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切可读之物(190)——巴菲特(47)
(2009-12-01 17:04:44)
还原巴菲特的部分真相(三)
且慢,进一步调查发现,中国人中姓张的有1。5亿多,这些人也都熟读张氏宗主的秘芨,参加扔硬币大赛时,也基本上遵循祖传秘方,但很遗憾,这1。5亿多人中扔20次硬币全朝上的除了张家村那150人外,非常非常少,比方说只有30个。所以,总共只有180人。
这样问题就来了:虽然1。5亿人中出180个扔20次硬币全朝上的人比平均概率要大一点,但你还敢那么自信,还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张氏扔硬币秘芨就是圣杯,就是比别的方法好吗?一百万人里出一个扔20次硬币都朝上的人与八十万里出一个有很多区别吗?如果前者符合随机理论,后者不也基本符合吗?
这时再回头找为什么150人集中在海南省‘张家村’
的原因,就可能会发现以前没有想到的因素。比方说,很可能是因为海南省张家村风景优美,由于房地产热在中国方兴未艾,张家村的房价被炒翻天,因此,只有富豪才能买得起这里的房子,住在海南省张家村本身就是一种身份的标志。而且,由于开发商姓张,规定不卖给外族,因此,海南省张家村实际上是中国张氏富豪的集结地。至于会扔硬币的人与富豪的正关联性那么大就是另外的,不需要在这里讨论的问题了,反正,张氏秘芨没有原来传说的那么神乎其神。那种认为,因为150位扔硬币成功的人都出自海南省张家村的事实足以说明张氏秘芨比别的方法好,扔20次硬币都朝上的机率不再是随机的论证方法是不充分的,也是站不住脚的。
当然,上面只是一个比方,但我想已经足以说清楚这一点:在没对价值投资者总体进行审视前,仅凭几个个例,是没法达到巴非特想驳倒有效市场理论的目的的,更谈不上证明了价值投资法理论高人一筹这一点。
也许,找为什么巴非特周围都是价值投资成功人士的原因是非常容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象巴非特这种1969年就有2500万身价的巨富,如果接触的都是穷人,才让人感到奇怪呢。因此,巴非特周围形成一个价值投资成功者的小圈子不但不奇怪,还是十分自然的。不是吗?
说到这儿,我们基本可以拨开第一个迷雾了:
‘价值投资法适合于大多数人,如果不是所有的人的话。’是价值投资信徒们竭力明示或暗示的意思,但没有证据支持这一点,巴非特的论证方法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如果想严格而科学的证明,大多数价值投资者也是失败者或者说被市场击败者(underachievers),可能需要一个大规模的,长时期(可能得持续十年二十年)
的跟踪调查,非一般人的人力和物力所能承担。我们能做的大概是,看看参与美国股市的以价值为导向的共同基金的多年的表现,至今为止,我们还没听说过,多数以价值为导向的共同基金的表现能够超越市场,不然,也就不劳巴非特发表那篇所谓的‘经典演说’来煽风点火了,直接出个所有的,有一定历史的(包括那些消失的),以价值为导向的共同基金表现的统计数据岂不是更简单明了,也更有说服力?
如果说第一个迷雾的说法很多时候价值投资者还只是暗示的话,那么下面这个迷雾,价值投资者们就是在赤裸裸的误导别人了。
‘投资和价值投资法非常简单。’(‘投资和价值投资法非常简单。’)
表达这种意思的说法经常出自价值投资者之口,举个例子,在一篇巴非特访谈里,巴非特就这么回答别人的问题:‘。。。15你为什么不进行其它投资?既然股市这么简单,这什么还要买房地产呢?根据价值进行投资是如此地简单易懂,以至于到大学拿一个经济学博士显得是一种浪费。。。。
巴非特作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不管他是拽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如果在私下里,圈子里这么说说倒也无妨。但是,当他面对媒体,当他知道很多人将他的话非常当回事时,他这么说就有了误导的嫌疑。
价值投资真的是‘如此地简单易懂’ ,股市真的是‘那么简单’ 吗?好象并不是这么回事。
价值投资法的两大基石,内在价值和安全边际,看上去十分简单,但里面的内容却是一直在变的,而且有的变化还很大。内在价值估算法在几十年实践中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账面价值变化到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内在价值’
的名称没有变化,但由于着眼点从估算已知存在的资产演变到预测估算将来的财务状况和指标,这是质的变化,有朋友表示异议,我想还是让价值投资的鼻祖的言论来说话吧。
如果你觉得这一段话不够,我再引几段出自同一个地方的话(段与段之间是不连续的,但都在上面一段的前面):
这个人就是本杰明格雷汉母,那几段话节选自他1946至1947年间在纽约金融学院(New York Institute of
Finance) 发表的多次演讲,题目是‘证券分析中的现实问题’(CurrentProblems in Security
Analysis) 。
在那些演讲中,格雷汉母明确的表明未来盈利的预测充满不确定性,并对以此为基础的证券分析表示怀疑,因此不难理解,在格雷汉母看来,基于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的预测(也应该包括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是证券分析中的‘问题’,而不是‘答案’。至少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对价值投资法的鼻祖来说,基于未来的证券分析法(应该包括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来估算内在价值)不但是不确定的,而且是与以账面价值为基础的内在价值估算法有本质不同的,不然,他需要专门来谈这些‘问题’吗?
一个实质内容在变的方法论,就不是什么‘简单易懂’
的东东了。现在流行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估算法也许某一天会被发现不适用,被淘汰,这种改变将以价值投资者一些仓位的大损为代价,就象当年巴非特,正是由于几个仓位遭遇的巨亏,才促使他花了几年时间,开始真正全面吸收采纳费雪的方法。而这一点,现在的价值投资者们似乎没有任何心理准备。
如果说,至少字面上而言,价值投资是‘简单易懂’ 还说得过去的话,那么,说投资‘简单’
就有点以偏概全了。巴非特自己是极大成功了,但对大多数市场参与者来说,投资不是那么‘简单’ 。
这儿我想插几句话。尽管巴非特在舆论中是那么迷人,似乎很低调,拥有很多崇拜者,但业内也有一些人对他是不以为然的。倒不是同行相轻,而是对巴非特既想拽又想给人低调印象的作法不以为然,还有的是因为其心狠手辣而对他感冒。比如说,1998年,著名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遭遇没顶之灾,全球金融体系遭遇崩盘危险时,曾经向巴非特求救,以巴非特的实力和影响力,他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他出的收购价低得离谱,完全是一副趁火打劫的架势,约翰美里维史(John
Meriwether)
气得大骂。后来联储局不得不出面,联合多方接收,才算没有导致全球金融体系的崩盘。你尽管可以说,巴非特是商人,当然唯利是图了,但对照上世纪初,利佛莫在美国股市崩盘时,接受摩根的建议,不趁火打劫,在市场没有买家时,进场买回放空盘,挽市场于既倒的作法,利佛莫与巴非特在商业道德上的高下立见。也难怪利佛莫虽然最后结局很惨,但仍广受尊敬;而巴非特即便商业成就非凡,业内一些人士仍对其无好感。
由于职业关系,我见到过一些在投资上的成功人士,但也看到更多的人如流星般出现又消失。就象我前面说的,这个行业淘汰率太高,经常有如履薄冰的感觉,因此,每当听到有人轻描淡写的说,‘投资(交易)很简单’
,我都会情不自禁的摇头:不知道这些人想说明什么?自己牛B?吸引别人加入这个游戏,以便出售自己的私货?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我想说:投资(交易)不简单。这是一种对人的综合能力有较高要求的游戏。
看看巴非特怎么说的:‘理性的态度加上适当的知识结构,你就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见‘巴菲特访谈录’) 。你看,‘理性的态度’
和‘适当的知识结构’ ,巴非特虽然说得不太全面,但这两点就已经足够说明,投资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考验。
巴非特一边喜欢用‘市场先生’ 来说明多数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一方面又以为以‘理性的态度’
为成功基础之一的价值投资法需要发扬光大,蔚然成风这里面的矛盾之处是比较明显的:你让大多数非理性的市场参与者去玩以理性为基础的游戏,这不是在制造陷阱,将人往火坑里推吗?
说到‘制造陷阱’
,有朋友觉得我举我老板的例子可能也是在制造‘陷阱’
。‘陷阱’与否,我没有借他的成功例子来推销他的一套,也没有鼓励大家前赴后继参与这个游戏,我只是用他的例子来指出宣传的偏颇之处。实际上,我老板是个很低调的人。低调,谦逊(Be
low-profile. Be humble),是我们公司文化的组成部分。
很多炒手喜欢玄耀,拿到利润提成就去买高档车,去高档吧玩,我们公司就不是这种氛围。几年前,有位工友买了辆宾利,晚上喝完酒回家时发生车祸,宾利全部报废,自己一条腿骨折,虽然车有保险,但仍然成为公司里的笑谈和教训。以我老板的成功,他似乎应该,至少在公司员工的小范围内,推广他的投资交易方法,但实际上呢?说来有些人会不相信:作为一个成功者,至少在我进去后(当时公司仅有四五十个员工)
,他从来不灌输他的一套方法,不要说不灌输,他甚至都不公开他的要点。虽然对他观察的指标能知道几个,但他的具体方法到现在我就知道个大概。我们培训除了一些大路货色外,主要是在指定的培训者(trainer,通常是进去的早,表现不错的操盘手)
帮助下,摸索实践自己的方法。当然,具体操作上的一些信息,他还是会透露的,比如说前面的那个NAZ
2000点行情,还有一些个股和板块的具体操作,象2003年下半年打压几个中国网络股,网易和搜湖等,当时我在华人股坛也有提及,由于各种原因,这儿我不想多讲细节,只想说,投资交易不容易,以投资交易为职业不容易,投资这个行业不简单。作为一个操盘手,我也只知道一些皮毛。但皮毛处已经让人处处感到行业里面的‘水’很深。美国这一行里面也是到处‘猫腻’
,远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纯洁,有序。圈子和关系非常重要,好的圈子和关系可以比别人有很多优势,信息上的,资金上的,等等。象我们这种肤色的人,即便做得再好,也就是替人赚钱的机器而已。
大家在书上,报纸上看到的都是些上得了台面的东东,台下的东东与很多人看到的国内的一样的肮脏。就像我的老板,虽然他本人很厉害,但如果离开他那个圈子,我也不相信他有那个本事几年赚几百倍,虽然赚个几十一百倍是可能的。所以,离开美国这个白种男人占主导地位,投资行业内犹太人势力强大的背景这些前提,以为看几本书,听点演讲,搞点合资,派几个人短期培训,就能了解投资,了解美国股市,就能学习美国投资行业的经验和精华,是要被人忽悠的。象巴非特说的什么‘投资很简单’
,就是一种忽悠术。有趣的是,如果李嘉诚出来说,他是怎么怎么成功的,你按照他的思路,可以复制他,可以取得很大成就的话,我想不会有几个人真正相信他的话的。但是巴非特说类似的话,很多人还真全盘接受,以为可以复制,你说有意思不?和和。。。可惜,国人中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经常喜欢借鉴美国的‘经验’,特别是如果对推销价值投资有利的话。既然他们那样,这儿让我也来凑一下热闹。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