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故事---止血良药仙鹤草
仙鹤草,又名龙芽草、脱力草、狼牙草,系蔷薇科。龙芽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芽草的干燥全草。生于溪边、路旁、草地、灌丛、林缘及疏林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传说有一年夏天,两个秀才进京赶考。他们生怕误了考期,顶着烈日不停赶路。一天,两人来到一处荒滩,又热又累,有一个秀才劳累过度,突然流起了鼻血,他们只好停了下来。正在焦急之时,只见空中有只仙鹤衔着草飞了过来。流鼻血的秀才不禁张开双臂,喊道:“仙鹤带我飞出这鬼地方吧!”仙鹤受了惊吓,一张嘴,叼着的一根草掉了下来。流鼻血的秀才正口干舌燥,拾起落下的草放入口中,咀嚼起来,不多时,鼻血竟止住了。对此,两人高兴极了:“哈哈,仙鹤送仙草来了!”停了一会儿,两人又继续赶路,总算没耽误考期,并且考中了进士,当了七品官。为了感谢仙鹤的送药之情,便给那草起名为“仙鹤草”。正好其叶有白色柔毛,类似仙鹤之羽毛,也算名副其实。
仙鹤草属于收敛止血药,其味苦、涩,性平,归肺、肝、脾经,具有收敛止血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仙鹤草有凝血、止血、抗菌等作用,可治疗各种出血之证(如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咯血、衄血),有较好的效果。
文章来源:健康报 作者:河南省鄢陵县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葛建国
中医故事---滋补肝肾菟丝子
菟丝子又名豆寄生、无根草、黄丝、黄丝藤、无娘藤、金黄丝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主要产自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等地。
相传,从前有一个牧童,特别喜爱饲养兔子。一天,牧童不慎将一只小兔子的腰打伤了,就随手把它放入田野吃草。几天后,小兔子竟神奇地活蹦乱跳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牧童百思不解,他又将另一只受伤的小兔子放到田野里,并暗中观察,只见小兔非常喜欢吃一种茎为橙黄色,丝状,缠绕在植物上的不知名小草,不几天这只受伤的小兔也伤愈了。
此时,牧童的爷爷腰痛顽疾复发了,终日卧床不起。牧童想,如用这种黄色的小草能治好爷爷的病该多好啊!于是,他到野外采回了不少这种小草及种子,煎成浓汁给爷爷服用。半个月之后,爷爷的腰竟能伸直了,又继续服了半个月,爷爷多年的腰痛也康复了。
可是,这种无名小草没有药名,牧童就给它取名为“兔丝子”,以纪念兔子发现其药用价值的功劳。后人又在“兔”字上加了一个草头,说明是一种草本植物。
菟丝子属于补虚药,其味甘,性温,归肝、肾、脾经,具有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之功效,用于阳痿遗精、尿有余沥、遗尿尿频、腰膝酸软、目昏耳鸣、肾虚胎漏、胎动不安、脾肾虚泻。但阴虚火旺、阳强不痿及大便燥结者禁服。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菟丝子有性激素样作用,有延缓衰老、抗脑缺血、抗骨质疏松、降血糖和血脂、提高免疫力、抗肝损伤、抑制白内障生成、抗遗尿等功效。
文章来源:健康报 作者:河南省鄢陵县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葛建国
中医故事---清热解毒蒲公英
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婆婆丁,为菊科植物蒲公英或其他同属植物的全草。它是清热解毒的药物,味苦、甘,性寒,归肝、胃二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退黄、利尿通淋之功效,主治乳痈肿痛、疔疮热毒、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有一个传说,早年一户人家的小姐忽然得了乳痈,又红又肿,痛得坐立不安。在封建礼教下又羞于开口,一直强忍着。后来病情严重了,被其母发现,以为她有越轨之事,骂道:“不要脸的东西害这种见不得人的病,给爹妈丢人啊!”小姐听了母亲的话,又羞又气,于是心一横,趁夜深人静,投江自尽。
正巧,江边有一条渔船,船上有个姓蒲的老渔夫和他的女儿趁着月光撒网捕鱼。见有人投江,两人忙跳入江中把小姐救起。得知原由后,老渔翁想了想,吩咐女儿说:“明天你给她挖点药去。”第二天,渔家姑娘按父亲的指点,从山上挖回一种有锯齿长叶、长着白绒球似的野草,熬成药汤,给小姐喝了。过了些日子,小姐的病就好了。
后来,小姐被家人找回,便命人把药草栽到花园。由于老渔夫姓蒲,尊称蒲公,姑娘叫英子,她给这种药取名叫蒲公英。从此,蒲公英治乳痈就传开了。
文章来源:健康报 作者:河南省鄢陵县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葛建国
中医故事---紫苏叶解蟹毒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一群富家子弟在酒家里比赛吃螃蟹。一只只螃蟹又大又肥,他们越吃越香,蟹壳在桌上堆成了一座小塔。华佗带着徒弟也到这儿来饮酒,他看到那伙少年像疯了似的吃蟹,便好心地劝说道:“螃蟹性寒,不可多吃。”富家子弟很不高兴:“我们花的是自己的钱,谁听你的管教!”华佗说:“吃多了准会闹肚子,那时候可会有生命危险啊!”“去去去,别在这儿吓唬人!”这些醉醺醺的少年根本不听劝告,继续大吃大喝。
华佗看他们闹得实在不像话,就对老板说:“不能再卖给他们啦,会闹出人命的。”老板正打算从那伙少年身上多赚些钱,哪听得进华佗的话?他把脸一板,说:“就是出了事也不关你的事呀,你少管闲事,别搅了我的生意!”华佗叹息一声,只好坐下继续喝酒。
等到半夜,那伙少年突然大喊肚子疼,有的疼得直冒汗,有的翻倒在桌下,打着滚儿。酒家老板吓呆了,急忙问:“你们是怎么啦?”“疼死了,快帮我们请个大夫来吧!”“这半夜三更的,让我到哪儿请医生去?”“求求老板行个好,医生再不来,我们的性命就难保啦!”这时,华佗走过来说:“我就是大夫。” “呀!”少年个个大惊失色,这不是那位不让多吃螃蟹的老头儿么?他们也顾不得面子了,一个个捧着肚皮,哀求道:“先生,请您给我们治治吧!”华佗让他们等着,带着徒弟到了荒郊野外,采了些紫草的茎叶回来,煎汤给他们喝下。过了一会儿,他们的肚子果然都不痛了。华佗问:“喝了这药,觉得怎么样?”“舒服多了。”华佗心想:这种药草还没名字,病人吃了它会感到舒服,今后就叫它紫舒吧!
富家子弟千恩万谢,告别华佗回家了,华佗也带着徒弟离开了酒家。徒弟问道:“这紫草叶子解蟹毒,出在什么书上?”华佗告诉徒弟书上并无记载,这是他从动物那儿学来的。原来,一年夏天,华佗在江南的一条河边上采药。他看见一只水獭逮住一条大鱼,吞吃了很长时间,把肚皮撑得像鼓一样。它一会儿水里,一会儿岸上,一会儿躺下不动,一会儿来回折腾,看起来难受极了。后来,它爬到岸边一片紫草旁边,吃了些草叶,躺下一会儿竟没事了。华佗心想,鱼类性凉,紫草属温性,可以解鱼毒。从此,他便记在了心上。
后来,华佗把紫草的茎叶制成丸和散。他还发现这种草药具有发散的功能,可以益脾、利肺、理气、宽中、止咳、化痰,能治很多病症。后来人们把它叫做紫苏,大概是音近的缘故吧。
文章来源:健康报 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张
健
中医故事---解表退热话柴胡
柴胡又名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北柴胡)和狭叶柴胡(南柴胡)的根或全草。前者主产于辽宁、甘肃、河北、河南等地;后者主产于湖北、江苏、四川等地。春秋两季采挖,晒干,切段,生用或醋炙用。
传说唐代有一位胡进士,家中有个长工叫二慢。秋天,二慢得了瘟病,胡进士怕他传染给家里人,就让他离开了。二慢来到水塘边,在杂草丛里躺着,觉得又渴又饿,浑身无力,便挖了些草根吃。一连吃了7天,周围的草根都吃完了,二慢试着站起身,忽然觉得身上有力气了。从此,二慢的病再没犯过。
过了些日子,胡进士的儿子也得了瘟病。他请来了许多医生,谁也治不好。胡进士忽然想起二慢,把他找来询问后,急忙命人挖草根洗净煎汤,给儿子一连喝了几天,病竟然好了。胡进士很高兴,想给那种药草起个名字,那草原来是当柴烧的,自己又姓胡,就叫它“柴胡”了。
柴胡属于解表药,其味苦,性微寒,归肝、胆经,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等。解表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柴胡有解热作用,并能促进免疫功能,抑制疟原虫的生长发育,对流感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及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但本品性升发,故气逆、阴虚火旺、肝阳上亢之证者忌用。
文章来源:健康报
作者:葛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