谩话中庸
(2010-05-06 21:17:4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海山随笔 |
鲁老爷子抛下一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后,便撒手人寰。要说起“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老爷子可算是在临死之前着实造孽了一把。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这句话实在害人不浅,通常被害者为两种人:
第一种人是在沉默中感到压抑,闻得此话,如获指南,为了打破沉默,便在苟延中爆发式的残喘了一息。诚然,勇气可嘉。但据调查显示,对于那些不主动沉默的人,等待他们的结果将是被沉默。对于残喘动静太大的人,甚至是被永远沉默。如此一来,则断不如维持之前的“苟延残喘”来的划算。这是鲁迅给害的。
第二种人虽然也在沉默中感到压抑,但相比第一种人,明显勇气不足。于是,他们为摆脱沉默选择了灭亡。由此可看出,“爆发”比“灭亡”要可怕的多。从五楼到九楼,更有淡泊名利如“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者,直上十一楼。显然,灭亡的程度越来越彻底,姑且也算做人类的一种进步。
然而幸运的是,这两种人毕竟只是少数。对于鲁迅给出的“不向左,即向右”的死胡同,深谙“中庸之道”的大多数“聪明人”奇迹般的开辟了第三条路,虽然前方没有路,但是聪明人多,也便有了路。
毕竟“好死,赖死,都不如苟活着”,只有生存才是王道,只有“中庸条条”才通王道。“聪明人”都是成大事者,成大事者目标明确,心无旁骛。为达目的,他们可以抛弃思想,抛弃个性,抛弃喜好,抛弃不满等等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大智若愚如行尸走肉般徜徉于沉默世界。如此这般,他们幸福常常,惬意常常。。。。
聪明人断不会选择鲁迅的话当做人生格言,众聪之中的大聪为诸聪量身创作了更好的座右铭,如“既然改变不了沉默,便学会适应沉默”云云。
诚然,聪明人占了大多数,应该说是这个时代的“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