介绍植物栽培的著作,名称叫做《二如亭群芳谱》。他在书中,介绍了当时苜蓿在中国的分布情况:“三晋为盛,秦齐鲁次之,燕赵又次之,江南人不识也。”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苜蓿渐渐向南方挺近。现在,苜蓿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了。只不过有的地方称呼苜蓿怀风草,有的地方称呼光风草,有的地方称呼连枝草。而上海人,干脆称呼苜蓿为草头。有一道以苜蓿做成的汤菜,叫“汤酱草头”,就是上海人发明的。
苏轼在《艾子杂说》中,曾讲过一则与苜蓿有关的寓言:齐国春季有倒春寒,有一年在春深的时候,芋头尚未萌芽长好外皮。是年,刚立春,有一位村老,提着一筐子苜蓿菜,来送给艾子,表白说:“这个东西刚刚萌芽,自己未敢贪馋尝鲜,就先给你举荐过来了。”艾子听了,非常高兴地说:“烦劳你送来了新鲜食物。但不知我享用之后,再送给何人呢?”村老说:“献给你享用之后,我就割下来喂驴啦。”苏轼满怀愤懑写《艾子杂说》的时候,正被贬逐在南荒蛮地,与幼子过着贫困生活。苏轼憎恨“蠢”老,把学人当驴马看待。借此寓言,尖刻讽刺了朝廷对学馆学人的薄俸待遇。无独有偶,唐代薛令之,曾为东宫侍读,因为待遇很差,也闲来写过一篇自嘲诗:“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筋易宽。只可谋朝夕,哪能度岁寒。”此诗面世以后,人们往往借用“苜蓿盘”,来形容生活清苦。薛令之因作此诗得罪了唐玄宗,只好辞官,徒步回乡,清贫一生。
在古代,因为马喜欢吃苜蓿,所以有人便用苜蓿来指代马。明末诗人夏完淳,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被人称为神童。他写《大哀赋》,其中就有“嘶风则苜蓿千群,卧野则騊騇万帐”之诗句。其中的苜蓿,就是指的马匹。夏完淳十七岁时,以身殉国,英名辉耀千古。因为驴喜欢吃苜蓿,民间说人长了一张找苜蓿的脸,就是骂人是驴子。唐朝时候,人们把潼关、函谷关以东,称为关东;将潼关以西,称作关中或关内。因为关东人吃榆树叶,木轮车轴多由榆木制成,所以关中人把关东人称作“车轴汉子”。关东人挨了骂,心中有气,就反过来骂关中人“驴轴汉子”,因为关中人吃苜蓿。时代变迁,现在人们一般把壮汉称作“车轴汉子”,丢掉了骂人的成分。苜蓿,也有中药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苜蓿时说:常食苜蓿,可以“安中利人”,可以轻身健人,可以除脾胃邪气,可以通肠道诸热。如此看来,苜蓿的食疗作用,的确不可小看。
鲁北饲草苜蓿,现在已经少见大片种植的风光。可是,在田野里,在绿化带,依然可见它们的身影。年年开春,别忘了采撷嫩芽,做成粉蒸苜蓿,做成凉拌苜蓿,做成苜蓿团子,做成苜蓿饺子,做成苜蓿面条,做成苜蓿蛋盒,做成苜蓿菜饼,做成蒜香苜蓿,做成苜蓿面卷……吃罢,保证让你大饱口福;吃罢,保证让你身强力壮。
2015年6月5日写于迎春堂
通联:山东省宁津县开瑞社区二号楼三单元三单元101室
高迎春
邮编:253400
http://bbs.zhongcai.com/static/image/common/copyright.png
苜蓿
http://www.nature-museum.net/Data/2009/200911/20091122/Normal/420e2691-8d73-4356-8002-28948441daaa.jpg
我小的时候,公社号召各生产队种苜蓿。理由是:苜蓿是很好的饲草,可以解决队里的牛驴骡马口粮,种植多了可以出口到日本,为国家创外汇。我所在的小高家店第八生产队,响应上级号召,也种了一大片苜蓿。从此,苜蓿就在我的家乡扎下了根;从此,我认识了这种长势茂盛,开紫花的草儿。
苜蓿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在地里可以年年复生。长到一定高度,收割下来,用铡刀切成一寸长短,晒干就可以当饲草了。队里的牲畜,吃了苜蓿,个个长膘,干起活来也格外有劲。春夏时节,鲁北平原上的槐花开了,枣花开了,泡桐花开了,苜蓿花开了,年年引来逐花而来的南方放蜂人。放蜂人一般选择在村边枣林安营,一顶军绿色帐篷,就是他们临时的家;一排半米高见方的蜂箱,就是他们致富的家当。村里人,经不住那甜甜蜂蜜的诱惑,往往到放蜂人哪儿打几斤蜂蜜,放在家里解馋或用以招待客人。槐花蜜,淡黄清亮,有一股槐花香味;枣花蜜,颜色略深,有一股枣花香味。蜜蜂采集的泡桐花蜜,苜蓿花蜜,就属于杂花蜜源了。墨绿的三瓣叶,成片的苜蓿花,在清丽春阳沐浴下,开起来紫莹莹鲜艳,光彩照人。清风吹过,草摇萧萧,清香宜人,引来无数蝴蝶蝶上下翻飞,引来采蜜的蜜蜂寻寻觅觅,形成田间一道靓丽的风景。
苜蓿根系发达,长势茂盛,一株就可以长成丛,素有“牧草之王”之称。苜蓿的叶片,三片簇拥,就连花朵,也是三片围成花筒,密集成序列。苜蓿的荚果,呈现螺旋形状,在所有种子形状里,绝对独特。春天里,苜蓿的嫩苗,是可以当蔬菜来食用的。今年开春,妻子就采集了不少,用热水炒过之后,可以打汤,可以做包子,可以蒸“糠谷”。所谓“糠谷”,就是将洗干净的苜蓿叶,与面粉调拌均匀,放在笼屉上蒸熟,用香油、米醋、蒜末伴着吃,别有风味。清代薛宝辰,曾撰写《素食说略》,他将民间这种吃法,叫做麦饭:“以朱藤花、楮穗、邪蒿、茵陈、茼蒿、嫩苜蓿、嫩香苜蓿为最上,余者作麦饭者亦多,均不如此数种也。”这其中所说的朱藤花,是一种紫色槐花;楮穗,是构树的花;香苜蓿,是一种叫胡芦巴的香草。薛宝辰是陕西长安人,或许此地最喜欢用这些树花、野菜来蒸“糠谷”。在鲁北,人们除了喜欢用苜蓿蒸“糠谷”,也喜欢用榆钱、槐花、苋菜、灰菜、蓬子菜、扫帚菜、山芋叶来做“糠谷”。
汉武帝时候,派张骞出使西域,苜蓿、葡萄开始从大宛国传入中国。大宛国为中亚古国名,位置在费尔干纳盆地,现在在乌斯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之地。张骞引进苜蓿之后,自己在洛阳开辟了苜蓿园。受他的影响,皇帝也以种植苜蓿、葡萄为乐,以至于离宫别观旁边苜蓿、葡萄长势极旺,成了外国使者眼中的景观。明代山东桓台人王象晋,用十年时间,编成三十卷本介绍植物栽培的著作,名称叫做《二如亭群芳谱》。他在书中,介绍了当时苜蓿在中国的分布情况:“三晋为盛,秦齐鲁次之,燕赵又次之,江南人不识也。”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苜蓿渐渐向南方挺近。现在,苜蓿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了。只不过有的地方称呼苜蓿怀风草,有的地方称呼光风草,有的地方称呼连枝草。而上海人,干脆称呼苜蓿为草头。有一道以苜蓿做成的汤菜,叫“汤酱草头”,就是上海人发明的。
苏轼在《艾子杂说》中,曾讲过一则与苜蓿有关的寓言:齐国春季有倒春寒,有一年在春深的时候,芋头尚未萌芽长好外皮。是年,刚立春,有一位村老,提着一筐子苜蓿菜,来送给艾子,表白说:“这个东西刚刚萌芽,自己未敢贪馋尝鲜,就先给你举荐过来了。”艾子听了,非常高兴地说:“烦劳你送来了新鲜食物。但不知我享用之后,再送给何人呢?”村老说:“献给你享用之后,我就割下来喂驴啦。”苏轼满怀愤懑写《艾子杂说》的时候,正被贬逐在南荒蛮地,与幼子过着贫困生活。苏轼憎恨“蠢”老,把学人当驴马看待。借此寓言,尖刻讽刺了朝廷对学馆学人的薄俸待遇。无独有偶,唐代薛令之,曾为东宫侍读,因为待遇很差,也闲来写过一篇自嘲诗:“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筋易宽。只可谋朝夕,哪能度岁寒。”此诗面世以后,人们往往借用“苜蓿盘”,来形容生活清苦。薛令之因作此诗得罪了唐玄宗,只好辞官,徒步回乡,清贫一生。
在古代,因为马喜欢吃苜蓿,所以有人便用苜蓿来指代马。明末诗人夏完淳,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被人称为神童。他写《大哀赋》,其中就有“嘶风则苜蓿千群,卧野则騊騇万帐”之诗句。其中的苜蓿,就是指的马匹。夏完淳十七岁时,以身殉国,英名辉耀千古。因为驴喜欢吃苜蓿,民间说人长了一张找苜蓿的脸,就是骂人是驴子。唐朝时候,人们把潼关、函谷关以东,称为关东;将潼关以西,称作关中或关内。因为关东人吃榆树叶,木轮车轴多由榆木制成,所以关中人把关东人称作“车轴汉子”。关东人挨了骂,心中有气,就反过来骂关中人“驴轴汉子”,因为关中人吃苜蓿。时代变迁,现在人们一般把壮汉称作“车轴汉子”,丢掉了骂人的成分。苜蓿,也有中药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苜蓿时说:常食苜蓿,可以“安中利人”,可以轻身健人,可以除脾胃邪气,可以通肠道诸热。如此看来,苜蓿的食疗作用,的确不可小看。
鲁北饲草苜蓿,现在已经少见大片种植的风光。可是,在田野里,在绿化带,依然可见它们的身影。年年开春,别忘了采撷嫩芽,做成粉蒸苜蓿,做成凉拌苜蓿,做成苜蓿团子,做成苜蓿饺子,做成苜蓿面条,做成苜蓿蛋盒,做成苜蓿菜饼,做成蒜香苜蓿,做成苜蓿面卷……吃罢,保证让你大饱口福;吃罢,保证让你身强力壮。
2015年6月5日写于迎春堂
通联:山东省宁津县开瑞社区二号楼三单元三单元101室
http://bbs.zhongcai.com/static/image/common/copyright.png
苜蓿
http://www.nature-museum.net/Data/2009/200911/20091122/Normal/420e2691-8d73-4356-8002-28948441daaa.jpg
前一篇:[转载]鲁北野草:婆婆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